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5周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前后持续约有近10年时间,虽然历时不长,但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中法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
“以工俭学”的开端:
开在巴黎的中国豆腐坊
1902年,李石曾赴法留学,成为中国留法学生第一人。他先后去了蒙达尼农校、巴斯德学院和巴黎大学攻读农科与生物学,研究大豆营养成分,开发大豆食品,还用法文写了一部专著《大豆》,引起法国人对豆制品的兴趣,于是李石曾产生在法国建立豆腐工厂的想法。
1909年春季的一天,一家“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开张了,这大概是法国最早的中资企业之一。
李石曾所创中国豆腐公司的豆腐工厂
1908年,李石曾回国回到故乡高阳开办训练班,培养出数十名技工,多数为高阳人。第一期训练班结束后,李石曾就带着中国第一批赴法华工踏上去法国的征程。
随着豆制品销路的打开,豆腐公司逐渐扩大生产规模,由最初5人,增加到30人,也有部分自费留学生来这里半工半读,并与工人“同宿同食,略如学校中共同生活之组织,每人每月包月饭费,四十余佛郎已足”。“以工俭学”逐渐在华工中实行。
1911年夏,李石曾回国参加了同盟会在北方的革命活动。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逊位,同盟会会员可以大张旗鼓地公开活动了。李石曾便与先后回国的张静江、吴玉章、张继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
自1912年第一批中国俭学生到法国后,李石曾等人与在巴黎附近的蒙达尼、枫丹白露、木兰等地的学校联系,安排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蔡元培、吴稚晖等都参与其中,义务为俭学生服务。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成为主战场。俭学生集中的法国东北部、巴黎地区战火硝烟弥漫,邮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破坏极为严重,不仅不能坚持正常学习,日常生活也遇到严重困难。在此形势下,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旅法学界西南维持会”,安排俭学生到法国西南部尚未停课的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继续学习。通过一系列工作,使俭学生的情绪稳定下来。
从长远考虑,让学生通过“以工兼学”,解决学费是个合适的方法,但难就难在每人每年最低也得600块大洋,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于是,给“俭学”加上“勤工”二字,这600大洋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李石曾乐观地算了一笔账:以每人每日平均15法郎的工资计算,刨去吃住,一个月能存150法郎,一年能存1800法郎。而法国中等实习学校一年才收1200法郎,还管吃住。如此勤工俭学,只需掏钱买一张到法国的船票,不出3年就可以入校读书,不出5年就可毕业。
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在巴黎组织了“勤工俭学会”,以“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为目的,号召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并成立华法教育会作为留法勤工俭学的工作机构。
1916年,正式启动了勤工俭学。一批批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学子,奔向法兰西。
1917年初,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北京成立。华法教育会的分会也在直隶、山东、上海、湖南、四川、福建、广东、陕西、重庆等省市纷纷成立,除了开展宣传活动,其重要内容是成立各式留法预备学校。
在华法教育会推动下,各地留法预备学校纷纷建立,如设立于1918年的北京法文高等专修馆,该校还在长辛店开办了留法预备班。其后上海、成都、重庆、长沙、广州、济南、天津、武汉等地相继开办留法预备学校或预备班。
“因幡丸”邮船:
开启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
1919年3月17日上午11时,日本邮船“因幡丸”号驶出上海汇山码头,船上乘客中有89名赴法国的中国勤工俭学生,经过近两个月的海上航行,到达目的地——法国巴黎,开启了大批青年学子赴法勤工俭学的航程。
以此为起点,一批批来自直隶、湖南、四川等19个省份的留法勤工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上海,由此登船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
当一批批中国勤工俭学生在法国马赛港登岸,巴黎华法教育会便忙碌起来,负责学生从港口到目的地的接送、食宿安排,直至推荐去做工或上学。
1919年12月,李石曾在给新到的勤工俭学生的一封信中说:“勤工俭学同学今年到法者已五百余人,其已在厂工作者已近四百。”
对于穷苦的勤工俭学生来说,到法国殊为不易,有的是全家举债,或是变卖祖产,或是靠贷款凑足路费才远涉重洋踏上法国土地的,他们怀着求真理、学成归国改变中国面貌,或是实现人生理想的美好愿望,满腔热情地投入做工或学习。所以他们进入各个行业,如机械制造、化工、电力、冶炼等,什么样的苦、脏、累活儿他们都干。
在各工种中,拉红铁最为危险。邓小平、赵世炎都曾在钢铁厂拉红铁,在高温炙烤的炼钢炉前,钢材进入导轨,再由工人拖出来,铁花飞溅,溅到皮肤上就会被灼伤。而且车间地面都铺上一寸多厚的铸铁板,工人脚上要穿一种名叫“沙波”的特制木鞋,是为了保护脚,但是穿着这种鞋走路一不小心就可能摔跤,尤其是拉红铁这个工种,在高达40多摄氏度的车间里,用长把铁钳拉着几十公斤乃至上百公斤的铁条或钢板往前快跑,如果滑倒,摔在灼热的钢材上,全身都会被烫伤。当时邓小平只有16岁,也是干这样充满危险的活儿,因为这活儿工资较高,一天能挣20多法郎。
施耐德钢铁机械联合工厂
