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生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就像葡萄酒的年份一样,我们拥有出生年份和季节的品质。/卡尔·荣格
荣格主张,人类所关注到的每个时刻都应该和前一个有所不同。
书籍应该被纳进这种独特:每个年初也都像翻开一本巨书,上面有着时间的来龙去脉,也画着点滴的起落。
每一年度,都有一份书单由单向的所有读者们用一本本书的选择与购买投出。2023 年单向空间畅销榜,关于历史、关于提问,也关于诗歌——年轻漫画家们给出首作,理性的混沌和情感力量展开对话;也包括多位不可复制的伟大心灵在不同时代所完成的“出走”。
榜单上的书目并非诞生自同一年,解答的却是同时代的困惑。它在当前的宇宙,记载了我们在过去一年中所克服的障碍、吸取的信念和自我更新的宽阔。
01
梁启超 : 亡命(1898—1903)
一个现代心灵的自我更新
作者: 许知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出版年: 2023-8
1898 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光绪被囚瀛台,一众同志四处逃散。梁启超带着幸存者的内疚抵达东京,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流亡岁月。他徘徊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世界已经死亡,另一个世界尚未诞生”,他注定以闯入者的心态介入每一个领域。
流亡是前所未有的经验,熟悉的世界陡然消失,最寻常的语言与食物也变成挑战。惊恐与威胁也从未消退,对他头颅的悬赏遍布中国沿海城市,延伸至海外。
流亡也是契机,梁启超意外踏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让他开始了自我重塑:重新认识中国和自己,摆脱了习惯的束缚,拥抱新思想与新感受。他保持着自我更新,接受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有机会以不同视角来观察中国。
大部分人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是防御式、收缩式的,只有少数杰出的人可以重新把新世界容纳进自身的世界。许知远经常会有惊叹,不管梁启超面临何种困境、行动有多少瑕疵,一个在四书五经教育下成长的读书人突然进入犬牙交错的复杂关系中拳打脚踢,但那种行动力是令人惊叹的。
在许知远的叙述里,传记写作充满诱惑。而罗伯特·A·卡罗是在他写作梁启超时的文学英雄。这位写作传记作家为林登·约翰逊持续 50 年的写作给他带来意外的镇定,因其可以如此投入地理解一个人、一个时代,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宇宙。
这个宇宙不仅属于那个特定的时空,更属于所有时代的所有人。
02
单读 33:多谈谈问题
直视痛苦
主编: 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出版年: 2023-3
《单读 33:多谈谈问题》的最初形态,由一系列提问组成——
什么是好的工作?未来还需要工作吗?
如何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生存在算法中?
下沉年代,保持乐观积极还有什么用?
人类会被环境危机吞噬吗?
社会对未来还有理想吗?
《单读33:多谈谈问题》最终集合了 9 篇长访谈,针对历时性的问题,深入具体的困境,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这一辑还首次增设了漫画栏目,8 位年轻的独立漫画作者同题创作,一人一张,画出新一代人眼中“半自由”的世界。
在时刻产生巨大变动的情绪当中,提问的行为指向思维的理性:“蕴含了抗拒、反对和不甘。”
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通人精神的迷茫、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这些问题的对话,不仅是在回应过去的情境,也关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翻开封面,会在书的勒口上读到这句话。首先提出问题,才能完成反思,以力所能及的行动去获取解答。
03
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
勇敢也是一则选项
作者: 拟泥nini / 王曼霓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时代华语国际
出版年: 2022-9-23
《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的封面上,手绘的公交站台边写着两行字:“有时候上一秒还是小孩,下一秒就已经是大人了。”拟泥nini 在书中就是用了这句话,记录着和妈妈的一场背井离乡。
“大人没有选择,只能成为大人。”
“因为世界没有留给大人可以哭泣的地方。”
她为这本书的名字做了一句补充:“所谓的大人,都不过是不堪一击的牡蛎,披着坚硬的外壳”。很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从中找到安慰,也交换着对爱和梦的渴望。
