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后一则最令人震惊的社会新闻是硅谷中国籍工程师徒手杀妻案。
凶手陈立人和妻子于轩一, 都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天之骄子”,2018年后赴美,在美国结婚置业,共同在Google 工作。年仅27岁。
2024年1月16日,警方接到当事人的邻居报警,到场后发现夫妇均躺在血泊中,妻子头部受到严重钝器伤害,已死亡,丈夫右手肿胀发紫,根据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公布的法庭文件,陈立人承认自己在家中将妻子拳击致死,他已被检方以谋杀罪提起诉讼,但时至今日,该人仍以“在就医”的原因,未能出庭。
当地检查官提示,地区内家庭暴力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但这不能衡量家庭暴力的隐蔽性和破坏性。今天就来让我们试着描摹家暴行凶者和受害人的心路轨迹,也谈谈如何避免与具有家暴体质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及如何帮助你周围的受害人。
1.给家暴者画像
家暴施虐者的核心是用残忍的行为对伴侣实施全面的控制。他们以扭曲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与伴侣相处,长期通过语言贬低对方,让伴侣感到被嫌弃侮辱,并会直接通过肢体上的暴力行为虐待伴侣。
施暴者覆盖异性恋与同性恋,男性对女性的身体暴力行为占多数,但女性对男性的暴力和精神虐待也不少见。鉴于女性因为体格差距,受到家暴更为多见,本文将主要为男性家暴者画像。
家暴者并没有长着一副杀人犯的模样,相反,他们的社会形象可能文质彬彬,斯文有礼,在面对体力体格更胜一筹的同性或上司领导时,他们甚至会流露出谦卑懦弱的神气。
很多人的噩梦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塑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经典家暴者。丧偶再婚的外科大夫“安嘉和”迎娶了新婚妻子“小南”,婚礼后不断有人在深夜打来骚扰电话,小南心神不定,安嘉和困惑不已。原来,小南在十多年前曾不幸被人强奸,虽然犯罪人“高兵”被逮捕判刑,但最近成功越狱,并为了报复绑架了小南。高兵再次被抓捕后,专门趁安嘉和在场时造谣,说他曾在绑架小南的36小时中再次侵犯过她,这极大地激怒了安嘉和。
小南之后的家庭生活变成了地狱,丈夫安嘉和的情绪在猜疑嫉妒和暴怒中反复,他不能接受小南的“历史”,也作不到与新婚妻子分手,他不断以暴力毒打小南,之后又下跪送花乞求合好。
安嘉和身为外科医生,公众形象一直广受尊重。即使是在他最恨的强奸犯高兵心脏病发住院需要手术时,他先是主动要求回避,后来在主刀医生不能到场时,也充分地控制了住自己内心的千军万马,以十分专业的精神和技艺成功完成了手术。
而凶手陈立人的同学同事也都不约而同表达了对他类似的印象:斯文体面,为人耐心,不自傲。
在私域空间,家暴者有着不同的类型,他们有的是权利感很重的需求型家暴者:要求伴侣给予他情感支持,照顾他的喜好,满足他的要求,他自己对伴侣的付出却完全与此相反,堪称双标典范;这类家暴者广泛存在于中国农村,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土地的妇女要倾尽全力照顾配偶是共识。
还有教官型家暴者:他们意图严格控制伴侣的思维方式,极度需要伴侣的敬畏和仰慕,严密监视伴侣的行踪,尤其是禁止她们和异性同事朋友的来往,也经常限制她们与亲友会面。在婚姻中,年长且社会地位高于配偶的家暴者通常是这一类型。
有感情丰富的敏感型家暴者:他们对心理学感兴趣,能够熟练运用一些心理学话术,比如“ 爱的法则 ”,“悦纳”,“觉知自己”。即使伴侣在小事上得罪了他,也得声泪俱下地揪着不放,必须要对方低声下气地反复道歉才罢休,但如果是他自己做错了事,则会轻描淡写,很快翻篇。
这些家暴者,不管最开始是多么温文尔雅,但受其“全面控制”的心理驱动和无法安放的暴烈情绪,总会露出残忍可憎的一面,他们早晚会使用武力解决家庭问题,而且永远会声称“是你逼我这么做的”,“ “让你清醒”。
最令人感到颤栗的一种是恐怖分子型家暴者。这类人有前面所有家暴者的特征,最突出的的特点是经常用威胁明示伴侣: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地伤害她,甚至杀了她。陈立人恐怕就是这种类型。这类人可能童年时被严重虐待过,有自恋人格障碍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喜欢使用跟踪的方式,拿伴侣看重的家人和孩子的安全来威胁她,最高目标就是让伴侣不敢离开他。
家暴者会对自己的虐待行为感到内疚,但也深信不疑自己所有的借口和辩解都是对的。在那些需要为他们自己的施暴行为负责的时候,比如面对分手离婚被警方控制或法庭质询时,家暴者在描述事情经过和梳理心路历程之时,总是会以扭曲的真相,去否认自己的动机,弱化自己的残暴。
所以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除非是通过十分长期又正规严格的心理和行为治疗,否则让家暴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对家暴行为没有明确立法和心理治疗不普遍水平不可期的国家,更是难上加难。
2.家暴者和其受害伴侣的心路历程
家暴者通过虐待伴侣,获得各种特权,这包括得到陪伴与照顾把控家中经济实权等实际好处,也包括在一段关系中,完全享有统治者地位的沾沾自喜。
可恨吧?是不是看了自己也恨不得打人。那么,这些家暴行为的受虐者(绝大部分是女性),为什么不离开呢?
