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投资笔记》专栏之后,我们推出了全新的商业叙事类播客《投资笔记》。
我们探讨了最新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与应用,分析了顶尖创业公司的产品力创新,分享了不同领域优秀的创始人们对于商业科技的思考与认知,来自投资人的视角:如何宏观地看到投资的趋势,如何微观地判断企业的潜力?
《投资笔记》播客第二季正在更新,如果你也对科技的发展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在商业世界中开疆拓土的故事充满热情,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又变得更加深刻与宽广一点点,那么不妨打开电台,听一听我们为你带来的科技与商业世界的信号与电波,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Google Pod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搜索“投资笔记”即可收听。
欢迎收听本期投资笔记:S2E3 好好住CEO眼里的“好好住”
说到「衣食住行」中的「住」,我们一直有两套语言体系,如果想让人快速了解你家,你可以说:
“户型方正、南北通透、老破小但得房率高、电梯房、远大新、厨卫独用、步行可达”
又或者,还可以这么说:
“我家在顶楼,夏天可以把被子晒出去,晚上收回来有阳光的味道。”
我家厨房很大,虽然我不做饭。
“我最喜欢我家的读书角,根据我的日常生活习惯规划的,随手拿取,书都多读了几本。”
我家是日式杂货铺风,东西特别多但是不乱,就是我妈千万别帮我收拾,一动就啥也找不见了。“
住在哪,怎么住,写出来也是一段漫长的历史。从天为被、地为席,到构木为巢、起朱楼宴宾客,人类从自然中给自己挣得了一片小天地。这里是世俗生活的中心,也是我们的一处居心地。
我们的住所承载着一层最朴素的意义,那就是一个满足遮风挡雨功能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精神上的寄托,为每天的疲惫接风洗尘。
什么是回家的感觉?我们从不同人口中听到不同的答案,而其中一个是——一进门打开手机发现,已经丝滑连上自家Wi-Fi了。某种意义上,这多少折射了居住的核心: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是人与物之间的纽带,它是一种「链接」——居住是打造一个自己的小世界,把它当作避风港,你也由此能探索更大的世界。
过去三十年,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也在一步步升级。从住得下就行,到讲究空间分布和动线规划;从能住就行,到考虑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人们对「好好住」的渴望,也诞生了一个千亿级别的家居大赛道。
而在家居市场,从住户、设计师到软装硬装的千百个品类背后的产业链,也在寻找一个关键的「链接」。用家居生活社区「好好住」创始人冯老板的话来说:
冯驌
这个行业是特别奇怪的一个行业。你们都说我们是家居品类,家居行业或者是家装行业,其实我们这个行业里隔行如隔山,地板制造商与卫浴产品制造商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灯具制造商与墙漆制造商之间也没有太多共通之处。在这个行业中,可能有十几个大的品类,而每个大品类下又包含上百个小品类,这些品类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家居行业需要一个「链接的核心」
如果你曾经装修过或者正在装修,欢迎在评论区报个菜名,说说那些你在装修里才学到的事。套用时下流行的MBTI理论,给自己家装修,可能是一个让J型人立地狂喜开始拉表单,而让P型人立地抓狂开始摆烂甚至考虑不如住毛坯房的事。
众所周知,家居行业的消费频次很低,这意味着你可能要在一周内化身专业采购,在不同师傅的催促下购买一堆以前从来没有买过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无论你怎么做功课、也很难像买日常消费品一样摸清其中的门道:
装修你们都买过什么东西?最多同时都买过什么?