仅看表面的“治愈系”标签,很容易把这本书简单地定位成情绪的宣泄,和年轻人逃避长大的心理安全区。但拟泥nini 对“治愈”有着另一番理解,它是一个真正经历过伤痛又重新站起来的过程,也许是靠着种植、期盼、坚持和无数细碎思考来建立力量,而不只是靠着分享迷惘破碎。
在书的封底,她用一句话写下了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变:“但我还是选择勇敢地成为大人”。勇气和坦诚填在糖果色的童真里,在很多描绘苦涩的角落里都能找到。
04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混沌与生活的力量
作者: 项飙 / 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 铸刻文化
出版年: 2020-7-1
项飙和吴琦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但并不是不是在讲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在时代变化等题目中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
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
“对话的精神”是 2020 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的主题。《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获评年度作品之一,项飙从德国传来获奖感言,很好地诠释了对话的主题——
“这本书本质上是一个邀请,邀请你来参加我们的对话。你以自己的身份,带着你自己的各种意见、知识,也可能是知识的局限,进入到这个对话里面来。在对话中,你可能看到同意的东西,也可能看到不同意的东西;看到容易理解的东西,或者看到难以接受的东西。这些都是对话天然的部分。”
书的末尾留有一个邮箱,邀请读者分享他们的经验、观察,或者提出问题。书籍出版后一年,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再度对话,对所有来信中的疑问和批评做了一次整体回应,包括再解读和再反思。
“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开始。”
这里所要了解的“世界”并不是空泛抽象的宏大命题,而是真正可以看见,对个体的行为、情绪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世界;思考“自身性”,用理解和思考来应对,拒绝用大的范畴归因,有助于创造性地在混沌中建设一个身边的小世界,从中获得更为平静的内心力量。
05
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
世界和人类的宽阔
主编: 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出版年: 2022-3-2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2022 年春天,单读以“自然”为主题结集文章,抓住一些逃脱的绳索,召唤大家去公园和野外,暂别逼仄的生活。
去国家公园观鸟、去原始山林观察水蛭、去颐和园寻找0001号柳树、去江南乡野认识菰米和茭白、去日本熊野古道徒步……这趟亲近自然之旅,是应对沮丧的另一种方式,借助自然文学和旅行文学,在更大的尺度里理解人的发展,获得内心的安乐与自由。
“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
今春 多雪也多雨
树木之外 整个国家都是战场
有人鞠躬尽瘁 有人死而后已
有人道尽无良谎言
人类之善堪比桃花
人类之恶也是
——陈年喜《桃树》
事物像春天的桃花一样转瞬即逝,“去观察”这件事,有时或许比真正观察到某物要更有趣、也更难得。去没有天花板的地方,接近树木的美丽和幽深,像山那样思考,找寻同时属于自然和人类的更宽阔的维度。
06
流俗地
等待光的一闪而过
作者: [马来西亚]黎紫书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十月文化
出版年: 2021-4-1
《流俗地》是一本黎紫书写给家乡人的情书,书中的锡都,正是她的老家怡保。在她的印象中,那里落后陈旧,常常下雨,但当她每次离乡后再回去的时候,都只有更爱这个地方和她的同胞。
在这本小说里,黎紫书把一群再平凡不过的人放在一起,以一幅充满市井气俚俗味的长卷,去装载她与同辈的马来西亚华人的经历。因此她舍去了精巧华丽的文字,调配出一种与这些人物生活现状相匹配的语言。
书中包含盲女银霞在内的人物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但黎紫书说,她在这部作品里注入了一种不想掩盖的深情,或者说是柔和的想象——书里的人们并没有获得虚妄的幻想式的结局,却在各自的处境当中展现出了人格的强大。
“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在暗里寻到天光。”世界不只有光,更有神性闪过华人文学创作的边缘地带,闪过黎紫书出生、成长的地方。
07
星期六晚我们去散步吧
翻开诗意的角落
作者: 隔花人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书田文化
出版年: 2023-2
“诗人就像大地的影子/太阳移动/诗人写下一些东西。”像美国诗人艾琳·迈尔斯说的,写诗的行为如太阳移动,自然、自发,是再日常不过的动作。