第一个原因,是受害者存有期待恶魔会改好的圣母心,又交织着性格的软弱和对独自生活的恐慌。
多数受害者内心仍抱有对方会改变的奢望,比如认为伴侣是因为醉酒而家暴,“不喝酒就不会打我了”,事实上,这是误解。不然,怎么从没看见这些人“喝多了”去打自己的老板呢?研究显示,家暴者在没有酒精(或药物)起作用时,也一样会虐待伴侣。酒精不是家暴的始作俑者,但酒精会加剧家暴的残忍程度。戒酒不会治愈家暴。
也有的受害者认为,两人在一起或结婚的时间短,随着时间的推延,会最终达到平安和相濡以沫。事实上,家暴只有0次和100次的区别,妥协只能等来家暴的不断升级,从边摔东西边怒骂,到一个耳光,到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时间的推移不会让事情变好,反倒可能让受害人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小南们必须要记住的是,应该在安嘉和第一次动手后就果断离开这个家。
受害者难以离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家暴者几乎无一例外会在施暴结束后对伴侣花样示好,包括跪地求饶, 自打耳光或要求对方“来,你也打我”,也包括充满温情的性爱。观众想不通小南被安嘉和打得面目全非几次后竟然还怀了孕,但不得不说,现实中有些受害人就是会为暴力后戏剧性的种种甜蜜着迷。也曾有一位邻居告诉我,每次丈夫打完人,就带她去商场的金饰柜台:“亲爱的,这些你随便挑,我错了,只要你不离开我,喜欢什么我都给你买。” 受害人在此时,不免感到大难后的解脱和愉悦,直到……下一次。
虽然这些情景在旁观人眼里是那么可笑可悲,十足病态,然而,让受害人亲朋无言以对的是,多数时候,受害人最终远离的,是你,是劝告她远离人渣的你,而不是施虐者。
这让人生气的事实,深层原因恐怕是因为,实施家暴的一方,特别擅长告诉伴侣“你应该怎么想”,也会不停地去说伴侣社会关系中所有重要他人的坏话。他们总是努力让伴侣怀疑自己,贬低她继有的工作能力和判断力,
受害人对此深有所感,但因为旧情和软弱而无力挣脱,所以当她们面对劝她们离婚分手的亲友时,在家庭中受到的伤害会瞬间转变为逆反心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女主角小南就曾反驳闺密:“难道就因为安嘉和打了我几下,我就非得闹得鱼死网破嘛?为了让你夸我几句就去离婚吗?”
对于这样的受害者,我们能做的,除了鼓励她们勇敢地去报警,寻求法律援助,也只能反复告诫,让她/他知道:你的生活应该属于你,而不是被你的伴侣强行摧毁残害。
3.社会可以为遭受家暴者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在大众心理学得以普及的今天,人们对远离易怒型和控制型伴侣的觉察和警惕有所提高,但这多数是在关系仍处于极浅层阶段之时。对于进入了婚姻或长期伴侣关系的人,单纯指望受害人自救,去提高保护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家暴带给受害人的身心创痛无以言表,那些有勇气摆脱家暴者的人,还要以更大的勇气,面对丑陋的离婚官司和可能长达数年的骚扰与污名化。家暴对儿童的影响则更加深远,他们成长后想要形成健康的婚恋及育儿观道阻且长。
亲友和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家暴受害者时要耐心,平和,因为急切的态度和激动的语气会让受害者联想到家暴者,而产生逆完心理,也就无法有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
请记住你没有经历的事并不能真的感同深受,不要在面对身体和精神遭到重创的被家暴者时,过多展示自己的睿智和高人一等。尊重受害者的感觉,多倾听ta们,让ta们主导谈话,真正有益的谈话是让对方藉由表达而梳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并不是单方面地说服与教育。
亲友的陪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受害人心灵痊愈的过程就是如此。
作为身边没有施暴者也没有受害者的普通人,提醒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在恋爱时远离易怒型和控制型的追求者,在每一次社会上有家暴事件出现的时候,让我们不遗余力地在社交媒体发声与控诉,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始至不渝地推动社会严惩家暴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