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董桥读本的上市拉开了春天的序幕。董桥作品曾在内地一纸风行,如今均已绝版,时隔十年上市的三卷本,就像冰雪融化,春日来临时,那些缓缓绽开的鲜花,给予我们多年来的辛勤劳作与耐心等待以最大的安慰。
在变动不居的时代,唯有一本本好书,能使我们不安的身心安顿下来,于此留伫。董桥先生也曾讲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尘世喧嚣,一卷在手,字里徘徊,倏忽间一个回眸的欣喜、一次促膝的交会,那才是书中佳趣。”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这份春日书单,按题材分为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纪实和青少年通识四大类别,希望这份新鲜出炉的书单能够丰富你的书架。祝大家春节快乐!
《文林回想录》
选编作者的实笔,关于书和人和事。选自作者晚近新作《文林回想录》《读胡适》《读书人家》《一纸平安》《字里相逢》等。由作者对文坛遗芳与文林故交的念想、点评,展开一幅关于中西“昨日世界”的闪耀星图:从胡适、周作人、梁实秋、张爱玲、金庸、胡金铨,到简·奥斯汀、伍尔夫、毛姆、海明威不一而足。
《苹果树下》
选编作者的虚笔,即其晚年潜心经营的小说“故事”,关于“人生荒村僻乡里”的从前人事与情味,有同学少年、意国佳人,南洋街角、中环风云……篇目选自《橄榄香》《从前》《夜望》《苹果树下》等。
《读书便佳》
聚焦于读书与藏书,旧式文人趣味与英伦文学掌故融于一炉,双语字句交错,节奏跌宕起伏。篇目选自《读书便佳》《绝色》《英华沉浮录》《没有童谣的年代》等。
《二十城记》
马岩松 著
“建筑反叛者”马岩松的首部个人建筑自传,通过勾勒世界二十座城市、城市中的建筑和其创造者,讲述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探寻个体在其中创造、改变现实的迷人历程。这本书引领读者踏上关于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之旅,是一部深度思考建筑与城市的人文著作。
《颐和园》
贾珺 著
本书以300多张全彩图片、8大章节,展开关于中国最后的皇家名园颐和园前世今生与至上之美的时空之旅。皇权细节、山水哲学、巅峰工艺、神佛精神、南北风物……怎样于此交融?乾隆盛世、慈禧听政、戊戌变法、庚子之乱、清帝退位……如何经其登场?撼人心魄的不只是这里的光影风月,更是文明与美的嬗变重生。
《重返三国》
陈万雄 编著
本书似重返三国现场的纸上纪录片,作者凭借对正史资料的深入研究,结合数十年考察战场遗迹所得一手信息,辅以丰富图表,全面立体呈现了汉末三国的战史权斗、世变人心、文化地理。着墨数十关键战役的主线书写之外,还有“豪族日常”“兵种与武器”“真假赤壁”等展现三国丰富世相的22个研究专题。
《故宫里的神兽》
周乾 著
本书从造型、历史和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解读故宫内的神兽,如以龙生九子、凤、乌鸦等为代表的镇殿神兽,以狮子、獬豸、椒图等为代表的辟邪类神兽,以螭吻、押鱼、虫八虫夏等为代表的防灾类神兽等。除此之外,还附带介绍了故宫里的猫、狗、蟋蟀、豹子等 “宠物神兽”。
《东坡炸牡丹》
孟晖 著
从美食入手,通过绵密的考证和优美的文笔,重现了那些消失在历史中的唐代精细果子、宋代风雅的飞花会,苏东坡的“炸牡丹”和董小宛的鲜花醒酒汤……从美食这条充满烟火气的通道,打通当今中国接续传统清雅、精致生活的精神之路,并提供了实践的依据。
左右滑动查看书目
《理想的大学
钱致榕 著,钟月岑 整理
一流的大学应该怎么办?作者以旅美物理学家身份,积极参与中国高校改革和教育的诸多实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应邀出任筹建中的香港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以三年时间创造了建成香港科技大学的奇迹。在今天重启历史,讲述三十年前参与建成香港科技大学的亲身经历,回应和参与的是当下“争一流”的大学教育和大学建设诸多问题的讨论。
《养老人生:新机遇,再出发》
钱理群 著
老龄化加剧让中国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看待自己老去的生命?如何安排自己的晚年?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当代还没有一位如钱理群先生这样在中国思想界如此有分量的人,以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由己及人,去写一本直面老去、关怀人类普遍处境的作品。
《理性的反讽: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李放春 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新教的禁欲主义之中,挖掘出“资本主义精神”的文化出身,继而阐发了“理性主义”的渊源和“现代文明”的特点,成为韦伯罹患精神疾病之后重新闪耀的第一部著作,并构成韦伯后来学术工作的轴心。重庆大学李放春教授的人文通识课程,历经五年打磨。聚焦韦伯的研究方法与问题意识,以谱系学的眼光梳理文化史,并强调历史的非理性结果,在归因和悖论的交错之处,展示历史的反讽。
《牛津书籍史(插图本)》
[英] 詹姆斯·雷文 著
李家真 译
16位作者分治各时代和地区,从古至今叙述书籍本身的历史沿革。除了图文并茂地介绍书籍材质、形态的变化,尤其在书籍内容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的关系上有新颖的论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史。
《爱德华·萨义德:他的思想传奇》
[黎巴嫩]多米尼克·埃德 著