2020 年末,隔花人开始在西双版纳摆地摊卖诗,成为以快乐为生的非正式诗人。随后几年,她发起多次的诗歌实验,拓展诗歌的载体和形态,把它们带上街头。
她的诗句充满古怪幻想和童真的视角,简单的句子蕴藏雀跃和哲理。她写诗,是即兴表达所见之物,见云踏见,见花摘花。直接、清晰、简单、灵动,记述着念头盛开或消逝的时刻。
隔花人认为诗歌不在书桌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诗歌不必高高在上,而是人人随处可见。
“轻盈又压秤”是给隔花人笔下诗歌的评价,里面装着年轻人的心事和困惑,还有生活里常被忽视的美好之处。她说,人生第一本诗集一定是快乐的,希望每个人读完都能拥有走着走着就跑起来的雀跃。136 首收录成册,配以简单、黑白且有寓意的漫画,用书名发出轻快的邀请:星期六晚我们去散步吧。

“诗里写满追问,人只是落款的标点。”隔花人将自然万物的暗语,翻译为属于每个人的诗歌。

08
始于极限 : 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理解之刃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22-9-20
《始于极限》出版至今,就长期出现在各种女性主义书单的列表中。
一方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当代女性主义先驱,另一方是有着夜女郎身份的“叛逆”作家。在持续了一年的书信对话里,她们从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 12 个主题出发,分享每位当代女性女性者在成长历程中都会产生的困惑。
“不愿被称为‘受害者’的心态叫‘恐弱’。”
“被‘独立女性’这一观念困住的我也许与你半斤八两。”
“希望那些想要享受‘做女人’的人也能接触到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热火朝天的言论竞技场。没有异端审判,也没有除名。”
“恐弱”的讨论,从事风俗业的女性主义者,独立女性身份的束缚……在相差 35 岁、人生经历迥异的对话双方间,矛盾和冲突几乎注定。从部分章节的书信主题,就已经能品出很多自我剖析的决心,以及不难察觉的关切态度。
但她们在锐利指出各自的局限的同时,又逐渐走向理解和观念的融合,在网络上性别话题常常充满纷争的当下,这种体谅显得尤其难得。
09
通俗小说
城中村里的蟑螂与蝴蝶
作者: 仁科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磨铁图书 / 磨铁读诗会
出版年: 2022-12-15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有些人忘词了,有些人掉拍,有些人唱到一半咳嗽,有些人天生金嗓子,有些人压根儿就不喜欢唱歌。”
有人说这部短篇集的文学性一般,但仁科的确是个诚实的写作者,这不仅因为直白到像是书籍分类的书名,把小说印在厕纸上的尝试,也体现在五条人乐队音乐专辑歌词册的封面的句子:“在虚幻中追求真实”。
那本歌词册被设计成《故事会》的模样,句子也迁移到《通俗小说》的印签版扉页上。这本书被定义为“城中村存在主义文学”,“以蟑螂一般的生命力去表达蝴蝶般的诗意”,有力地挣扎出生动。
书里收录了近 60 个短篇故事,创作年份从 2008 跨越到 2022,读来令人产生感想:“仁科应该是在城中村里住过很久。”
书里有着大量的短句夹杂方言,故事里的城市边缘人们浸润在南方的潮气中。还有些接近随笔的白描,这或许来自仁科从真实人物身上所收获的灵感总结,又加入了一些好似无所谓的态度:“傻子的品种很多,我一度怀疑我也是其中一种傻子。”
10
毫无意义
喜剧演员的悲剧之锁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译者: btr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22-12-1
这是伍迪·艾伦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自传,这位总给人物安插海量台词的唠叨导演,个人自传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印在纸上的脱口秀。事实上,这部自传的确配合了有声版本,像一份年长的独白,他成为一个袒露大半人生的讲述者。这都让人很容易想起他走起路来的瘦弱样子,以及保持紧皱的眉头。
这样的伍迪·艾伦在影像制品中很难显露出什么外形魅力,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在巴黎的街头。但即使不去听有声版,出于对他的熟悉,也相当容易将他的自述幻想为从未被拍摄出来的镜头:“春天来到曼哈顿,在中央公园,你看到鲜花与花瓣展开,空气里弥漫着怀旧的味道,而你想自杀。”
他可以在电影里看全世界都不顺眼,扮演精子、回顾童年、和女朋友争论起来喋喋不休;他也始终忧郁、恐惧、愤怒,他总是不快乐。
但情绪或许是没有意义的,所有这些都毫无意义,伍迪·艾伦本人也这么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悲剧演员,只是被锁在单口喜剧演员的身体里。
回到电影的领域,他提起一系列重要的名字:特吕弗、雷奈、安东尼奥尼、德西卡、卡赞。他说:“整个影坛已经改变,所有我年轻时想打动的人,都已经消逝在深渊中,而深渊似乎就在不远处等着我。“
11
崔健诗歌集
“总之是往外走”
作者: 崔健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22-7
“您老要出诗集,让我不免有点儿担心。”
“担心什么?”
