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月29日

这是馒头说第 783 篇文章
1979年的中美建交

对全世界而言都是一件大事
而紧接着建交后的一次访问

对后来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同样不可忽视

今日由头
1979年1月29日
邓小平正式开始访美之行
1
北京时间1979年1月28日,上海虹桥机场。
一架波音707-2496号飞机静静停在跑道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在候机楼的贵宾室里,一位75岁的老人凝神望着窗外,一旁,是礼宾司的工作人员在向他汇报最新的情况——

目前上海地区已经起雾,飞机升降困难,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一、趁雾还没有变浓,赶紧起飞,但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保险起见,择日再飞,但后面的行程将全部需要重排。
几乎没有犹豫,那位老人掐灭了烟头,说了一句话:
“飞!现在就走!”
不久之后,那架波音飞机在跑道上开始启动,加速,起飞,毅然决然地迎着大雾,冲向长空。

飞机上坐着的那位75岁老人,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他将率领中国代表团,展开对美国为期九天的国事访问。

这是中美自1979年1月1日建交后,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美。
事实上,这也是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领导人的首次正式访美。
邓小平在专机内望着舷窗外
2
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下午,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机场。
邓小平一行的专机平稳降落在了跑道上。由于当时中美双方没有通航,美方的领航员是在虹桥机场登机,一路引导机组人员飞到美国的。

美方到场迎接的是副总统沃尔特以及国务卿塞勒斯——这个规格其实已经破格了。邓小平一行随后上车,前往美方安排的住处布莱尔国宾馆,那是一幢建成于1824年的老建筑,位于白宫北门斜对面,专门用来接待外国元首。为了迎接邓小平,美方对酒店房间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加入了诸如瓷器花瓶和国画等诸多中国元素。
不过,邓小平进入房间后才不到10分钟,换了身衣服,就匆匆外出了。
那是一项并没有对外公开也没有列入访问日程的安排——他要去一位老朋友家赴一场家宴。

这位老朋友叫布热津斯基,时任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1978年5月,布热津斯基代表美国总统卡特到北京与中国政府商谈中美关系如何全面进入正常化,在双方取得共识后,邓小平在颐和园设午宴款待了他。席间谈到了赴美访问的可能性,当时布热津斯基激动地表示:
“如果您来美国,请一定到我家来吃顿饭。”
如今,邓小平真的来赴约了。

1978年5月21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布热津斯基(左)
布热津斯基一家为邓小平一行的到来,早早就忙碌了起来,但可能是太过激动,大门开关太频繁,屋内的壁炉竟然发生了倒烟,满屋烟雾缭绕,大家七手八脚开窗把烟雾散尽后,邓小平正好到访。
布热津斯基知道邓小平喜欢喝烈酒,特地准备了一瓶苏联伏特加,在拿出酒后,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说了一句:

“听说这是勃列日涅夫同志最喜欢的。”
邓小平听完翻译,一愣,随即哈哈大笑。
布热津斯基太太为家宴准备的主菜是熏烤牛肉,席间担任端菜收盘的服务员是家里的三个孩子。宾主之间聊得很轻松,但其实谁都知道,邓小平来吃这顿饭,看望老朋友当然是目的之一,但肯定还有其他目的——借一次私人家宴,先探一下美方的口风。

对于这一点,布热津斯基在席间也是如实相告:
由于坚持和中国建交,卡特总统在国会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其中不少是支持台湾蒋介石的势力,所以他希望邓小平借这次访美,能够在公众面前展现一种亲和的姿态。随后,他问邓小平:
“你在中国也遇到过类似的麻烦或阻力吗?”
邓小平立刻回答:

“有!”
话音一出,在场的中美客人都望向了他。同桌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人员奥克森伯格事后回忆,当时美方出席人员都认为,邓小平接下来将告诉他们一些中共内幕的消息。
邓小平停顿了下,接下来只回答了一句话:

“台湾有人反对我这样做。”
3
1979年1月29日上午10点,白宫南草坪。
在1000多名挥舞中美小旗的人群欢呼声中,邓小平的座车缓缓驶入。车门打开,早已等候多时的卡特总统快步走到车前,与刚刚下车的邓小平握手。
随后,乐队奏起中美两国国歌,礼炮鸣19响。两位国家元首检阅了仪仗队。
卡特迎接下车的邓小平
当天有美国媒体表示:
“美国的总统举行如此隆重的仪式,欢迎一个国家的副总理,还要陪同检阅三军仪仗队,这在美国外交史乃至世界外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事实上,美国人要举行这个欢迎仪式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在仪式举行之前,白宫外的草坪上还有人进行抗议示威游行,被警察镇压。而就在邓小平抵达美国的三天前,中国驻美临时联络处的玻璃窗被人打碎,门楣上的国徽被撬了下来,联络处的牌子被泼了油漆——警方调查后表示是美国激进组织成员干的。
卡特总统作为东道主,率先在演讲台上发言:

“今年,我们两个国家开始了有历史意义的两国关系正常化,今天,我们又迈进了一步。”
后来,出生于1924年10月1日的卡特曾专门回忆过当初的那一刻:
“我当时非常激动,因为这在我国历史上将是一个转折点,也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可能是世界的。我们已经和中国人疏远了30年,中国成立的时候,恰好是我25岁生日。”
而邓小平也做了发言: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位于太平洋地区两岸的两个重要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对于促进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无疑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天,世界很不安宁,不仅存在着对和平的威胁,而且战争因素在显著增长,世界人民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维护世界的安全,和平和稳定。”
邓小平携夫人卓琳,与卡特夫妇在欢迎仪式上
在欢迎仪式后的会晤中,卡特表达了对邓小平的“心有余悸”:
1949年4月,他服役所在的美国第七舰队正承担为国民党运兵粮的任务,当时正在青岛的他如果撤退不及时,就会成为邓小平三野部队的俘虏:
“如果被俘虏,那不是您成为我的客人,而是我成了您的客人了。”
邓小平闻言后哈哈大笑,他含蓄地纠正了卡特的记忆错误——当时他已经去参与指挥渡江战役了
(而且他之前是二野的政委)

“那时候我们百万大军,正准备横渡长江呢!”
可能是为了“安抚”卡特,邓小平请人拿出了专门带给卡特总统的礼物:一座精美的双面刺绣的屏风,上面绣了一只活灵活现的白猫。
当天晚上,卡特特地安排了国宴招待邓小平一行,布热津斯基对美国媒体表示:
“这可能是卡特总统任期内准备得最精致的晚宴。”
如果要说晚宴菜品,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惊人之处,主菜是每磅3.05美元的牛肉,但美方确实还是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席卡上的汉字是专门请人用毛笔写的,桌上摆的花卉是山茶花——因为它起源于中国,美方就专门让人从佐治亚州空运了过来。
那天的晚宴还邀请了一位特别的客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见到尼克松后的邓小平非常开心,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您,您访问中国的时候,我还在南昌郊区的一家工厂里做工,得知毛主席请您来访问,我是很高兴的。中国人不会忘记老朋友。”
在晚宴上,邓小平和尼克松(左二)交谈
晚宴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与邓小平同桌的美国著名影星雪莉·麦克雷恩告诉邓小平,说她几年前访问中国农村时,曾经问一位正在“五七干校”劳动的大学教授,到乡下干活是什么感受?雪莉说,这位教授回答他很高兴与贫下中农在一起,从他们身上可学到很多东西。
刚才还谈笑风生的邓小平脸色马上严肃了起来,请翻译告诉雪莉:
“这位教授在撒谎。在‘文革’中,无数知识分子下放农村,这实际上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4
当然,邓小平访美并不只是为了来吃饭和看节目的。

在访美期间,邓小平和卡特进行了三次会谈。会谈的内容当时是被保密的,但从后来美方解密的内容来看,双方的会谈内容主要是围绕中美两国应对苏联威胁的共识展开的,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印关系、美苏关系的讨论和沟通。

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邓小平向卡特透露了针对越南的霸权扩张,中国准备开展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决心,希望美方能从“道义”上给予支持,防止苏联的干涉和“惩罚”。

按照美方的资料显示,总统卡特一开始是反对的,但邓小平没有反驳,只是强调“行动会非常有限”,“必须给越南一个教训”。

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反击战期间,美国并没有推迟财政部长卢门撒尔的访华行程,并向苏联传达了“保持克制”的外交照会。
当然,会谈中也不乏一些轻松的场合:
卡特曾表示,希望中国方面不要限制中国人向美国移民,邓小平爽朗答应:
“好啊!如果你完全不介意我们送1000万中国人到美国来。”
卡特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
事实上,在邓小平访美的晤谈对象名单中,一直积极推动与中国建交的卡特总统绝非障碍,真正的考验,来自那群反华的美国国会议员——1978年,卡特是在没有征询国会意见的情况下与台湾当局断交的,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为此还将卡特告上了美国最高法院,罪名是“叛国罪”。
1月30日,邓小平来到了国会山。
在来之前,邓小平就被告知,一些美国国会议员依旧只愿意称呼“red china”(红色中国),而不愿意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号。
不过邓小平还是心平气和地走进了国会大厦。他甚至在之前公开表示,如果我在国会大厦遇见那位戈德华特议员先生,我会邀请他访华——不过戈德华特知道邓小平要访美后,已经借口回老家而避开了。
在那天与国会参政两院议员交流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议员都围绕一个问题反复询问邓小平:

“是否会放弃武力统一台湾?”
而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的回答是:

“我肯定你们已经注意到,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而是改成‘我们要解决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台湾的现实,另一方面一定要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他还特别强调:
“台湾回归祖国,这完全是中国的内政,至于时间表,中国是有耐心的。”
在离开国会大厦之前,邓小平接受了等待在会议室门外的美国记者的一个问题:
“请问,你如何一方面尊重台湾现实,另一方面又能让台湾回归祖国呢(注:美国记者提问时用的确实是“motherland”一词)
邓小平不假思索回答:
“尊重台湾的现实,就是让它回归祖国。”
邓小平柔中带刚的态度,自然无法让一些议员满意。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不少参会的议员都认为邓小平一直在回避“放弃使用武力”这一关键问题。时任美国国会参议院能源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亨利·杰克逊认为,邓小平一旦做出“放弃武力”的承诺,“就会失去谈判的优势”,但他同时也承认:

“强硬的领导人永远不会放弃他的底线。”
所以,邓小平还是赢得了很多议员的赞赏,至少改变了他们原有的刻板印象。在会议结束后,找邓小平握手的人排起了队,有人甚至请他在《时代》周刊以邓小平照片做封面的那期上签名。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
那天的会谈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意外的插曲。
美方接待人员为了体现诚意,规定午餐大家必须使用中国筷子。但临近午餐时,工作人员发现筷子是台湾制造的,更令人紧张的是,每双筷子上都刻了几个中国字——万一是带有敌意甚至侮辱性的文字呢?
如临大敌的美方工作人员赶紧请来翻译,最终发现那八个字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5
邓小平深知时间宝贵,在访美的短短几天里,必须尽最大可能传递“中国声音”。
以1月31日这天为例。
这天上午,邓小平去参观了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林肯在就任总统期间,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避免了美国南北分裂。
邓小平在林肯纪念堂
也是在这天上午,邓小平接受了费城坦普尔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头衔。在被戴上博士帽后,邓小平说:
“”你们把荣誉博士授予给我这样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人,也足以说明你们的开放。”
中午,邓小平接受《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联社等十几家美国主流媒体的联合访谈,下午,接受美国广播和电视界媒体的联合访谈。
邓小平接受美国电视媒体的采访(电视屏幕画面)
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邓小平被问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自己已年逾古稀,您曾两度被夺权,非常突然,您怎么能向美国保证,您不会被再次夺权,而您的现代化政策会一直被执行下去呢?”
邓小平是这样回答的:
“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持续性,不是由个人因素决定的,关键在于这些政策是否正确,人民是否赞成,对人民是否有好处。如果这些政策是正确的,对人民有好处又得到人民支持的,这些政策就会继续下去。”
这天下午,邓小平与卡特还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中美文化协定》,承诺中美将在平等、互利和互惠的基础上,在农业、能源、空间、卫生、环境、地学、工程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展各方面交流和合作,并在中国的上海和广州各增开一个美国领事馆,美国的旧金山和休斯敦各增开一个中国领事馆。
邓小平和卡特在散步中交谈
晚上,美方安排邓小平前往肯尼迪艺术中心观看演出。
在那场演出中,美方尽力向邓小平展现了美国文化:正当红的乡村歌手约翰·丹佛登台献唱了美国乡村歌曲(他后来成为了第一位受邀前往中国表演的美国歌手);哈林篮球队表演了花式篮球(因为美方得知邓小平喜欢体育),并在结束时拉出一条中文长横幅:“欢迎邓副总理”。
不过最让邓小平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个节目:
近100位美国小朋友上台,一起用稚嫩的声音唱起了中文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邓小平在看完这个节目后,和夫人卓琳离开了包厢,登上了舞台,然后慈祥地亲吻了好几个美国孩子的额头——在亲吻之前,他先用自己的额头轻轻碰了一下对方的额头。

这一幕,打破了很多美国人心目中共产党人严肃乃至僵化的刻板印象,第二天有美国媒体评论:
“那个场面,恐怕会让美国不少政治家重新学会如何亲吻孩子。”
2月1日,邓小平一大早会见了另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当天,中美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之后,邓小平一行启程离开华盛顿。

