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的脚步才刚刚迈出,却接二连三地传来不好的消息。
刚过去没多久的年末12月底,娱乐圈就传来了噩耗,一男一女两位资深演员选择烧炭自杀,时间只相隔一天。
两人分别来自韩国与中国香港,相隔万里、国别不同的两个人却选择了同样的方式与世界告别。
让人难过的是,探究完他们轻生背后的原因,除了惋惜与同情,也带出了诸多思考。
死亡可能是一种解脱,但死亡背后透露出的真相,却让所有观者感到森森寒意。
烧炭自杀
2023年12月27日,距离元旦新年只剩3天。
在韩国首尔热闹的钟路区卧龙公园,一辆停泊的汽车内,躺着一名昏迷不醒的中年男子。
很快警方和救护车都赶到,却迟了一步,男子已无生命体征,现场车内还残留着烧炭留下的痕迹。
探查现场又经过各种调查,最终警方确定这是一起烧炭自杀案件,唯一特殊的是,死者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位知名演员——
曾出演影片《寄生虫》、登上过奥斯卡颁奖礼的男演员李善钧。
在《寄生虫》之前,他就是各种韩国电影电视剧的熟脸,已经有过多部出圈作品。
就是这样一个算得上功成名就的男艺人,却选择在车内孤零零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最终也只留给了妻子只言片语,什么都没带走。
而在远隔万里的繁华香江明珠香港,另一位资深女演员,早了一天,用同样的方式离开了世界。
老牌女星黎淑贤,亚洲小姐出身,90、00年代曾出演过众多剧集,还在《古惑仔》、《战狼传说》等电影中担任过主角。
自杀前一晚,她刚与亲友一起参加完圣诞派对,凌晨才回到住所。
没想到,前一刻看着还好好的人,却直接选择在家中燃起木炭,最终悄然离世。
根据友人的透露,原因很可能是反复折磨她将近20年的抑郁症。
而与她相隔一日也选择用同样方式结束生命的李善钧,则深陷丑闻不得脱身,虽然他数次公开自证是遇人不淑遭陷害,但仍无法挽救颓势。
生活与事业均遭受打击,有知情人士透露他因此时精神状况很不稳定。
谁也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他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
很多人无法理解,身披光环、有名有利的明星们难道不该是幸福滋润,为何还能跌入负面情绪的深渊?
但实际上,名利场光鲜亮丽的背后,是被巨大压力推着向前走、不能退后的无奈与无力。
曾经红过就要更红,如果没那么成功就会落入鄙视链底端,于是赚的金钱名利都成了枷锁,吊着他们狠狠向上攀爬。
只要一个契机,就像扎破气球的针,让一切彻底破裂。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个处境类似的群体——
未成年的学生们。
“现在的孩子不愁吃穿只要好好学习,怎么反而这么娇气脆弱,还得什么抑郁症,我看就是苦头吃少了。”
精神科挤满小学生
前段时间,有许多媒体都对同一个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开学一段时间后,在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精神科,挤满了前来就诊的学生。
他们大到高三,小的才进小学没多久,而他们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与高负荷的精神压力,将他们依旧稚嫩的精神摧垮。
而且如今上学带来的心理问题,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心理与精神层面,当这些过重的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上限,就连身体都会发出预警信号。
在调查中,许多孩子都曾出现过心动过速或过缓的症状,严重时甚至需要送往医院治疗。
孩子们的生理表现集中为各种类型的疼痛——从肚子疼、眼睛疼到头疼、牙疼。接着更常规的则是恶心、呕吐、心慌发热等种种病痛表现。
然而当家长们急急忙忙将孩子送医,花费千元进行各种检查后,却发现根本找不到病因,除了亚健康也看不出有具体的生理病症。
没有人告诉过家长们,当一个孩子的精神之弦被崩断后,痛苦就成了神经电流,刺激着他们身体感观的每个部位。
有些专业人士会用“厌学”概括这样的表现,但这样简单粗暴的总结,却往往只是被面纱笼罩的巨大怪物模糊的轮廓。
报道中采访了一位相关从业心理咨询师,据她的观察,许多前来就诊或求助的孩子,大多都已经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像是焦虑症、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这些已经被公众普及开的疾病,也不能完全囊括所有孩子的情况。
有些孩子甚至同时患有几种不同的心理障碍,症状严重者,甚至已经采取过自残或自杀的行为。
他们也不是外人想象中的“问题孩子”,相反,他们很多都是当地重点学校的好学生,看上不仅优秀家境也良好。
但就是这样的一群孩子,在生活中却面对着无尽的压力,逐渐把他们挤向崩溃的边缘。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或一对追求优绩、输不起的家长,孩子们为了满足家长们的期许,需要压榨自己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达成目标。
可悲的是,很多时候这些成绩并不能换来夸赞与满意,反而成为下一个更高要求的“踏板”。
“明明可以考100,你为什么会只考99?”
对于他们来说,家长的目标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诅咒,因为人不可能永远打败所有的旁人,孩子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就不得不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发烧的孩子不能休息
还记得早前支原体肺炎肆虐时,医院里挤满边输液边写作业的学生的一幕:
如果这些还只是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某种焦虑映射,那么最近的一则热门消息就把这种“病态”现象摊开在所有人眼中。
一名学校老师在朋友圈发文感慨,说班上一个孩子发烧无力到只能趴在课桌上,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建议把孩子带回去看病或休息,却引来对方的勃然大怒。
这位妈妈怒斥老师是要“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认为“发烧又不是大病,凭什么流感不能上学”?
并且转头就威胁老师说,自己已经投诉了班级与学校,要求对方给自己一个交代……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疯魔”家长,是怎样的心理焦虑让她能将在学校上课放在孩子身体健康之前。
这个问题专家似乎有跟直观的视角,在精神科医生的眼中,孩子们的精神问题主要源于过早地被拖入成年人的竞争漩涡。
这背后的核心因素依旧是现实功利性教育所带来的压力。
从表面上看,如今这一切“畸形”模式是家庭、社会与学校共同造成的结果,孩子们就像牵线木偶一样在几方成年人的手中无奈地舞动。
尽管双减的指令一道一道压下来,但孩子们依旧难逃疲倦穿梭于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和竞赛的命运。
我们始终未能摆脱优绩主义和功利性教育的阴影,终极意义仅限于一路重点学校升学、最终考上好大学或是继续深造、再找到好工作。
必须完成这一系列的孩子,才会被社会、家庭认为是成功的。
然而,成长怎么可能一蹴而就?某个节点也许很重要,但长跑需要耐心和毅力,一开始就耗尽全力领跑的人,往往在后半程反而乏力。
最怕的是开始就猛力冲刺,却没有充分“热身”,最终绊倒自己、摔伤自己……
社会的残酷落在孩子身上,使他们早早失去无忧无虑的童年。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心理咨询室走廊上穿着名校校服的优等生们,不被允许停下喘息,只能不停向前、向前……
高度运转、高压竞争的社会从上到下地传递着痛苦,成年人无解,孩子无措。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自己的文章中曾聊到,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与父母的初心是一样的。
不管是出于孩子本心还是顺应父母的期望,他们追求完美,想要达到那个最好的目标。
这个时刻,如果父母仍是站在上位俯视、苛责孩子的“不完美”,那么问题便永远不会消失。
最好的状态,是让父母切换到自我视角,与孩子站在同一维度,一起探索与成长。
对此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点亮在看,在留言里分享你的看法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