“万一得诺贝尔了怎么办?”
“我是做音乐的,我还是更想得格莱美。其实我的歌词不应该属于文学领域,它离不开音乐。”
这本诗集找来了姜文来写序言,后者交代了前因后果,贡献出一整篇和崔健的问答。
崔健对于诗人和音乐人身份的看法与鲍勃·迪伦恰好相反,他的生活方式“更像是做纯音乐的,特别是像做爵士乐的。必须得在一条路上走到黑,才能看到光明”。
崔健在总结所有歌的时候,给出的评价是“想离心往外走”,这是一种心态,也是潜意识的文学感受。除此之外,这本诗歌集本身背负着关于它是否是“歌词本”的争议。原本的歌词转换了载体,以红字印刷,实体的文字与色彩为它们填充了另一副感官上的骨架。
另一篇序言来自王朔,他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靠着诗歌本身并不能完成对结论的探索:“为什么人需要自我感动?需要一种音乐寄托自己的情感?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看到了未来又怎么样?知道了来历又能如何?”
12
我在北京送快递
那些伟大的失意

作者: 胡安焉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23-3-24
所在的快递公司解散后,胡安焉有了一段被动的空闲,写下他作为快递员的生活体验。他把自己作为独立的样本,却让更多人了解到整个社会运转背后的行业。
在进入社会工作的二十年中,胡安焉在各地辗转,除了快递员,还做过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十九份工作经历里,“游荡是一种家常便饭”;特别是快递员的日常——偶尔会收获欣慰,更多的是与工作缠斗的碎片。
在这份与各路人士打交道、拼抢效率的岗位上,胡安焉进行了不可避免的精密计算,具体到每个快件甚至每分钟的收入全部加起来,减去花费在路上的“固定成本”,剩下的就是劳动价值——他不愿意将之称作“身价”。
客户充满耐心礼貌但依然无理的要求;丢失大件快递的失落“像被一列火车迎头撞翻在地,精神上再也爬不起来”;这份工作让人脾气变坏、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胡安焉从那段平凡琐碎的日子里回身向前,以“伟大的失意”,照亮岁月的沟沟坎坎。
13
下一个春天
我们共同的“婶婶”
作者: 刘允
出版社: 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漫编室
出版年: 2023-5
农村一个的春节,团聚的家人如往年一般热闹。男人喝酒聊天,女人在厨房忙前忙后;在刘允的画里,“婶婶” 淹没在新年氛围中,她被困在厨房的门框、或是背对一切,倚靠在大门的一旁——而在画面没有呈现出的正面,应该有阳光照在她的脸上。
刘允用封面给“婶婶”投向了一个爱的凝视:色彩烂漫,有花叶的形状。她或许曾经把鲜花别在头发上,拥有过和现实截然不同的梦想。
书中的色彩有很多处都和封面不同,透出节庆之余的黯淡。婶婶这个人物,在很多场合都是那个相当于“余”的存在,在上坟的乡间,在头顶升起的烟花下面,都是火星灰烬熄灭的荒凉。在火焰的映衬中,刘允发出诘问:“如果死去的人,不会被遗忘,那为什么活着的人,却不被看见?”
有读者这样评价,“《下一个春天》简直在为我的每个女性亲人画像。”
真实的世界处处显出重要和不重要的矛盾,而刘允选择用艺术去刻画出家庭之中,对于女性长辈的情感贫乏。“婶婶”可以是许多人的婶婶,是妈妈、奶奶、姥姥,或是你我;忽视的线条罩在她们的脸上,凝结成了网。
“在这座堡垒中,她们得到了想要的幸福吗?”
