策划、撰文 / 阿蓝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公司有一位程序员小伙儿想要和女朋友求婚,咨询我们关于求婚仪式的事。编辑部的小伙伴们纷纷挠头,表示这事儿咱们不熟啊。
替他上网查询了一番,我们发现居然有不少网友对求婚感到非常尴尬,只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求婚,都感觉脚趾扣地:
甚至还有一些账号推出了“避免求婚尴尬”的课程:
在讨论这种“求婚尴尬症”时,一个编辑妹妹分享说,这可能是“浪漫过敏”的一种。她有一个朋友完完全全就是这样。这位朋友无法忍受各种“浪漫现象”,包括不限于朋友圈告白、求婚仪式、深夜emo矫情情话,对浪漫主打一个油盐不进。
有人分析这是因为浪漫过敏的人都是回避型依恋,听着有一点像,但我觉得似乎不全是。因为浪漫过敏的人,例如编辑妹妹说的那位朋友,实际上并不回避亲密关系,甚至对亲密关系有更高的要求。
那么,这些浪漫何以让人“过敏”至此?以下,就是我们的一些思考。
浪漫是值得追求的
浪漫景观不是
浪漫过敏是指,对一些精心策划和描述的浪漫场景感到避之不及,或者通过语言来破坏当下的氛围,或者逃离现场独自尴尬。
然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诞生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指一种反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强调真实情感和个性的思潮。
当时的浪漫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个性中的感性,和对理性主义的反叛。而在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一块,又经常探讨爱情的主题,于是浪漫(Romantic)一词,就渐渐用来指代爱情中发生富有激情和共鸣的时刻。
因此,搞浪漫这件事一开始,实际上是非常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正是由于这种充满人性的表达,才让人们对浪漫情感趋之若鹜。
可是在今天,有些“浪漫”确实令人尴尬。
比如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哄女友万能手册”:
上下滑动查看
好尴尬,你们这些搞形式主义的能不能自己一个人一个互联网。
就像这些“万能手册”一样,本应该充满个性和激情的浪漫正逐渐变得模式化。明星用“官宣”一次来公布恋爱消息,“官宣”就成了一个模版;别人“生理性喜欢”互咬对方的手臂,这又变成一个“真爱”的细节。
我们身边充斥着一些浪漫剧本:求婚一定要在海岛,情人节一定要有鲜花,惹对象生气了,送礼下跪哄开心全流程。女友一定要如何如何才算爱你,男友一定要这样那样才算真心,这些讨论和信息每天都充斥在我们目之所及。
渐渐地,每个人都交出了浪漫的定义权,到底什么是浪漫、什么是真爱,有一大堆模板和规矩漂浮在爱人们的上空。
钻戒?要的,恒久远,永流传;早安晚安?要的,说明你从醒来到睡着都在惦记我;节假日可以发朋友圈的鲜花?要的,无论它们要不要枯萎,照片发出去的那一刻就是我被爱的证明。
别人有的我没有,那我就不够被爱;别人感受到的我没有,那我也不够有爱。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想要的是浪漫背后的爱情,变得只去追求浪漫既定的表象。
结果就使得,浪漫从一种充满个性的个人表达,变成了人人都身在其中、人人也都在欣赏的浪漫景观。
浪漫景观中的人
失真的爱情表演艺术家
浪漫变成景观,实际上就是景观社会的一种表征。
景观社会的理论来自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景观(spectacle)是一种虚假的表象,掩盖了真实的社会关系和个体自由,使人们陷入被动的消费和娱乐之中。
而在人际关系层面,我们也能观察到,一些浪漫景观——通过商品和消费、通过恋爱模板和恋人准则——正在重新定义人们相爱的程度。
比如,各大电商把每一个节日都搞成“情人节”以刺激消费,在这种氛围下,除了情人节、生日和圣诞节,就连在妇女节和儿童节,有些恋人都要陡然背负起互送礼物的压力。
似乎在这种浪漫狂欢中,我们不给对象送礼物就是不够爱,那礼物还得推陈出新,必须够有创意、够炸裂、够格在朋友圈拍照华丽一把,这节才算过得有意义,这爱意才算真的被表达。
就像景观社会中描述的那样,这些商品、这些消费行为,这种蔚为大观的热闹景观,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唯一联系。浪漫景观也是一样,只有商品、礼物、庆祝、消费,乃至一切符合当前社会定义的“浪漫流程”的东西,正在变成爱情的唯一证明。
人们只能通过这套表演、遵循这套流程来证明爱,整个世界颠倒了过来:为了抒发爱而做的浪漫举动变成了主体,本来是体现个性的浪漫之爱反而需要约定俗成的流程才能证明。
于是,就像有人开始反思景观社会一样,当浪漫成为了形式,浪漫过敏的人就出现了。
那些公开宣称自己对浪漫过敏的人,实际上是在宣称对这种浪漫景观的不认同,并拒绝成为浪漫景观中的一部分。
而我相信,还有很多其他身处浪漫景观中、却仍然想要追求真实的情感连结的人,或多或少地,也在浪漫表达这件事上产生过困惑。
比如,你实际上是愿意通过礼物表达对对方的感情的,可是在商家和社会氛围的不断造势中也曾经疑惑过,这一天一定要送礼物吗?一定要制造这样炸裂的场景吗?一定要说出这些肉麻的文字吗?
收礼物的一方也游移不定:恋人确实是像别人那样送了礼物,可是这是我们俩之间需要的吗?然而反过来,恋人没有像别人那样说动人的话,ta是不够爱我吗?
社交网络上也经常会有人发帖询问,我男朋友这样这样做,我女朋友那样那样做,ta爱我吗?要分手吗?有人可能会质疑,恋人爱不爱你,你不知道吗?网友怎么可能知道呢?
然而事实是,ta可能真的不知道啊。