在艰苦的环境中做工的勤工俭学生,在劳动中不忘学习,以他们在劳动中的感受和理论上的学习,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1919年到1920年间,先后20批19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为中国的各个领域造就了一批栋梁之材,其中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科学家朱洗、严济慈、张竞生;艺术家徐悲鸿、林风眠、任光;文学家萧三、盛成等。
“改造中国与世界”:
组建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
对于勤工俭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来说,到法国勤工俭学,一开始就是抱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他们自觉地把赴法勤工俭学当作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机遇,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实地考察了欧洲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对各种派别的形成、现状、发展趋向都有详细了解与分析。
如蔡和森,他到达法国后,用了很大精力,借助一本法文字典,翻译了多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其中有《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等。
1920年5月,蔡和森给国内的毛泽东接连写了三封长信,提到最多的是尽快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办法,他认为在中国必须成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苏俄一致的党。同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回信中写到“于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蔡和森的这些意见,对国内建党活动以及在留法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提供了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2年6月,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等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旅欧学生和工人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冬,参加“少共”的共产党员组成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同时,“少共”中够党员条件的同志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少共”的领导核心。1923年2月,“少共”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加入国内团组织。
1924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中国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留法勤工俭学的大批先进分子或回国,或转赴苏联学习,这一运动遂告结束。
“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第一代的留学生们带回来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这一代的留学生们带回来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世纪之问的历史回答。回望百年前的勤工俭学,这是一场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寻求救国真理的留学运动,是一场点燃理想的信念之旅,也是一场文明交流的互鉴之旅。
这场留学运动虽带有民间性质,却影响深远。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之间播下了相互了解、互尊互鉴的友谊种子,成为拉近中法关系的一条特殊纽带。
Tips:法国留学新机遇
作为全球第七大经济体,法国将5%的国内生产总值都用于教育。过去五年间,赴法留学生人数增长20%以上。跨国留学既推动了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法青年知识群体的双向流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根据《2023-2024启德教育法国留学报告》,2021/22学年共有27479名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学习。
2023年11月24日,中国单方对法国等6国免签试行。11月25日,法国回应:“从现在起,所有在法国完成硕士学位学习的中国公民,都将获得最长期限的往来签证,即5年签证,在他们的学术生涯结束时,为他们在中国和法国之间进行的往返旅行提供便利。”
无论是2023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巴黎数学基金会和雅克·阿达马数学基金会,在法国续签“中法数学英才班”合作协议,继续加深在数学领域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还是11月至12月,52所法国高校走进全国6大城市,巡回举办2023年秋季教育展,这都表明,中法两国的教育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当中共同进步。
2024年将会是中法两国文化、艺术、教育交流的非凡年份。两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也将继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来源 :《留学生》杂志
今日文章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