14
盐镇
鸿沟里面住着谁
作者: 易小荷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琥珀 /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23-2
“盐镇”真正的名字叫仙市古镇,距离作者易小荷的出生地自贡市区仅有十几公里,她对那里一无所知。
曾经的“世界人”在小镇上租了房子住下,成为“夜间唯一会关门的那个人”。不打麻将、在家看书、跟练帕梅拉的视频——当得知自己成为当地流言的主角,她有了总结:“一个女人没有家庭关系,还可以过得这么自由。这是超出他们的生活经验的。”
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的 00 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这些才是小镇的生活样本,或者说是专属于女人的人生经验。
住了一阵子的易小荷,偶尔会对她们产生言语上的越界。但离婚、看书、开拓视野的质问太过严厉,任何一项选择在这里都无比困难。重复着苦痛的女人们也习惯了孤独的经验:“她们都觉得在这镇上生活并不需要有什么朋友,因为根本不会有人真心诚意帮助你。”
花了一年的时间,易小荷采访了近 100 位当地居民,以12位女性在阶级、城乡、偏见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开在当代的网络环境中也难以被看到的世界。易小荷离开,那些曾经被倾听过的女人们继续在小镇生活,“出走”难以实现。
15
百年孤独(50 周年纪念版)
马孔多还在下雨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出版年: 2011-6
“奥雷里亚诺,”他悲伤地敲下发报键,“马孔多在下雨。”线路上一阵长久的沉默。忽然,机器上跳出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冷漠的电码:“别犯傻了,赫里内勒多,”电码如是说道,“八月下雨很正常。”
在《百年孤独》中,马孔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每当马孔多下起雨来,意味着这块土地上的坏事又要发生,而忧郁的上校早已习以为常。雨水、热病、暴力参与家族命运的轮回,诅咒的终极形式是腐蚀一切的孤独。
马尔克斯早已是“魔幻文学”的一种形容,这位作家却说:“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任何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的。”重复的人名、循环的时间,在《百年孤独》情节和隐喻的水面,他的语言总会率先给人带来持续的惊愕。
在当前,人们还会一次次重读《百年孤独》,它永远出现在畅销榜,也永远是人们心中“可能永远也读不进去的书”。但它其实不到四百页,再次翻开它也并不需要一个格外的理由。
“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
在绝对的文学艺术之中,时间、永恒、正常、爱情和快乐都是厄运的修辞,什么都不曾发生,但马孔多还在下雨,每过一刻便向彻底灭亡更近一步。
16
翦商
我们来自何处
作者: 李硕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0
翦,可以理解成灭。“翦商”就是周灭商朝,且一并翦除人祭的陋俗。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
“在商人的眼里,世界是冷酷的,充满暴力、杀戮、掠夺和不安全。商人本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念,自然也不会想象鬼神能有。商人认为鬼神会随时、随意给任何人降下灾难……为获得鬼神的恩宠,或者不降祸,商王一直在向鬼神奉献大量祭品。”
周族翦商之后,随人祭风俗一起消除的,还有关于人祭的文字记录和历史记忆。辅政的周公此举可能是为了防止其死灰复燃,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与极端宗教行为保持距离,不允许其干预现实生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
这彻底的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也留下了三千年的记忆空白。
青年历史学家李硕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以鲜活的讲述,梳理了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礼乐文明取代鬼神文化,人本主义战胜“宗教神秘主义”,《翦商》了再现上古时代的残忍与血腥,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
17
种子落在泥土里
自由是土地的形状
作者: 苏娅 / [日]上条辽太郎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乐府文化
出版年: 2023-7
这本书是时隔五年后的重新再版,在当年,主人公六的故事被称为中国版的《瓦尔登湖》;现在,“当代梭罗”的生活又拥有了《种子落在泥土里》的新名字,是一份新意象,轻轻的、又足够踏实。
“只有经历事情,想法才会被深深地印证。”
六说他以前就思考过“信念”,但因为缺乏真实的经验,想法都停留在表面。而后在他身上发生了一次高崖坠落的意外,他决心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来到大理,一个背包,一个人,成为农民;几年后离开大理去浙江生活,和妻子、三个孩子一起,带着一卡车家当。
六曾经有一个在地球不同地方种植水稻的愿望。他撒种、育秧,在天光刚刚泛白时就动身去田里平整田地——
这些与自然离得近的人、在自然中劳动的人,他们语言中带有峻洁天真的气息。梭罗所享受的四季友爱,在六的话语有另一种具体表达:“把心放在种的东西上,为它们付出劳动,食物里就有了你的心思和力气,这是一种循环的能量”。
眼前的世界不断有着关于田园、寻找和“生活在别处”的探讨,但六的生活并不是一场现代生活中的逃跑。泥土散发出深远的愉悦,他只是选择成为种子,被风带了过来,就安定在一片土地上。
18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让诗歌重新活在现代

作者: 廖伟棠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辛波斯卡说的“我偏爱读诗的荒谬”,像是给雪莱对诗人的比喻所做出的私人脚注——诗人是黑暗里的夜莺,用甜美的声音歌唱,为自己的孤独欢呼。
廖伟棠将这句话改写为《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站在诗人和评论家的双重位置上,以兼具古典诗和现代诗的两种维度,去探讨现代生活中无数的新问题。
从策兰、米沃什、奥登,到北岛、张枣、西西……廖伟棠对诗的认识绝不只限于现代诗,还包括中国古诗乃至世界诗坛的现况。他以30堂精讲,解读诗歌中从人类各个阶段的想象与困境,从爱情、婚姻、死亡到人生意义等角度,“让这些诗重新活过一次”,重新映照现代人独有的精神领域。
在书中,廖伟棠还用了许多篇幅去解读语言,以此为切入口去破除对现代诗的普遍偏见:新诗是分了行的散文吗?新诗难懂,是否故弄玄虚?港台诗比较肤浅吗?