王矛、高文华 译
多米尼克·埃德是萨义德生前的情人和挚友。萨义德死后,埃德用十五年的时间写作本书,以此追忆老情人。她以萨义德《开端》《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论晚期风格》等作品为轴线,回顾了萨义德的思想和写作、人格与生活,在爱欲和智识的摩擦之下,埃德揭开了萨义德不为人知的一面。
《巴黎岁月:贝克特、波伏娃和我》
[美]戴尔德丽·贝尔 著
黑驹酒馆 译
贝克特、波伏娃和“我”在巴黎发生了什么?“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传记作家戴尔德丽·贝尔真实记录下自己是如何开展研究、采访并完成贝克特、波伏娃这两位文化巨擘传记的过程,细致描绘了她与两位桀骜不驯的作家之间的相处瞬间,刻画了名利圈内外各种人的表演,以及作者作为女性研究者所背负的压力、纠结和成长。
《对无知的激情》
[斯洛文尼亚]雷娜塔·莎莉塞 著
殷杲 译
无知,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作者依据哲学、社会学、精神分析的多重视角,探索了无知的热情如何在当今生活的各个方面上发挥作用,她从人们对爱情、疾病、创伤的认知方式,以及对失败的恐惧、遗传学、法医学、大数据等方法入手,探究了相关的命题。最终得出结论,无知是一种蕴含着多重面向的社会心理现象。
《女性:我们的历史》
英国DK 编著
露西·沃斯利 撰写前言
刘颖、马萌 
你可曾想过历史书为何总是聚焦于男性?你可曾想知道过去的女性都在做些什么?《女性:我们的历史》深入调查了几个世纪以来各大洲女性的生活,重新审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女性角色。从女战神到宇航员,从女性参政到性革命,本书为读者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那些不可忽略的女性的历史。
《双重生活:在职母亲的历史》
[英]海伦·麦卡锡 著
黄瑶 译
本书以“在职母亲和母亲的有偿工作”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立法、社会共识、女性的主观感受三个角度,回顾了英国女性一百多年来社会角色与地位的转变。作者麦卡锡通过对海量的历史材料(口述、文献、数据)梳理,生动还原一个半世纪以来女性生存状况演变,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段有迹可循的社会史和文化史背景。
《漫过南方的浪潮》
[斯里兰卡]苏吉特·西瓦桑达拉姆 著
黄瑶 译
本书从海洋开始叙述,在面海而生的地区,有一群被遗忘的人,一种新的历史于焉而生,并重塑我们的世界。之前的历史叙述,人们常常从北半球开始讲起,而这本书选择从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土著民和非欧洲人开始讲述,这个视角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起源。
“中华文化新读”系列(第二辑
《传统体育与中国文明传统:
关于“何谓中国”的跨国史和共有历史的讨论》
徐国琦 著
本书尝试从传统体育角度和共有历史的视野,解读何谓中国和中国人这一十分重要的命题。具体而言,是探讨几千年来,传统体育对中国人的文明理念、文化基因的影响和塑造,并把它放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对话的大背景下,分析其内含的中外共有的历史。
《楚辞与屈原》
林庚 著,商伟 编
林庚先生是楚辞学名家,半生浸润其中,从20世纪30年代在厦门大学从事文学史教学,到80年代在北京大学完成《天问论笺》并带楚辞研究博士生。本书全面整合林庚《楚辞》学成果,按照主题重新分类排序,环环相扣,一本在手,就可以直观了解屈原、楚辞、天问三个最为关键的内核。
《何以归家
孙向晨 著
现代性席卷人类社会。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中“家”的概念进行溯源与分析,梳理天下、文明与个体的关系,从中国人如何自我理解出发,为现代性的救赎提供一种源自汉语世界的方案。
《地理志与中国的形成》 
江湄 著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政治共同体,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能生存至今?这样一个“中国”何以可能?为什么中国历史每一次由分而合,都是疆域、民族、文化的又一次扩容?为什么中国历史分久必合?合而不分?本书将落实于历代地理志的书写,以一种比较文明史的视野,来论说这个大问题。
《立中制节》
谈晟广 著
一个“節”(节)字,或将成为早期中国禮節思想与文化起源的关键密码。本书大量运用考古实物资料,在建立图像序列的基础上,把图像转化为有效的视觉符号,并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图文互训,从而呈现一部前所未见的、依据图像和考古实物等“非文献”为主体材料而讲述的历史著作。
《正午:好莱坞大清洗》
[美]格伦·弗兰克尔 著
马进、沈晓方 译
《正午》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负盛名的电影之一,但其后却是一段被刻意掩埋和忽视的历史。普利策奖得主格伦·弗兰克尔还原了电影诞生前后的曲折故事,讲述了四位主创人员围绕电影的爱恨情仇,揭开了美国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至暗时刻。不仅是一部电影史,更是一部心灵史,展现了时代风潮之下的人心之变幻与坚守。
《为什么我们会两极分化》
[美]埃兹拉·克莱因 著
李岩 译
