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2024年笔记本芯片最大的变化,
那肯定是英特尔推出酷睿Ultra处理器了,它的Arc核显性能提升幅度巨大
,超越AMD Radeon 780M不是梦。

但曾经看过Radeon 780M评测的用户都知道,如果要发挥核显的全部性能,不仅需要显示芯片,还得满足诸多必要条件。

那究竟有哪些条件必须满足呢?
今天我们就用一款Ultra 7处理器的轻薄本举例,来简单分析一下:
华硕 灵耀14 2024
左滑看接口
机身左侧
机身右侧
它的配置如下:
Ultra 7 155H 处理器
32GB LPDDR5x 7467MHz 内存
1TB 固态硬盘
14英寸 2880×1800分辨率 100%DCI-P3色域 120Hz刷新率 OLED屏
电池容量 75Wh
厚度 13.9~15.6mm
重量 1.20kg
适配器重量 218g
参考售价6599元
它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
1,机身轻薄,便携性强
2,屏幕素质好
3,电池较大,续航较好
缺点!
1,接口较少,仅一个USB-A口
2,机身不耐脏,表面易沾油脂
3,高负载下噪音较大
【升级建议】
这台笔记本电脑拆机并不难,卸下D壳的螺丝后即可取下后盖。
双通道32GB LPDDR5x 7467MHz内存能满足大部分用途的需求,内存为板载无法更换。
测试机的固态硬盘容量为1TB,型号为西部数据 SN560,支持PCIe4.0×4和NVMe,机器仅有1个2280规格的M.2插槽,如有需要可以自行更换固态。
【购买建议】
1,对轻薄便携要求很高
2,对屏幕素质有一定追求
3,对外接设备数量要求不高
华硕 灵耀14 2024的机身比较轻薄,不到1.2kg的重量和13.9~15.6mm的机身在同价位里特点突出,就是走轻薄便携路线的。
屏幕方面,实测色域容积171.1%sRGB、121.2%DCI-P3,色域覆盖100.0%sRGB、100.0%DCI-P3;
屏幕支持色域切换,以Display P3为参考,平均ΔE 0.58,最大ΔE 2.22,屏幕实测最大亮度约411.2nits。
机器在约40nits即系统亮度40%以上为类DC调光,以下为PWM调光,开启HDR后为全亮度类DC调光。
接口方面,这台电脑左侧有一个USB-A 5Gbps接口;
右侧有两个USB4(支持PD充电和DP输出)、一个3.5mm音频接口,一个HDMI2.1接口。
续航方面,日常应用仿真脚本的测试成绩为6小时58分。
噪音方面,它的满载人位分贝值为48.3dB。(环境噪音为32.9dB)
华硕 灵耀14 2024首发时价格为6599元,如今首发期刚过,JD自营的价格已经涨至6999元。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台屏幕素质不错,能耗控制较好的轻薄本,那么这台笔记本可以考虑一下。
但如果追求高性能,想要兼顾很多游戏,那么这台电脑并不适合你。
【散热分析】
上图是华硕 灵耀14 2024的拆机实拍图,单风扇单热管的组合,和去年的规格一致,但是优化了布局且多了一个出风口,理论上可以提高散热效率。
室温25℃
反射率1.0
BIOS版本:UX3405MA.201
针对酷睿Ultra处理器,我们使用Stress FPU进行压力测试。
在满载状态下,开启高效模式模式,CPU温度最高101℃,稳定在83℃,功耗28W,P核频率2.0~2.3GHz,E核频率1.9~2.0GHz,LPE核1.2GHz。
左滑看背面温度
烤机背面温度
表面温度如上图所示,键盘键帽最高44.2℃出现在“F9”处,WASD键为36.5℃,方向键35.1℃。左腕托温度为34.7℃,背面中心点37.8℃。
总的来说,华硕 灵耀14 2024的散热表现有所进步,虽然功耗依旧保守,但核心温度低了不少,风扇噪音也有所下降。

【猪王的良心结语】
身为一台拥有高规格Arc核显的轻薄本,灵耀14同时还做到了内存性能够强,它采用了32GB LPDDR5x 7467MHz内存,它是保证核显性能强悍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除此之外,灵耀14的散热能力不够强,CPU最高只能释放到28W功耗,比较低。

我认为至少要能做到45W,才可以较好地发挥出核显性能。
综上所述,如果你想体验最新款英特尔酷睿Ultra的核显性能,那轻薄本必须得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搭载Ultra 7/9处理器
Ultra 5的核显规格被砍,7/9没有。
2,LPDDR5x 7467MHz内存规格
其实还有更高的,但非常少见,所以不算在内。
3,至少45W以上的性能释放
如果是15英寸以上的大屏本,标准要提升到65W以上。
根据以上条件,诸如联想 小新Pro14、惠普 星Book Pro14等小尺寸轻薄本的
“高配版”
应该能满足需求,但满足需求后的售价又远远高于同模具下的AMD锐龙版。

所以即便英特尔酷睿Ultra在技术上更胜一筹,但轻薄本性价比还是AMD更强,“高成本”是英特尔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