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近来,随着旅游市场需求走高,催生出不少以旅游为基础的附加活动,比如以“支教”为由头的旅游团、国际义工等项目备受追捧。不少机构放出的宣传文案提到,参与“支教”活动后会获得资质证书,甚至可以给想要留学的孩子带来帮助。
原本这些活动的初衷是公益旅游,主张旅行者在旅行途中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一件“边旅游边做公益”的好事,却因过度商业化而逐渐变了味道,有机构更是以盈利为目的将其做成一门生意
旅游支教是什么?真的可以提升学历背景吗?
花费万元的旅游支教可以提升学历背景?!
旅游支教是一种将旅游和“支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旅游的方式让参与者深入体验当地的教育情况,并为当地学生提供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支持。
在浙江读大四的小于,看到社交平台上旅游支教的宣传后很感兴趣,便报名参加。
小于:我先参与99元钱抵600元的活动,之后又交了6天5晚的基础项目费用1499元,这是5天的酒店费用,餐食需自理。
△小于收到的“支教”项目尾款支付邮件(受访者供图)
随后,小于算了一笔账,6天5晚的旅程下来,花销在万元左右。“早上‘支教’,下午自由活动。最后花费1万元左右,其中机票就要4千多元。”
△小于与机构客服聊天记录(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搜索发现,跟旅游支教有关的帖子条目众多,各类组织发布的招募广告层出不穷,他们大多会通过添加聊天软件的方式将线上询问者引流到线下。
29日,记者联系到某经营旅游支教的专业机构,工作人员称旅游支教虽然是收费项目,但前期的培训以及对参与者的年龄都有一定要求,培训结束会给参与者颁发证书。
工作人员:在海南、云南、四川这三个地方,参加“支教”的孩子要求12周岁以上,“支教”内容主要是中学生教小学生,入门英文为主,教学大纲包括学习如何问好、英文语音知识等部分。
记者:中学生报名调研的人多吗?
工作人员:目前三个地方,年前两期年后一期的班都是满团状态。支教”、乡村调研、民俗风情探索这些模式加起来费用是7天6晚1万元出头。参加完这个项目之后,我们会提供三张证书,其中一张是民政部颁发的“公益40小时”证书。
机构承诺的证书是否具有相应资质?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龙俊表示,文旅公司的承诺是一种宣传手段,具体要以申请的目标院校要求为准。
龙俊:事实上,我们要申请的目标院校对于“支教”或相关公益事业本身的要求不会这么简单。通过文旅公司的旅游支教,短短几天并非能够达到很高的效果,这个还是要以申请的目标院校要求为准。
专家:旅游和公益没有绝对矛盾旅游支教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好的方面讲,旅游支教是一种公益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是有意义的旅行体验,可以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表示,有些旅游支教的参与者并不是真心为了去当地“支教”,而是将“支教”作为旅游打卡、工作简历“镀金”的行为,或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这种“伪公益”的行为达不到真正帮助教育的目的。
旅游支教往往涉及不同地域、文化、教育背景的参与者,他们的介入可能会对当地文化和教育产生冲击。樊秀娣表示,由于旅游支教的参与者来自各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短暂的“支教”过程中不仅不能给当地孩子带去有效的引导和教育,甚至可能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困惑和误导。
樊秀娣支教者本身要有素养,也要有一定知识能力和技能,需要提供可持续的能力去帮助当地的孩子。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龙俊表示,有些旅游支教组织者和参与者为了吸引眼球,会在网络平台上炒作和宣传自己的活动,甚至发布虚假信息和夸张的描述来增加曝光度和影响力。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公益事业的基本原则,也容易引起社会质疑和反感。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还表示,旅游支教还是要回归其公益属性。开展“支教”活动需要充分考虑和评估,和当地协商建立长期机制。游和公益没有绝对矛盾,需要认认真真作为一项工作踏踏实实地去做。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刘黎
记者丨江晓晨
编辑丨贾宏伟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