当时同时买的可能是有门、橱柜、地板还有窗,我希望以买消费品的一个心态在买这些,消费品就是你看到了就可以拿走,但是这些所有的像地板、橱柜的门,然后家里的门窗都是要你下单才能开始制作,然后是有一个工期的,你无法一下子看好了就能拿到,这是我在装修前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
电管走电线用的管子之前从来不在我的知识范畴以内,只不过头一次听说装修的时候,早有预知电线可能会装在管里,但是不知道是这样去排布线的。
哪怕自己之前是个理科生,但也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把这些东西从米数开始算,到品牌,到整个家里的电线的排布与布局,这些东西竟然是我自己一个人都要独立去完成的。
并且我发现在这装修的过程之中,光是装一个电线,很多的时间节点都要去把控。
而且整个心态也会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每个环节都要自主比较,到最后发现算了,电线只要装上它,不打伤我就可以了。
到底在什么渠道购买也是有讲究的。价格透明如宜家,也时不时会遇到「出租屋质量」的质疑;而诸如家饰佳、红星美凯龙这类线下大型零售店,定价的门道就更深了,不同区域的同一品牌也会出现价格差。那么线上呢?虽然如今我们在小红书和淘宝也见到不少口碑不错的自营家居品牌,但对于线上购买高单价的大件家居这件事,多少还是有点犹豫。
你们装修的时候逛了哪些线下/线上店?聊聊避雷和经验总结。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我家的灯是完全线上买的,这还是装修师傅提醒我的,他说灯的照明功能其实就里面一个灯泡,大家现在都差不多,然后你们要个性加装的话,其实就是外面一个塑料的壳子,那你网上看着自己满意的就可以了,所以我所有的灯都是线上买的,大部分的家具都是在线上买的,因为确实没有空,然后家具城大多数又很远很大,逛起来也很累,其实有的时候跟线上比一比价格也没有特别大的优势。
在这方面我跟我女朋友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还是倾向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产品比较会产生这种信赖感,所以我们两个人还是选择了线下店,虽然心里有这种预期,就觉得可能因为住在市区中,感觉这种店面应该是会有一定的这种溢价的加成,但是进了店还是吓了一大跳,感觉这个价格真的是浮动特别的大。
我们当时就是直接奔过去了,发现之前在网上参考过的一个款,它线下的价格竟然比网上还要贵,然后我们直接就想转头就走。后来导购就拉住了我,说这一块现在有折扣,便宜了将近四五千块钱,大概打折了一半的价格。
装修价格也是不透明的,每个人可能都对着硬装报价思索过:为什么一扇玻璃门就要这么多钱;也对着软装预算沉思过,不就是一块布,怎么定做窗帘的价格也会这么夸张。
装修下来你觉得价格最匪夷所思的东西是什么?
就是所谓新中式家具,你可以用上非常非常贵的东西,然后那个贵就是贵到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产业里那种最贵的木头可以贵到什么程度,所有装修下来最让我觉得价格承受不了的是玻璃门,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浴室里面用的一块玻璃能达到这个价格,我之前心里预期大概是 1000 多块钱就顶天了。
后来跟我女朋友进店之后一问实体的玻璃门都是按照平方算的,我们粗估了一下,很小的一个浴室,我们要花掉五六千块钱,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东西,比如下水管道中上面盖的这个地漏,它的价格一直能飙升到一千多块, 2000 块,这都是有可能的。
以前我们觉得这个房子一定是我们很温馨的家,并且倾注了自己很多的心血,到后来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一道坑两道坑,最后的心情就是让我赶紧入住,只要甲醛这种东西都合格,差不多的情况之下让我睡到地板上也是可以的。
「装修新人」们拿到房子的喜悦,在装修开始之后,就逐渐被消磨得一干二净,哪怕是要求再高的完美主义者,都可能在装修时说出一句「差不多得了」,并且安慰自己说——装修是门遗憾的艺术。
装修真的是门遗憾的艺术吗?其实对于家居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正反馈少」同样困扰着他们:
冯驌
想想很多其他的消费品行业,比如饮料、服装和露营产品,它们的发展周期相对都比较短。然而,在家居行业,情况却截然不同,我们这个行业放眼望去,家具品牌、瓷砖品牌、地板品牌、家电品牌、墙漆品牌、卫浴品牌……每一个品类的品牌的成长都非常的漫长且困难。这就导致了几个现象,其中之一就是新品牌很难生存。
以家具品牌为例,我们观察了许多家具品牌,发现它们的发展过程艰辛,有些品牌逐渐取得了成功,而有些则在竞争中难以生存,或者虽然表现不错,但最终因无法坚持而放弃。家具品牌也是一个消费品类,我个人认为一个家具品牌,我个人认为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在这段时间内,品牌需要验证产品的合理性、团队的坚持和市场的反馈。到了第八年,品牌才能找到自己核心和专注的方向。到了第十年,品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着稳固地位的品牌。这个品类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么缓慢的。
能让买卖双方都不省心——这与家居行业的市场环境有关。
