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点击上方名片进入公众号主页-
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写在前面
青少年的问题已是社会的问题,厌学、沉迷游戏、关上房门不愿和父母沟通、觉得活着没意义……孩子要靠什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社会和家长都要思考的问题。
面对步入青春期的女儿,作为父母我放下家长欲、教养欲,选择倾听、接纳、理解眼前这位少年。
 周二
思维 🌏
全文共3873字,阅读时间10分钟
🌿🎨🌏
“我不想去上学”
六年级,学校一改往日的悠然风格,各科老师循循善诱,不仅提高学生对小升初的重视,同时配合实施方案:语数英天天做卷子,这让1-5年级处于放飞自我的孩子们,突然历经写字写到手软,只剩吐槽各科老师神经出毛病了。
“不幸运”的是女儿还被数学老师关注到,老师提出希望能给她补课的要求,这让本来就抵触数学的女儿非常不情愿,同时也发出“我不想去上学”的呼声。
女儿讲了自己不想放学留下来补课的感受,她觉得很丢人,她想自己在家学,我表示认同她的感受,但也表明自己的立场:“老师针对你落下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比你自己看书做题的效率要高”,女儿最终还是在老师补课与自己补习两种方式面前选择了前者,在自己不喜欢却比较重要的事情上,继续前行。
不想去上学由呼声转成行为,早晨不起床、吃早餐慢悠悠,洗漱慢悠悠,穿戴慢悠悠,不是赶时间,而是等时间。
有时看不下去,我就先出门,眼不见为净。
不想去上学的理由也越来越多,肚疼、腿疼、头疼、感冒……她在健康和成绩之间试探妈妈到底在意哪个。
有时想想自己也有不想上班又不得不去的时候,那个感觉也挺难受,孩子大概也是这个感觉。
有时前一晚和我吐槽学校的种种不是,我会在第二天接她放学时,请她吃顿美食。
孩子不想去上学是真实的感受,我在意。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我认同。
这架天秤哪边重了就往另一边挪挪,保持平衡状态。
幸运的是,随着女儿对数学知识点深入的理解,成绩逐渐提升,在这段经历中她体验到自己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在体验中体会出遇到问题采取正确决策非常重要。
同时语文成绩一直保持在90分以上,足以证明她虽然不想去上学,但没有放弃学习。
虽然大脑喜欢关注烦恼、不顺心的事,但我们可以选择保持自我觉察,当注意力停留在负面的事情上,看到它,告诉自己“我看到你了,接下来我去找找有哪些美好的事情”,这样做不是为了喜欢去上学,而是让自己感觉舒服些
后记:
有一天放学路上和我聊天:“今天有一件让我开心的事,班主任叫我们几个去粘评价手册,我看到了老师给我的评语……”,有意识的训练大脑关注积极事物,是拥有阳光心态的好办法,用积极的行为适应学校的生活,在厌恶与喜欢之间找到平衡。
青春期的烦恼接踵而至
“我抑郁了”
一个周五,女儿微信的头像黑了,晚上伤心欲绝的和我讲述了她和好朋友的分开,每讲一次哭一次,天塌下来的阵势,任凭我说什么,都不管用,她说她心痛,有种撕裂的感觉。
周六我带她去公园散步,晒太阳,边走边聊,从游戏聊到生活,聊到朋友的来来去去。
周日,女儿时而低沉,时而愤怒,晚上她说“我抑郁了。
我想,她可能需要点空间调整一下,于是,给她请了一周假。
周一,女儿发来大段的文字,大意就是活着没意思,我看到自己的抵触与接不住,同时,就如对待一个婴儿一样想吃什么就给买什么,没有期望,更没有要求,就是本能对待她。
周二,再次看到她要死要活的文字时,我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把她向上抛了起来,用本能的方式,简单而粗暴的冲到她的床边:“你会为了一段友情死,却不为我养你十几年活着吗?”,没想到的是她比我还生气,噌,从床上坐起来,冲我怒喊:“那是我说的气话!”,看到她爆发的那一瞬,我知道正常了,我的心安放了。
周四女儿的抑郁情绪散去,头像亮了,有各种想吃的,老师发来作业,不加思索的让我转发给她,答应下周去上学。
周五夜里11点睡不着,要我给她做宵夜,吃掉两个桔子,啃了猪肘子,问她为什么睡不着?她说可能是早上起的太晚了,我说她成国宝大熊猫了,吃了睡,睡了吃,不消耗体力和脑力,能量充足,释放不出去,她说她不想像大熊猫,但想长的壮点。
周一女儿去上学了,心境日渐明朗起来。
情绪从低谷回到了平静后,我们偶尔聊聊对友情的看法,三年级时女儿心里种下一颗寻找灵魂之音的种子,在她的世界里,友谊意味着一辈子在一起玩耍,每一次她都对眼前的朋友充满幻想——这就是我的灵魂之音,而现实中她身边的朋友来来去去,一次次的失望让她开始怀疑自己。
我和她讲,她的价值观没有错,灵魂之音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人这一生会在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朋友,有时走着走着就淡了,没有必要为了一两个朋友而挂怀,因为还会有新的朋友走进来,试着把心再打开一些,多交几个朋友。
所有事情的发生不是冲你而来,而是为你而来,痛苦背后的礼物是提升自我认知,扩展对友情的理解。
只要肯换角度,世界总有惊喜,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了班上有两个同学主动想和她成为闺蜜,她选择和这两个同学先做好朋友。
往日的嘻哈风重新上线,放学回来总要和我讲讲她们在学校里玩的“真心话大冒险”……
青春期的情感张力让父母在漫漫长夜备战
 “我不能理解,这是为我好!”