如果说在华盛顿的任务主要围绕政治的话,接下来,邓小平要考察美国的经济和科技了。
6
2月1日上午,邓小平乘坐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专机,抵达亚特兰大。
亚特兰大所在的佐治亚州,是卡特总统的故乡,而这座城市更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中心——马丁·路德·金就出生在这里。
在抵达亚特兰大后,邓小平又做出了一个临时决定:要去马丁·路德·金的墓地献花。
由于是计划外的决定,中方随行的安保人员不足,身边人劝邓小平考虑人身安全,但邓小平执意前往。下午3点,邓小平在马丁·路德·金的遗孀和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墓园,向马丁·路德·金的陵墓敬献了黄白菊花组成的花圈,然后三鞠躬。
邓小平的这一举动经媒体报道后,在美国黑人圈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而有媒体称:
“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梦,邓小平也有一个梦,一个现代化工业化的中国梦。”
当天下午,邓小平一行参观了位于亚特兰大的福特汽车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孙子亨利·福特二世亲自接待,向邓小平展示了公司最新的自动汽车生产线,他特地向邓小平介绍:
“现在每个工人一个小时的工作量,等于过去两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
邓小平听了后说:
“这非常好,但我有两个问题问你。首先,我怎么安置那个失业工人呢?然后,我想知道,那个只需要1小时的工人在其他时间又做什么呢?你要知道,人口是我们中国最大的自然资源,也是我们最根本的基础。”
邓小平在福特汽车厂参观
2月2日,邓小平又来到了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参观了休斯敦的航天城。
在航天城,邓小平在一个展示橱窗前站了很久,一直默然不语——里面陈列的是一块美国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陨石。之后,他问身边的人:
“美国人已经上月球了,我们什么时候能上?”
而正是在休斯敦,邓小平访美期间最大的一个意外发生了。
邓小平的贴身警卫张宝忠后来回忆,整个访美期间,他和他的安保同事们神经都高度紧张,反而邓小平时常安慰他们:
“要相信美国,交给美国。不然你就是去一个团,全带了机关枪去,也保不了安全。”
确实,美方为了保障邓小平在美期间的安全,也投入了大量警力,并且安排了一批特勤人员日夜守护在邓小平周围。
在休斯敦拜访的那一天,邓小平当时正向围观的人群挥手致意,忽然一个美国男子拨开眼前的人群,脸色愤怒地直直冲向邓小平——他的一只手还放在大衣口袋里。
邓小平身边的警卫人员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拔枪,而一旁的美国特勤人员保罗·凯利似乎更熟悉这种状况,他一步挡在邓小平身前,一拳就把冲上来的男子打翻在地。凯利后来回忆,邓小平的保健医生之前从不和他说话,那天后来忽然用流利的英语和他说:

“我相信,他的脸比你的手受的伤要严重多了。”
邓小平在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中心参观
后来警方调查证明,冲上来的那个男子叫路易斯·比姆,是老牌的3K党成员,他并非专门针对邓小平,而是试图闹出一些动静,向政府示威。
得州是美国的“牛仔之乡”。在休斯敦期间,邓小平一行被安排前往西蒙顿小镇的一个农场,观看了一场牛仔马术表演。

在马术表演的过程中,农场主的17岁女儿凯莉戴着牛仔帽,骑马向邓小平而去。在邓小平的看台前,隔着围栏,凯莉将手中拿着的那顶牛仔帽献给邓小平,她的妹妹则将另一顶帽子献给邓小平身旁的方毅副总理。

当时的气氛有一点凝重:牛仔帽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邓小平微笑地接过了帽子,轻松戴在了头上。
一时之间,全场掌声雷动。
第二天,美国媒体都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在此之前,在中国,这样的举动会被认为是戴上了资本主义的帽子。”
邓小平戴上牛仔帽的瞬间
邓小平访美的最后一站是西雅图,他在那里参观了波音工厂。而也正是在西雅图,他又做出了一个临时决定:从下榻酒店出发,步行穿过几个街区,去找基辛格吃早餐。
这再一次给安保出了大难题,为此,西雅图警方封锁了周边好几条主干道,造成了西雅图罕见的大堵车。
基辛格后来回忆邓小平:
“他是个经历过很多挫折和失败的人,但他从来不谈自己的经历,只谈自己对祖国的责任。他知道方向,知道团结中国的方向。”
7
2月5日,多雨的西雅图又下起了蒙蒙细雨。