家居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过去三十年中,我国的商品化住宅体量迅速扩大,带动了家居行业的飞速发展,而且装修的流程工期长、环节多、区域属性明显,所以市场参与者分散且多,但品牌集中度极低。以家具为例,从2020年家具行业市场份额来看,行业龙头企业占比均不超过3%,排名第一的欧派家居市场份额只有2.11%。
冯驌
尽管大品牌在供应链和品牌力方面是无可撼动的,但它们在整个市场份额中的占有率相对较低。以瓷砖品牌为例,即使是中国市场上最顶尖的瓷砖品牌,其市场份额也未超过百分之五。在这个行业中,所有品牌的集中度都极低。
虽然这些品牌在外部看起来可能被归类为同一家居或家装行业,但它们之间实际上相互独立,缺乏供应链、人才和客户之间的互通。正反馈机制有限,消费频次较低,品牌集中度不高,这导致资本关注度不足。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很难进行积极的推动和助力。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把买卖双方高效地整合起来,让消费者购买家居用品,也可以跟逛超市一样简单?
家居的线下零售同样离不开「人货场」三要素的创新。以宜家为例,一直以来宜家的空间体验是围绕「家」来展开的,人们走进宜家,不光是为了看看家具的实际质量,也是为了在宜家的样板间里,畅想自己家未来的模样,这就是宜家难以被替代的消费体验。此外,宜家一直所强调的平板化包装和标准化组件,也让其运输成本降到最低。
对于线下家居卖场来说,在这个场景消费流行的时代,通过打造一个好的「场」,更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将人和家居的千百个品类集中在一起:
冯驌
宜家的样板间可以视为家具软装销售中的理想状态,对消费者十分友好,但对商家是不友好的,因为要实现这样的状态需要拥有足够大的空间、丰富的产品线,以及高水准的陈列和设计团队,这对商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少有商家能够像宜家那样打造数量庞大且高质量的样板间。这主要是因为空间有限或产品线不够丰富或者缺乏做展成设计的理念。去年,我接触了许多家具品牌,发现许多品牌在如何打造自己的样板间和展厅方面存在困扰,因为他们的展厅往往过于呈现展示效果,缺乏宜家那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感。宜家的样板间能够通过巧妙的搭配和展示设计,创造出温馨的氛围,使顾客在购买家具软装时能够感受到愉悦的氛围。而在购物体验中,氛围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家具软装销售的终极目标。
可以说,线下场景对于家居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互联网电商真正蓬勃发展起来之前,家居还是一个线下渠道占绝对优势的行业。
但是线下的模式也有诸多限制,并且,随着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95后逐步迈入「安家」这一人生阶段,家居行业的线上渠道也开始飞速发展。
冯驌
到现在其实你会发现大家的决策是反着来的,就是先在线上进行观察,浏览所有的信息,构建了理想之后,进一步地做笔记和研究,收集大量的图片,形成清晰的想法,接着从线上寻找所有的服务,几乎所有的服务商都是通过在线途径寻找的。
像宜家这样的行业巨头,在线下渠道开始出现萎缩的当下,也不得不拥抱时代变化,开设线上渠道,在市中心开设小规模线下店,鼓励用户线下体验、线上购买:
冯驌
但是从获客的逻辑来看,你会发现这个产业上几乎所有的商家和角色,他们的获客模式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过去,他们可以通过开店,坐在店里等待客户前来,或者扫新盘,在老旧小区里开设小店等方式进行获客,但这些模式现在已经完全颠覆。
如果说线下空间的意义在于链接和体验,那么线上同样有一批人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在家居热门话题「房子是租来的,生活是自己的」中你就会发现,不少人选择在线上购入家居用品,丰富自己的生活空间。豆瓣、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也涌现了一批家居博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原先由宜家等线下卖场承担的部分功能——也就是提供信息,打造消费者对家的想象。
而这个千亿级别的市场,也需要类似好好住这样的垂直家居社区,成为家居大赛道的线上入口级公司。在社区里,用户可以学习别人如何好好住,更可以通过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来让自己的家也好好住。所以,类似好好住这样的线上家居社区,就成了互联网时代家居行业的线上「链接核心」。
链接消费者、设计师和品牌,
互联网家装社区的服务探索
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打造一个满意的家?光看别人的家是不够的,普通人装修,欠缺的不是想象,而是将想象落地的能力。
我们对「理想的家」总是有诸多浪漫想象——它要有一扇足够漂亮的大窗子,可以是复古的也可以是奶油风的,有足够的收纳,最好能有一个步入式衣帽间;它可以是小而精巧的,有着三分离的卫生间和光脚也不会被妈妈唠叨的木地板。
但是从设计图纸,到工地开始施工,实际装修的过程中,骨感的现实总会为我们补上缺席的社会教育课。踩坑就是躲不过的学费,尤其是对于首次装修的年轻人:
你装修被坑得最狠的经历是?