一天,孩子的爸爸发来他和女儿的聊天截图,大意是女儿晚上11点还在上网,遇到了问题告诉了爸爸。放学回家后我把女儿痛骂了一顿,并告诉她从今开始到点交平板,她委屈的哭诉着,希望爸爸能站在她这边,改变我的决定,但我的坚定和冷漠拒绝了她的请求。
她对于家人很失望也很无助,她视平板为生命的一部分,第一晚痛哭流涕后提出妈妈陪她睡觉,但白天的经历依然在梦里上演,醒来后愤愤的讲述了她昨晚的梦境,以下是我对女儿梦境的回应:
梦境一:
【一个很大的面包车出现,原来妈妈把我的平板卖掉了,把一张银行卡递给我,面无表情地说:“闺女,这个平板现在对你已经没用了,这是钱,你拿着吧,我都是为你好”,我愤恨的把银行卡捏碎了,我哭着跪下来求妈妈不要把平板卖了,我说身上有蚂蚁,痒,帮我看看,但妈妈理都不理我,毅然决然的催促面包车师傅快走。】
妈妈想对你说:“宝贝,尽管我说的是爱,可你感受的是伤害,就全当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正面有反面,在行动中理解吧。在你的整体利益与伤害面前,我选择了前者,我想,此刻的我知道自己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下一集。”
梦境二:
【在一条熟悉又陌生的路上,爸爸突然走出来,本以为他能帮我,但他不断重复一句话:“这是为你好,这是为你好”,然后消失不见了】
妈妈想对你说:“女儿,虽然你还不能理解这份“为你好”,但是我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心关心你,爱你的人,爸爸依然是你可以没有顾及讲话的人,因为你无论做什么他都不会责怪你,他非常爱你。”
梦境三:
【学校的同学,老师出来嘲笑我,我讨厌你们】
妈妈想对你说:“孩子,在意他人的评价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群体中,梦里的感受可能也是生活中有过的感受,是什么带来这种感受?可能是自己做了一些事后,对自己负面评价,然后向外投射出别人也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假象,想破这个局吗?想得话,去做自己擅长的,努努力能做的好的事,给自己正面的评价,不断强化这种行为,内心的力量会越来越大,向外投射出来的也会是更多正面的评价。”
梦境四:
【突然在我面前出现一面镜子,镜子中的我面无表情,强行把我拉到镜子里,我看不清自己】
妈妈想对你说:“宝贝,你可能开始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虽然拨了一层又一层,却依然看不清,但也正是这份迷茫会驱动你不断前进,在行走中逐渐清晰,找到那个“我”,究竟要什么,要做什么才与本来的我统一。”
女儿也以自己的视角写下了梦境中的自我剖析并投稿,景芳老师肯定她、认同她,为她的内心注入一股能量,也为这段困惑找到一个出口。
自从平板离身后,我和女儿每晚睡前聊天,聊学校里的事、聊游戏中的圈子文化,我发现孩子的存在让我与这个社会保持连接,有些我的盲区是孩子来填补的,他们这一代人的信息量、对社会的认识,远远不是我们理解中的样子。
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听她喜欢的rap,女儿说“没想到你也喜欢听”;我们一起打游戏,她送我皮肤,邀请我一起拍照。突然领悟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模样!
有时看着骑着自行车,拽拽的女儿,心里蓦然生出一种骄傲;有时,看着她秀美的脸庞,浅浅的酒窝,心里不由赞叹——真美。突然醒悟这才是爱一个人的模样!
我们一起回顾2023年做过的那些让自己开心、愉悦、高能量的事,我们一起展望2024保持做哪些事,并提出面对的问题,写下试一试的办法。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攻击、对父母的恨意,我们看见并接纳,就像欢喜她的美、她的存在一样。
青春期的特点和儿童期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都是孩子在成长阶段的特点。
面对青春期的自我质疑、迷茫,我们指引他们向内自我探索,认识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坚持什么?我追求什么?去探寻更多燃起内心火焰的可能性。
写在后面:
每一个问题都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攻击的背后,都是对爱的呼唤!做为父母,陪伴是一场修行,修的是自我的照见,行的是放下我执,走向真实。
我们真的需要看到孩子。
他们本身就各不相同,并且,他们还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可是我们,总在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判断他们的当下和未来。
说到底,家长本身都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所以才无法更好的看到孩子,并且针对孩子的真实情况去陪伴和帮助孩子。而只会用外界评判、自己的经验来套在孩子身上。

有一个地方,能从专业角度帮助家长自我认知,以及教养孩子——这就是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起,如果你找不到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不如体验一下吧!

作者 | 文逸
养育孩子是自我修炼的道场,践行PBL教学走向全人教育。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