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作者:南小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
去年年末,新疆地震,云南泥石流,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感慨:
到了30岁之后,除了年龄一直在增长,其他的好像都在悄无声息地失去。
环境中弥漫着各种不安的情绪:
经济低迷,不少人面临失业的恐惧;
婚姻破裂,很多人开始对进入关系产生怀疑;
天灾人祸,一些人突然离世,悲痛与哀伤侵袭着大家的大脑和身体。
每次生命中遇到突发事件,大家总会说那句: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好惶恐。
这句话既是对自己的劝慰,想让自己好好活在当下,同时也是无奈的表达,在未知面前无能为力。
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明天时,心里有着很多的恐惧,对人生“无常”的恐惧。
它就像一头无形的怪兽,时不时冲出来,盘踞在我们的头脑里,让我们没有办法好好活在当下,没有办法更好地享受新一天的到来。
很多人都非常抗拒无常。
但是,也正是对无常的抗拒,反而会让人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恐惧中。
仔细观察周围,会发现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心声。
比如说,一些人心里的问题是“要不要”。
小杨是一个中年女性,她的重心是孩子。
最近,她一直问周围的亲戚朋友:“我要不要送孩子去国外读书?”
当周围的人给她肯定的意见时,她又会问:“那他会不会学坏?有没有可能遭遇意外?”一颗悬着的心始终无法放下来。
其实,她心中的“要不要”是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在她刚大学毕业时,她这样问父母:“到底要不要去那家单位工作?”
她心里在说:选择这个,会不会错过更好的机会?会不会走错第一步路后,以后步步都不顺?
恋爱时,她开始问闺蜜:“我要不要带男朋友回家见父母?”
她心里在说:这个男人是我的良配吗?我有没有可能选错?会不会以后婚姻不幸、命运坎坷?
这些疑问的背后,其实都是在害怕未知。
所以每当面对人生抉择时,她总是举步维艰。
一些人的心里有很多的“怎么办”:
  • 人到中年,父母渐渐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要是父母突然离开人世了,该怎么办?
  • 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总在担忧:要是有一天失业了,该怎么办?
  • 对健康颇为担忧的人在想:如果有一天患上重病了,该怎么办?
这些疑问的背后,其实是在害怕丧失。
因为害怕,所以会觉得当下拥有的健康,财富和爱,都只是暂时的,老天爷说不定会在哪天收回去。 
职场人小陈,就是出了名的谨小慎微的人。
他生怕项目搞砸、工作出错,始终循规蹈矩,不敢主动承担任何责任;
他更怕上司对他不满,甚至不敢与同事发生任何冲突。
他还特别迷信。
在开展重要的工作之前,他总要去庙里求签、求顺利,就连办公桌也摆着两个开光的神兽。
和他交流过后,才理解他的内心:
“我很怕,怕一不小心失业,房子就会断供。我怕最后潦倒落魄,老婆孩子觉得我没用,我会拖累家人。”
原来,对于还没发生的事,他心里藏着这么多担忧。外界微小的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还有一些人的心里在说着“我不要”。
即便婚姻再糟糕,也不要离婚。
“离了婚,我一个人生活,会不会比现在还要困难,还要糟糕?”
即便上司再PUA,也不要离职。
“大环境这么差,丢掉这份工作,还能快速找到下家么?没有工作,我怎么养活自己?怎么和父母交代?”
这些疑问的背后,其实是在害怕改变。
即便现状不如人意,也要守在自己在熟悉的范围里,这个由自己命名的“安全区”,保护着害怕面对无常的自己。
因为被未知吞没的恐惧,是可以让人甘心在无法改变的糟糕环境中坚守下去的。
所以,怕未知、怕丧失、怕改变,都是我们面对无常时的更具体的恐惧情绪。
面对未知,会激起很多人内心的无能感和失控感。
因此,很多人在抉择时,喜欢问别人,期待别人给出确定的答案,似乎在说:“我不行,你来替我做决定吧”。
而很多人需要不断从别人身上找确定感,其实是因为缺少支持。
就像父亲对孩子是力量的象征,一种“天塌下来,由我顶着”的笃定感。
只有在充满安全感中长大的孩子,才对自己和环境有一种基本的确定性。
他们相信世界基本是安全的,而自己是有能力应对变故、控制局面的。
但是,在很多人成长过程中,都是一个人在面对一切。
难过是无人看见,开心时也无人分享。
所有的情绪,无论愤怒、恐惧还是痛苦都只能自己消化,最终压抑在心里。
在情感上从没有被支持过的人,也就无法借助他人的力量让自己强大,更无法形成内聚性的自我。
但是,要面对未知,往往有大量的情绪需要处理,是需要稳定而强大的自我功能的。
对于那些独自长大的人来说,这真的太难了。
而那些特别害怕丧失的人,背后的声音是“原来我很弱”。
“原来我不是特别的”;
“原来我不是唯一”;
“原来我不是被上天眷顾的那个人”。
在年轻的时候,人往往对外在世界有着征服和探索的欲望,并觉得未来可以一直光明下去。
那时父母还很年轻,无病无痛、可以支持自己,而自己也充满干劲,喜欢做梦,喜欢奔跑,向世界张开怀抱。
但随着年岁渐长,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充满力量感和全能感的时期。
人到中年后,需要时不时面对丧失感的袭击:
很多长辈开始离开人世,经历送别的一幕幕,心里好伤感;
自己的身体机能开始出问题了,容颜衰退,活力降低,觉得好无力;
父母也开始老去、肉眼可见地虚弱下去,总有点担忧;
而这时候,身上的担子却重得出奇。
严酷的经济环境,孩子求学的压力,内心的孤独感,都让人力不从心,都在把自己从“我很特别”的全能幻想中拉出来。
还有人恐惧无常,背后的声音是“我不配”。
其实,人比想象中更强大、更有可塑性:
婚姻不够好的人,还可以发展自我;
事业一般的人,还能发展兴趣爱好。
上帝关了一扇门,一定会再开一扇窗。
但有些人在面对变故时,会涌起这样的想法:
  • 我完了。
  • 我的人生有污点了,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 我没有任何价值了,活下去还有啥意思?