“日常语言在频繁地使用之中,让母语变得越来越熟悉,但是也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失去诗意,失去光彩。诗歌语言就是在不断地擦亮母语,让它重新焕发出光彩。它是在追溯语言的源头和破坏语言的承袭。”
以诗的荒谬战胜日常的荒谬,从中读懂人类当下的迷惑和脆弱,寻求全新的诗意。既是潜入现实,又超脱现实之外。
19
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
我还有很多事想告诉你
译者: 蕾克
作者: [日本] 铃木凉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4
一个秉持自由主义的精英母亲,一个从高中开始接触风俗业的女儿,铃木凉美在《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中写出了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模糊的憎恶,无处不在的冲撞与和解。
她们之间又不真的是麻烦女儿和天真母亲的故事,起码不完全是。她们是朋友也是论敌:“比起幼童时代可爱的我,她更爱长大之后放浪形骸的我,一直一直爱着。一边否定我,一边爱我,爱我却不原谅我,这就是母亲一贯的态度。”
书的前半部分,铃木凉美用了幽默甚至带点轻佻的方式去描述自己的经历,包括在风俗店的观察;她做了很多动物性的比喻,来刻画身为女性的斗争:母亲是对女儿抱有厌恶和恐惧的鬣蜥;自己是被强力劝告“产卵”,但坚持在世界中心搓手乞命的苍蝇。
这本书完成于母亲离世半年后,比起双方的对抗,她越来越多察觉到和母亲的相似——“对不起,我还有很多事想告诉你,可是没有时间了。”
身为女儿,铃木凉美被充分地爱着,也足够聪明到可以观察出长期存在于母亲自身的矛盾与局限。她们拥有相似的烦恼和双方难以接受的差异,这正是因为“母女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拥有相同的身体”。在同一段关系中的身份无法对调,所以一代又一代地,在充满爱和不可避免的代际割裂里循环。
20
东游西荡
“出门就会遇到奇迹”
作者: 大头马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信·回声
出版年: 2022-10-15
大头马是作家中的“体验派”。进过医院和刑警队见习、帮法医翻过尸体;去动物园当过一年的饲养员后,又回到家乡开网约车,驾驶座后挂着牌子:““乘客您好!我是一名作家。写作不易,兼职跑网约车,下面是我的作品,可翻阅,如您喜欢,亦可购买。”
在人生的饱满体验中,她的《东游西荡》也是一本非典型旅行文学。没有提供旅行指南或景点介绍,而是私人的观察和情绪——极多的调侃与反讽,冒险的感伤,包括她在各处跑马拉松的痕迹,和世界尽头经历的乌龙事件。
“生活是这样的,只要你坚持出门,就一定会有惊喜。”通过这本细密的笔记,很容易代入大头马的双眼,去看待不同的人间。
人群中有很多她坐在家里想象不出的对话,但人群又是一个需要去主动融入的世界。大头马在书的封面上言辞郑重地表示“绝不长大”,或许因为在她一次次地选择融入时,整个世界开始从无限的未知,变得
越来越普通,变成了无生趣的安全。
南极、亚马孙、冰岛、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人类边缘的目的地回看儿时,未知的宇宙也能缩小成金庸的江湖概念,让大头马迈出步子,像杨过那样历险,为自己创造“丰容”。写作是她用来对抗虚无的方式,但书里的游荡“什么也不为”,走出去的行为就已经交出答案。
编辑:猪猛猛
监制:李二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