2016年美国大选后,无论是特朗普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认为,他的胜利越出了美国政坛的正常界限,但克莱因却认为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作为政治媒体人,克莱因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从特朗普崛起,到两党之别,到日常文化的政治化,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之困难,克莱因向我们揭示了美国陷入分裂背后的系统结构和心理力量。
《拆了曼哈顿》
[美]安东尼·弗林特 著
胡新航、汤天一 译
林鹤 审校
讲述了传奇活动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如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带领纽约社区民众与代表富豪利益的城市规划巨头罗伯特·摩西斗争,令后者的曼哈顿下城高速公路计划破产,并永远改变了美国人看待城市的方式,激励他们奋起抵制破坏性的城市“更新”项目。
《四千万美元的奴隶》 
[美]威廉·C.罗登 著
李丹、刘郢 译
通过研剖“非裔体育”这一血痕累累的美国切片,提出令人震惊的事实:即便今日美国非裔运动员群体中不乏超级巨星,这一群体依然身处看不见的种植园,奴隶制下的权力层级从未真正改变。本书也是对非裔体育人助推的体育产业成为美国支柱组成和显著生活方式的爬梳:从时代风潮的起落、非裔体育人的浮沉,到人才招募系统的隐秘不公……
《巅峰赛跑》
[美]娜塔莎·库马尔·瓦里古 著
杨靖 译
娜塔莎·瓦里古带领我们进入名之为“伍德克雷斯特高中”的东海岸郊区学校,那里的学生约有一半是白人,三分之一是亚裔美国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亚裔学生获得明星学生的身份,许多白人感到自己脱离了学术等级的顶端,挫败感也越来越大,由此展开了教育背后一系列关于种族和经济不平等的紧迫问题。
《做你的镜子:在养育中成就自我》
单丽红 著
一位“佛系”妈妈通过养育女儿同时完成自我成长的奇妙旅程。透过生活点滴,作者讲述了两代女性各自成长的独特经验。养育如同一面镜子,妈妈与女儿成为彼此眼中的风景,相互映照、相互启迪:认识自己,完善自我,最终成为稳定、完整的独立个体。
《无名的芜湖:寻找故乡和风景》
唐克扬 著
读书何为?远行何为?人们常常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某种“地方知识”。艺术史学者、建筑学博士唐克扬藉由不同来源的材料,如地图、照片、艺术作品、小说、诗歌、方志、旧报刊……从建筑、景观、历史、地理等多个维度,探寻那个和自己因缘无比奇妙的“地点”——故乡芜湖。
天文考古大揭秘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我们的文明古老到多久》
冯时 著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内页
五千年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在这里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良渚》
刘斌 著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内页
夏朝之前,东夷文化的鼎盛时代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龙山》
栾丰实 著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内页
最早的中轴线孕育最早的中国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二里头》
许宏  著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内页
古蜀文明与青铜时代
《考古学家带你看中国·三星堆》
黎海超 著
......
《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
贾珺 著
以时间、空间为两轴,带孩子全景式遍览中国古建筑的丰富面貌。紧密结合中国历史,让孩子经由建筑,进入一幅恢弘壮丽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卷。随文配有200余幅建筑图片,全彩印刷,图文可共赏。
《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刘宗迪 著 
《给孩子的考古》
许宏 著 
《给孩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徐扬生 丁宁 著
上下滑动,查看书目
《和孩子一起哲思》
[法] 弗雷德里克·勒诺瓦 著
张香筠 译
作者在法语地区从事哲学冥想班教学多年,有丰富的一线哲学教学经验。全书分三部分:冥想(注意力训练)方法、哲学班精彩实录、可以和孩子探讨的哲学命题,既提供了给孩子进行哲学启蒙的技能,也呈现了孩子们的精彩哲学思考,以及可用的资源,兼具启发性和实操性。
《和孩子一起玩数学》
吴朝阳 著
讲述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孩子在轻松的阅读中,形成严谨、有条理、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面向有小学数学知识的读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作为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的课外补充读物,也可以作为对数学感兴趣的成人读者的休闲读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