我买二手房有点暗病,上一家留下来的管道可能是不太好用的,我当时图省市就没有自己重新把管道拿开来重做,23年的元旦,我是在家里面抗洪斗争,厕所里面的水漫出来,把我房间给淹掉了。
所有的装修队还有这些土老板基本上都达成了一致的目标,用各自的家乡话跟我这种来自北方的这种普通话进行对接的时候,发现不管从语言还是从那个逻辑上面都会有一些不同。
就像我们把一件事情想得很美好,看到设计师画的这些草图是一样的,我们总感觉加装之后这个东西很简单,只要有一个人去把关就可以了。后来发现到现场施工的时候,真的是我想的跟他画的跟实际做出来的东西完全就是三样,所以每天都很头大的就是看到这些包工头们去自己艺术创作的事件,但是到后来从最开始的很着急很生气,到发现沟通成本越来越高之后变得很无奈并且妥协这件事情的发生。
我现在就觉得我其实可能还是在坑里,就是到五六年之后,或者你和你周围朋友比较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地方我被坑了,我现在无法说最坑的经历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整个装修就是一个被坑的过程。
而行业经验丰富,但踩坑经验也丰富的冯老板,也早已放平了心态:
冯驌
首先我觉得作为年轻人,如果你是首次装修,而且你的预算有限,需要做好一些心理准备——就是你会踩很多的坑,花很多的精力,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一定不要希望首次装修就是一个完美的 happy ending,希望不会踩到很多坑,这是不可能的。我觉得心态很重要,如果给自己做好了心态的设定,后面遇到了很多问题,就会相对松弛一些,不会觉得自己又被坑了,因为这些都是正常的事情。

如果要盘点装修的坑,不外乎信息不透明、所见非所得,过程冗长、对接繁杂、沟通成本高等等,但本质上还是因为,家居行业是一个低复购、重决策的行业,在硬装阶段尤其如此。很多小白大概要到第二次、第三次装修才能真正辨别个中门道。装修不仅考验人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考验人沟通的能力,因为你要面对的是两个角色:商家和工长。
冯驌
几乎所有的商家都是老油条,他们每天都在干这件事情,我们大概率从来没买过他们销售的商品,或者是一辈子只买过三、四次,上一次购买可能还是六、七年前,所以我们很难面对他们这种老油条,除非我们也是老油条。但是如果在二十四、五岁装修的话,面对这种人很困难,他们有很多套路,还有很多 PUA、 恐吓、威胁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伎俩,多经历几次就可以认得出来,但最开始是认不出来的。此外,面对工长也是另外一份痛苦,大多数的工长是很社会气的,他们的年纪不小,交流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样,而且他们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黑话,我们可能很难和他们沟通。
总结来说,普通人装修的核心痛点在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却要完成一件专业程度很高的事情。那么,要如何找到靠谱的专业人士?以前更多的是靠线下口碑的口口相传,或者在装修前在小区里临时找一个装修队。但是现在,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家装社区找到靠谱的专业人士,也就是设计师。
可以说,设计一个好看的房子,只是设计师最基本的功力。一个好的设计师,他最重要的作用,是在装修落地的过程中,成为你的链接核心:
冯驌
设计师是极度专业的角色,在装修过程的首要作用是有效地帮助业主避免走弯路。设计师扮演着粘合剂和桥梁的角色,有助于与工长进行沟通。如果雇佣了设计师,几乎可以不直接与工长进行沟通,因为设计师会负责与工长协调所有事务。随着时间推移,你会发现好的工长基本上都在与设计师和优秀的装修公司进行合作。这些与设计师合作的工长对新事物充满兴趣,愿意学习新的工艺和材料,因为他们需要配合设计师实现和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如果工长思维较为守旧,可能难以适应设计师引入的创新。
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的设计师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存在可以进一步简化与工长的合作,为业主省去许多烦恼。设计师与工长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得沟通更加顺畅,常常可以通过简短的交流达成共识,甚至可以通过半个电话就能理解项目的具体要求,避免了繁琐的图纸制作和详细说明的过程。这个行业的链条很长,良好的协作和共创是完成项目所需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现代家居行业中,设计师的角色也经历了转变:他不再是一个只为设计效果负责的艺术家,而是在业主兵荒马乱的装修过程中,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服务能力,为业主提供沟通服务与情绪价值:
冯驌
设计师的第二个重要作用是在整个装修过程中提供省心和省时的服务。在装修中,可能涉及到购买十几个大品类、上百个小品类的物品,总数可能有几百件,而且是同期进行的。如果业主独自应对,面对95%以上从未购买过或是见过的物品,可想而知决策过程是多么耗时的挑战。即便投入大量时间学习、了解和探索,最终可能仍做出错误的决策。
设计师在这方面能够提供专业的帮助,为业主考虑各种因素,帮忙节省时间和金钱,包括与工长进行沟通。因此,TA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在设计上的价值,更在于全方位的服务价值。在服务价值的提供过程当中,TA们也给业主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心理支持和情绪价值。
所以,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是陪你度过漫长装修拉锯战的可靠战友——对外帮你一起跟商家以及工长battle,对内还可以跟你一起handle预算:
冯驌
专业的设计师能够在装修过程中帮助业主有效控制和分配预算。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对预算的准确把握,业主往往会面临潜在的消耗,导致预算的增加。专业设计师与业主站在同一战线,致力于将房屋打造得更好,并合理分配预算。业主需明确告知设计师的预算限制,确保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控制。设计师在项目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完成设计,更是协助业主规范项目的过程,确保预算合理利用。
设计师在项目管理和推进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项目经理的素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能够成功完成项目,还能够顺利处理各种沟通和项目管理的挑战,这是对其高度要求的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好的品牌、良心的设计师或装修公司,在这个行业中也很难像其他行业一样宣传自己。家居行业的品牌营销是个老大难问题:
冯驌
首先,该行业属于低频消费品,难以吸引广泛关注,相比之下,人们更倾向于关注一些日常生活中更频繁的消费品,如衣服、口香糖或饮料。
其次,该行业的产品和决策通常是私密的,发生在家庭内部,不像服装、美妆等产品那样在社交场合展示,汽车则被视为社交货币,是一种面子工程。这导致人们对该行业的关注较低。此外,由于产品涉及到家庭私密事务,相较于其他更社交化的产品,其市场营销难度较大,需要更深刻地抓住人们的痛点和人性需求。
第三,该行业的价值链较长,包括前端的营销、获客、中间的销售以及产品和售后支持等多个环节。整个销售周期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在这一长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品牌造成致命损失,对其形象产生严重影响。
最后,缺乏资本的助推也是该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难以进行强有力的市场营销,品牌只能依赖自身努力摸爬滚打。这也影响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但是在现在,家居装修也是一个人好品味的体现,除了左邻右舍,更多人选择将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在网络上分享,在社交网络上造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新生活方式浪潮,也有不少品牌从互联网流量中获利,在2022年,有36个家居品牌双十一销量破亿。从原木日系到奶油韩系,从北欧极简到日式杂货铺,从水晶灯到无主灯,互联网家居社区记录着,也在助推着——家居风格和单品的每一次流行。
回归真实生活,才能好好住
不难发现,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在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求后,我们对「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舒适、要好看、要有自己的个性,它承载更多的情绪价值,也成为我们表达自我、分享态度的最佳容器。互联网社区为我们展现了居住的千百种可能和有限空间里的无限创造,但是很多人却在这些看似无限的选择中,迷失了自己真实的需求。比如,好看和实用,你要怎么选?
