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让传统高跷
变得时尚摩登
脚踩高跷的周晓彤,每次出现都会惊艳众人。
我看到她时,她正穿着中世纪风格的长裙,大大的裙撑华美复古,精致的裙边可爱喜庆。
在激昂欢快的音乐声中,她一边忙着表演,一边热情地跟观众打招呼,还会俯下身跟观众互动,表情松弛。
哪怕双脚踩在1米5的高跷之上,她也如履平地。
大步流星的动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格外吸睛,给清冷的街道增添了一抹亮色。
路过的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赞不绝口:
“以前过年会有高跷表演,图个热闹。这次认真看了后,才发现里面也有人物、情节,很有门道。”
“效果太震撼了,看到就是赚到,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
作为95后,周晓彤曾经认为高跷是庙会专属,嫌弃它有点“土”,深入接触后渐渐爱上了它。这4年来,她一直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展现高跷洋气时髦的一面。
如今,她和团队的表演,已经成为每年乌镇戏剧节必打卡的演出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她们,了解并喜欢上了这门小众传统艺术。
跟我们聊起高跷的故事时,她刚忙完一天的工作,换上健身服,说话时还有些气喘吁吁。我问她要不要歇会,她开心地笑着,说一点也不觉得累。
01
把山海经和二十四节气
穿在了身上
周晓彤和团队的表演,和传统高跷不太一样。
他们在服装上花了不少心思,把汉服、国潮和cosplay等元素跟高跷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其时尚摩登的一面,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

因为本身对色彩很敏感,周晓彤承担起了设计工作。
为了让衣服近看有细节,远看像油画般绚烂,她翻遍了山海经和中国神话,从中寻找灵感。
她喜欢传统文化,便把“蔷薇”和“杜若”等中国传统色,以及江南建筑特色“翘檐”元素、传统傩戏面具、24节气飘带、民间祭祀麦穗等元素,巧妙融入到服装中。
在冬季出街的服装里,她选择了喜庆的红色,融入剪纸、年兽、窗花等传统文化。
看着熟悉的场景,年味扑面而来。
她还做过一个“乌云姐姐”的造型,经常被夸“好漂亮、好高级”。
因为人们欣赏高跷时,是从下面往上看,所以她把头饰做得略显夸张, 用了一种类似纱的飘逸材质,拍照很出片。
平时逛博物馆时,一看到好看的造型,她就会想怎么用在设计中。
刷手机时,看到流行趋势,她也会下意识的和高跷联系起来。孔雀头状的头饰,就是这么诞生的。
就连朋友的毕业设计作品,也被她拿来借鉴。
用洛可可式的复古华美,演绎莎士比亚笔下傲娇的富家千金奥丽维娅。
对周晓彤来说,创作已经变成了一种日常。她习惯了从各种事物中去学习,乐此不疲。
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她发现要用好国潮并不容易。这些传统元素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所以期待值会拉高,一旦做不好就会很俗气。
可即便如此,她仍然尝试着把国潮和高跷组合在一起,寻找中国人的专属浪漫,“虽说很难,但有些路总得有人去走。”
02
原本学表演
意外迷上传统小众艺术
高跷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先秦时就开始出现,逐渐衍变为庙会专属。
周晓彤和它的结缘,纯属意外。
她大学是学表演的,毕业后本想去做北漂,没想到一个电话,彻底改变了她的选择。
电话是戏剧圈一位前辈打来的,两人相识于线下工作坊。虽然一年多没联系了,可对方却对她印象不错,想邀请她一起做公共空间表演,其中就包括高跷艺术。

当时,周晓彤有些不乐意。在她那会的印象中,高跷有些土里土气,“科班出身去踩高跷,感觉有点没面子。”
不过出于礼貌,她没有直接说不,而是找机会见了一面。
前辈提到:“有些人热爱戏剧,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进剧场。我想让艺术走出剧场,走到人群中去。”周晓彤被这番话吸引,答应了邀请。
不过,她的高跷之旅并不顺利。对她而言,最难的是站上去。
她有点恐高,往下看时头会很晕。第一次训练时,她紧紧抓着团长的手,一点点往前挪,根本不敢迈步。团长耐心陪着她,两人直到天黑才回去。
她自嘲没有天赋,团里其他小伙伴,有的上去就能走起来,可她足足练了3个月,下足了笨功夫。
可即便付出了很多,效果并不如意。
她第一次公开演出,是在临海戏剧节时。可能因为紧张,她一直找不到发力点,全身肌肉都很僵硬。从高跷下来后,她去看了医生,还偷偷哭了好久。
摔倒也是常态,从高高的高跷上摔下来,危险系数可想而知。
也因此,她们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怎么在摔跤时保护好自己。可即便已经驾轻就熟,稍不留意还是会掉链子。就在前段时间的演出中,她意外脚滑摔了一跤,幸好提前戴了护具,才没有受伤。
她还向我们传授走得稳的秘诀,“要把高跷忘掉,就把它当做你的腿。”
03
兴趣广泛
把每分钟都排得很满
高跷,已然成为周晓彤生活的一部分。
平时没有表演时,她也会去健身,练瑜伽,锻炼身体协调性。
每天早上7点,她都会早起学英语。这是因为有次接受国际频道采访时,她因为英语不好错过了,觉得自尊心挺受挫的,就开始死磕语言。
未来,她会和团队一起带着高跷去国外戏剧节,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
她也在研究怎么让高跷更有趣,“这几年,我们将传统戏剧和高跷做结合,创新了提线木偶的表演形式。所谓的偶是由昆曲演员真人来演的,提线的人则是高跷演员。”
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揣摩怎么让角色更深入人心,“要准确、细腻地表达出人物的多种情绪,得靠自己思考。“

她所在的剧团还会跟一些学院合作,去带教表演课,让大家了解戏剧的多样行,不局限于舞台和影视。
让她比较有成就感的,目前已经有不少95后、00后加入这一行,多了一个新的就业方向。
她和团队的努力,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说喜欢她很多年,终于鼓起勇气跟她合影。也有人在她表演时帮忙维持秩序,提醒她“小心别摔倒”。
还有人给她留言:“再看一遍还是会觉得惊艳,要是明年你还去,我想跟你合影。”
她默默回了句:“我每年都在。”

文、编辑/Silence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