这会激发内心最深处的无力感。
强烈的无力感让人没法行动和改变,只能守住眼前: 哪怕婚姻很糟糕,只要不离婚,就等于还没有失去婚姻关系。
这是在通过蒙住眼睛来抵抗真相:哪怕现状一成不变、一潭死水,也要死守。
因为要突破现状、在荆棘丛中闯出一条路来,不知会迎来黎明还是更深的黑暗。
这样的无力感,源自对自己发自内心的不信任。
一直以满足他人期待为生活目标的人,最容易有这样的无力感,因为从未有过独属于自己的体验,所有取得的成绩,最终都是为了别人、且归功于他人。
被他人占据的人生,是很难有力量的。
在困境面前为自己“逆天改命”,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体验,听起来也绝无胜算。
遗憾的是,无论我们多么抗拒,无常是生命本身。
但是,从恐惧无常拥抱无常的过程,是了解自己、整合自己、强大自己的好机会。
首先要做的,是增加内在力量。
对境遇有更多接纳和允许,可以增加内在力量。
当情绪涌起时,可以试试下面的应对三步曲:
  • 坦然接纳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和它们待在一起,不因此评判自己。
  • 对于无法改变的部分,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接纳一切已经发生的事,因为抗拒毫无意义。
  • 对于可改变的部分,将问题拆解成具体的应对措施,尽最大的可能改善。
同时,努力做热爱和擅长的事,可以打通正反馈的渠道,创造胜任感,力量感也会慢慢建立起来。
当然,内在稳定的人,也是有过安全型关系的人。
寻找资源重新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找到好的关系,将有机会让内在重新成长。
这意味着,我们要尽可能打开自己的世界,接触更多积极正性、能带给自己正面体验的人。
强安全型的伴侣、好的朋友、合适的专业人士都是珍贵的支持系统。
其次,我们需要练习活在当下的能力,将注意力转移到眼前。
冥想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每天练习冥想,可以敏锐觉察自己在各种事件中唤起的内在情绪。
当觉察到情绪特别强烈时,可以这样告诉自己:
这与当下无关,是我童年的恐惧。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我不再弱小了。
当这样的觉察发生时,情绪也随之减弱,理性大脑便会归位,也便有机会专注于眼前的问题,而避免被恐惧控制。
最后,要建立这样的信念:无常是人生的机会。
正因为人生无常,才有精彩的世界、丰富的体验、多变的人生。
有人在失去金钱之后,发现原来自己太执着于赚钱,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需要。
当他不只以金钱为目标时,才真正寻找到新的路径发展自己。
有人的坏婚姻是一所好学校。
当她敢于离开后,下半生的时间才交还自己,在阅读、旅行和孤独中成长,真正褪去幼稚、迎来心理上的成年。
“老天也许有更好的安排。”
就像一位朋友一直挂在嘴上的这句话,无论好事还是坏事,积极寻找应对的方式,最后都能变成好事。
在任何环境中,人都有采取主动性的可能和选择的可能。
人生的每一程风景,都是绚丽迷人的。
尽管无常,却依然爱这美丽而曲折的漫长一生吧。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本文由南小希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面对人生的无常,最重要的是,树立积极的心态。
如果你也常常因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而感到不安、焦虑,想要培养内心的力量和坚韧,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学交流群】。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心理学知识、观看大咖干货直播课,提升思维认知能力,抓住人生机遇;可以与志同道合的群友交流互助,获得不断前行的动力;还可以免费领取【1V1心理职业规划】,0基础入行心理工作,掌握新的职业技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开辟人生更多可能性!
立即点击海报,免费进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