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保罗及妻子露西、女儿卡迪
据统计,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会在36岁患上肺癌,如果患癌的是一名医生呢?这是已不在人世的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什的经历,从医生变成患者,他亲笔书写自己的余生,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书,“我是他的妻子,也是见证人”,陪伴作者至生命直至尽头的遗孀向读者分享这本遗作,让我们走进这本书,重新思考人、生与死。
爱人啊,你留给我两份遗产—
一份是爱情
若将其献给神圣的上帝
他也必然会满意
另一份是无边的痛苦
它像大海那样广阔无垠
在永恒与稍纵即逝之间
在你的思想意识与我之间
—艾米莉·狄金森
图:保罗及妻子露西、女儿卡迪
2015年3月9日,星期一,保罗在病床上去世。家人都陪在他身边。离病房不到两百米的地方,就是八个月前我们的女儿卡迪呱呱坠地的产房。从卡迪出生到保罗去世,如果你曾经看到我们一家在本地的烧烤餐厅大吃牛排,或者微笑着分享一瓶啤酒,旁边的婴儿车上安睡着一个睫毛长长、深色头发的小婴儿,你大概完全想不到保罗的生命很可能只剩下不到一年。对于这一点,我们自己也无法理解。
......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未完成的书。主要是因为保罗的病情急剧恶化了。但这种未完成,恰恰也是本书真意的一部分,反映了保罗面临的现实状况。生命的最后一年,保罗笔耕不辍,完成此书成为他活着的目的,所剩无多的时日也催促他抓紧时间。
他还在担任神经外科住院总医生时就开始写了,常常午夜时分文思如泉涌,就在床上我的身边打开笔记本电脑,轻轻敲击键盘;后来,他利用躺椅上的午后时光写作;在肿瘤医生的候诊室里也不忘写个几段;化疗输液时就接编辑的电话,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他那个银色的笔记本电脑。

后来,因为化疗,他的指尖出现了龟裂现象,很痛,我们就找了镶着银边的无缝手套,好让他继续使用触摸板和键盘。癌症的恶化带来令人痛苦万分的疲惫感,但他还是采取了一些策略,保持头脑清醒,继续写作。这也是他缓和医疗的重点。他决心坚定,一直坚持。
图:生病的保罗
这本书言辞恳切,本来写的时候就在和时间赛跑,表达的也全是保罗认为重要的心声。无论作为医生还是病人,他一直都与死神面对面:检验、对抗和接受。他想帮助人们理解死亡,并直面自己必死的命运。现在,三十几岁就去世的人算是少见,但死亡并不少见。
“肺癌并不是什么天外来客,”保罗在写给最好的朋友罗宾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得了肺癌,的确悲惨,但也可以想象。(读者)可以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说:‘原来是这样一种感觉……迟早我可能也会亲自走到这一步。’这可能就是我的目的。不去哗众取宠地用死亡煽情,也不老生常谈地劝大家‘花开堪折直须折’,而是告诉大家这一路上到底会面对什么。”当然,他所做的远不止为大家描述一路的状况,还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勇敢地在这险境中跋山涉水。
图:工作中的保罗
我们身处对死亡避而不谈的文化,而保罗决定毫不避讳地直面死亡,这种刚毅和勇气正是我们所倡导和敬佩的。他的力量中有抱负和努力,但也有柔韧,有着与苦涩截然相反的味道。他的大半生都在反复思考如何度过充满意义的一生,而这本书也对这个核心领域进行了探索。“预言者总是发言者,”爱默生写道,“他的梦总会以某种方法公之于众,他总会用肃穆的喜悦将其昭告天下。”写这本书,就是保罗这个勇敢的预言者成为发言者的一个机会,教会我们坦诚地直面死亡。
(节选自《当呼吸化为空气》后记)
- 推荐阅读 -
 留言互动 
你是如何看待死亡?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分享
我们将在精彩留言中 随机抽取 5 读者
获得赠《当呼吸化为空气》
— THE END —

MORE
灼见热文 
◐◑我想为广州闯入女厕所的那个男人发声!
◐◑泪目!副国级领导的艰辛求学路,太感人了
◐◑“乘势而上”的新任省委副书记,是知名大笔杆子!
◐◑晚上睡不着 VS 主动熬夜,哪个伤害更大?
◐◑许小年: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