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品牌之一,茅台身上贴着许多标签:国酒、匠人精神、A股的定海神针,当然还有最近一波勾兑了茅台的酱香拿铁神推广。作为一家企业,茅台的市值贴近可口可乐,利润率是外国同行帝亚吉欧的两倍。《经济学人·商论》四年前的一篇熊彼特专栏《茅台狂醉》分析认为,民族品牌、奢侈品定位与聚焦八零后用户群是茅台成功的三大要诀。
吴晓波老师的新书《茅台传》记录和记述了茅台的发展史,也对中国整个白酒行业的发展与茅台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类拔萃的成长做了细致的梳理。《茅台传》也是继《腾讯传》之后吴晓波出品的又一部企业传记。如果说《腾讯传》是围绕小马哥的创业者群像,是腾讯不到二十年历史的梳理,是大多数人特别熟悉的故事;《茅台传》跨越的时长则要久远地多。它涵盖解放前的发展、公有化之后的探索、改开之后的成功秘诀、中国股市的标杆(茅指数,某种稀缺的代表)、新世代转型的尝试等等……在《茅台传》中,我们也可以读到重工商业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
作为企业家精神对谈的第四场,2月2日晚八点,《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将对话吴晓波,分享茅台的发展历史。点击下方链接预约本场直播。
此次对话将探讨以下问题:
  • 什么造就了茅台?
  • 相比较观察一家初创公司,观察茅台有些什么样的不同与特点?
  • 从茅台的三段发展史——解放前、改开前和改开后——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传承故事?
  • 作为中国股市的台柱子,茅台具备某种风向标的意义。茅台是中国的可口可乐吗?
  • 茅台作为一家不断转变的百年企业,我们能从它的成长中看到哪些企业发展的规律?

📚衍生阅读
熊彼特
茅台狂醉
全球最大的酒业公司背后的秘密
《经济学人·商论》2020-05-01
Moutai madness
想象一下,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贵州的山区里有一家国营酿酒厂。空气中弥漫着高粱发酵的气味。打着赤脚的男人把高粱铲进窖坑。几百名女工在装瓶线上工作。接待的人给每位来访者斟上了一小杯酒。一开始的品酒很有意思:主要香味是发酵的豆子味和酱香。但之后就变成了酒桌生存战。一杯辣嗓子的酒变成了15杯。“劝酒姑娘”上场,一碗接一碗地劝酒,直到客人喝趴,倒在桌子底下。主持这场酒局的是酒厂的董事长袁仁国,他“细眼,发际线靠后,不苟言笑的样子好像一名训练有素的刺客”。
上述场景是德里克·桑德豪斯(Derek Sandhaus)在其新书《醉酒中国》(Drunk in China)中的记述,发生在中国最著名的白酒生产商贵州茅台的总部。桑德豪斯自称是白酒这种中国“国饮”的狂热爱好者。有些人可能把白酒视作在中国经商的风险的一个实例。外国人被告知说,要躲过白酒狂欢的最糟糕陷阱,就要趁人不注意把酒倒进饭碗里。不过,一个好得多的办法是关注这家企业本身。
茅台在过去十年里轰动全球。一瓶飞天茅台在上世纪80年代的售价是一美元,现在是400美元。茅台的股价在过去五年飙升了近600%,表现超过亚马逊之类的巨头。它的市值为2000亿美元,只比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低500亿美元。它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到68%,是帝亚吉欧(Diageo)等全球竞争对手的两倍。……
嘉宾介绍
吴晓波
财经作家
“890新商学”创始人、“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著有《大败局》《腾讯传》《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畅销数百万册
扫描下方海报预约,
周五晚上不见不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