这天,是邓小平要离开美国的日子,但他缺席了原定的新闻早餐会。
知情人表示:邓小平的身体欠佳。

事实上,就在前一天,有细心的现场人士就发现,邓小平开始频频拿出手帕擦鼻子,甚至擦眼泪。

这位75岁的老人在经过高强度的9天连轴运转后,终于扛不住了,得了感冒,还伴随着低烧。
在这短短的9天里,75岁的邓小平出席了近80场活动,其中包括20多场宴会或招待会,20多次讲话,8次会见记者或出席记者会。

但即便如此,他最后还是在西雅图机场举行的简单告别仪式上做了讲话:
“我们当初是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来的,现在是带着美国人民的友谊回去的。我们亲自看到了美国山川的秀丽,土地的富饶,经济的发达,但是最使我们难忘的是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情。
……
现在中美两国之间政府一级的来往障碍已经排除,人民之间的来往可以更加频繁、更加密切,我们希望美国各界朋友多到中国来走走看看,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都是敞开的。
我们毫不怀疑,中美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必将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安全产生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愿中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远在一起维护世界和平。”
随后,邓小平向大家挥手作别,登上了专机。
当飞机呼啸腾空的时候,现场的美国记者开始发回报道:
“回到中国后,他就要开始他的现代化新长征了。”
(本文完)
馒头说
1979年,中国的GDP刚超过4000亿美元,而当年美国的GDP超过了2.6万亿美元。

从某种角度说,当年六个半的中国经济,还追不上一个美国。
所以可以想象,1979年邓小平在访美期间,看到这个星球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呈现出的金融、科技、城市、人文等各个方面,心情是怎样的。

布热津斯基后来接受采访时说:
“邓小平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去了法国留学,他原以为中国是一个伟大辉煌的国家,但到了欧洲,他才体会到中国有多么落后。但是,这也使得他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希望通过革命和改革,让中国走最短的路,成为现代化国家。”
而和当年的留法一样,访美期间的邓小平依旧是从容的,是坚定的,他如饥似渴地了解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而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所以现在回望邓小平当年的九天访美历程,作为我个人最大的感受,其实是两个字:“自信”。

这种“自信”,绝不仅仅体现在原则问题上的坚持和政策上的坚定,更是体现在各种细节中:上台亲吻美国的小朋友,接受美国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邀请反华的美国国会议员访华,以及,戴上那顶牛仔帽——当邓小平戴上牛仔帽的那一刻,有美国记者在现场感慨:
“你很难想象,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人戴上了牛仔帽!”
美国媒体称邓小平访美刮起了一股“邓旋风”,其中很大的原因,应该也是邓小平在美国各阶层面前展示出的中国人的从容和自信。
如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GDP超过了17万亿美元,早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相对于美国超过27万亿美元的GDP来看,差距依旧存在,但远非当初那样望尘莫及,而在一些领域,我们更是建立起了相对优势。

当然,现在的局势与当年已不能简单类比,很多矛盾和摩擦,并不是我们主动挑起的,而打破邓小平当年那句“愿中美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美好祝愿的,也不是我们。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要丢了那份自信。
那种自信,绝不是建立在什么“XXX哭了”,“XX跪了”或“我们是最大赢家”的键盘政治上,也绝不是体现在动辄说这个人“精X”,那个人“哈X”,这幅画“是何居心?建议严查”,乃至一言不合就给对方扣一顶“汉奸”或“卖国贼”的帽子。
甚至有时候,明明是我们自家传统文化的东西,也能挖空心思找个角度质问人家“是何居心”。

那不是自信,是自卑。
当年在从西雅图回国的专机上,邓小平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着重强调了一句话:

“我们要向全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学习和借鉴。”
当年的中国自然需要这样,而现在的中国,依旧需要如此,甚至,更需如此。

(全文完)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旋风九日》(傅红星,2015年5月15日)
2、《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央视网)
3、《在小平同志身边的二十年》(孙勇,《广安日报》,2017年3月24日)(注:孙勇在邓小平访美时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

4、《美国挂起了邓旋风——1979年邓小平访美始末》(程中原,《世纪风采》,2019年01期)

5、《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中美战略关系的拓展——基于美方解密档案的解读》(薛鹏程,《上海党史与党建》,2022年04期)

6、《邓小平访美,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九天》(陈小茹,《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19日)
7、《邓小平访美那九天》(《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1日,摘自《邓小平访美那九天》,陈天璇著,新华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8、《开创未来的旅程——邓小平访美30周年回眸》(夏文辉,徐剑梅,傅双琪,新华社,2009年2月5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