不确定的爱意,让“礼物”都成了证据
这些纠结和拧巴并不是恋人们的矫情,而正是浪漫景观和个人真实感受的冲突之下,人们产生了认知不协调。
这种不协调来自于人与社会之间最经典的不协调:社会规范 vs 自我认同(social norms vs self-identity)。比如社会规范要求女性隐忍贤惠,而很多不认同这种社会规范的女生,已经通过认同新的自我身份,来对抗这种社会规范。
一样地,在浪漫这个社会景观的作用之下,如何表达浪漫已经有了新的社会规范,但很多人其实对浪漫爱情抱有不同的想法。
只是他们还不确定这种自我认同是否“正确”,或者这种自我认同还不够强烈,才导致了认知上的冲突,不知道应该怎么去感受、怎么去想,表现为纠结和拧巴。
除了纠结的恋人们,还有一批人就变得“浪漫过敏”,看见一些浪漫表演,就恨不得拿一个雷神之锤砸碎别人的自我感动,留下一些搞笑评论溜之大吉。
在景观的洪流之中
守住微弱的真心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浪漫”一定都是表演吗?“浪漫过敏”就一定是在拒绝表演吗?
事情当然不是这么绝对。会有一些人,他们只是单纯地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缺乏共情,或者认为浪漫爱情在生活中不应该占那么大的比重,因此表现为了浪漫过敏的形式。
同样地,也有很多真心相爱的恋人之间说的话和做的事并不是遵守浪漫形式,只是他们之间真爱的表达,刚好符合了当前的规范。
送礼物有错吗?当然没有。当一个人密切地注意着你的需求,买来了你一直想要却不舍得买的东西送给你,这时打动你的,是买下这个礼物之前ta的目光和关心;
说好听的话哄对象开心有错吗?当然没有。当一个人不是为了“赶紧把这事儿过去”,而是真挚地坐下来和你讨论关系中的问题,并且达成共识、共同改进,而这几句话正是在讲述真心所以好听。
因此,两个真心的人之间的浪漫,无论符不符合所谓的规范,都不会让人们感到认知冲突。只要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的东西,就很难被景观的浮华和热闹侵蚀。
人人都说“晚安”很套路
但真心被爱的时候,套路也很好

无论大家觉得自己是“纯爱战士”,是“浪漫过敏”,还是“独身主义”,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景观社会带来的规范之下坚守住自我认同,我们就很少会觉得不安和冲突。
对于那些真正追求浪漫爱情的人来说,唯一让我们不再茫然的方式则是,在自我和社会的冲突之间做出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全自我。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开宣称“浪漫过敏”的人,已经成功消除了这种冲突:他们已经决定要讨厌、攻击和对抗充满社会规范的浪漫景观,以保全自己对爱情的认知。而那些还在纠结拧巴的人,则有可能都是潜在的浪漫过敏者。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想浪漫主义的历史意义:反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强调真实情感和个性。那夸张一点说,当如今的浪漫已经重新变成形式主义,那些与形式主义公然叫板的人,正是新时代的真·纯爱战士啊。
今日互动
你也浪漫过敏吗?
你最受不了哪种形式主义?
References:

居伊・德波, 德波, Dobord, & 王昭凤. (2007). 景观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Hogg, M. A. (2016).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点点 在看,做新时代的浪漫主义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