冯驌
我们所购买和决策的物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缺乏实用价值的,如装饰性地毯和装饰画,主要追求外观美观;另一类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如电视、餐桌和床,它们在实用性方面占据首要地位,外观美观是基础而非目的。对于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实用性必须是最重要的考量,因为没有实用性的物品毫无价值。外观美观是基础条件,但不能成为决策的最终目标。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强调实用性在决策中的至关重要性。在购买实用物品时,追求外观美观不应成为决策的主导因素。太过追求外观美观可能导致购买不符合实际需求和生活习惯的物品,例如为了一个漂亮的餐桌而购买,结果发现不实用。这也适用于其他物品,如电视等。外观美观只是基础条件,实用性才是决策的关键。
好看或是实用,这个选择背后实质性的问题是:我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风格、色彩不是一个家的全部,空间分布、动线设计、光线设定、家具功能等等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居住空间的质感和温度。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房子?这个答案要从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寻找:
冯驌
为何选择特定的装修风格和材料,以及如何决定使用或不使用它们,这些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很少受到关注。当前行业中,消费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过于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量学习获取知识,试图减少受骗的可能性;二是通过浏览美图和梦想中的房屋,但很少有人深入思考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你的家应该呈现特定的样子,以及你希望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缺乏对内在探索的重视,大多数人未花时间深入思考他们的生活习惯、家庭关系和个人需求。基于这些方面,对于动线设计、空间设计和收纳设计的考虑较为有限。在信息流充斥的时代,即使算法表现出色,比如小红书的算法,仍然无法解决个体如何更深入地对内在进行探索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遗憾。
适合自己的家,是在日复一日的细节中相处出来的。自己的需求就隐藏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你一路走来的痕迹,都是家居布置的“草灰蛇线”:
冯驌
建议先回顾自己的过去,了解曾经的生活习惯,并认识到这些习惯将一直伴随我们。在考虑装修和改变生活习惯时,要对自己诚实。装修并不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就像换套衣服可能改变外在形象,但生活细节中的习惯却不容易改变。对于早起刷牙洗脸、使用毛巾的习惯,以及在厨房中碗的放置方式等,都是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在设计新房时,需要考虑满足旧有需求和习惯。
有些人过于强调改变,例如认为通过装修可以改变整个生活方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习惯不容易改变,因此在设计新房时,需要尊重并满足这些旧有的需求和习惯。不要过于追求改变,否则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一些习惯仍然难以改变,这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更为实际的认识。
而家居也是一个社会性极强的行业,虽然每部分人群的需求和理解不尽相同,但是也存在群体性的共鸣。例如,在老龄化趋势下,适老化设计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事情。优秀的适老化住宅,不仅要考虑老人的行动特点,在通道宽度上为轮椅预留宽度,也要适应老人的心理需求,比如在浴室、走廊等地方加装把手,选用适合高度的床等等。
又比如,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功能性空间,更是承载情感需求的疗愈空间,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洄游动线、客餐厨一体化等设计,除了可以让家看起来空间更开阔连贯,也可以增加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为家庭生活添加一份乐趣。
家居风向也是时代的反映。「我回家了」这句话,承载的是什么呢?或许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
对你来说,回家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回家这件事对于我来说就是可以完全自由放松地展示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工位上你会贴着什么?别教我做人,但是你在家里肯定不会贴这种东西的,因为在家里没有人会教你做人。
回家的感觉就是,你知道不用说话了,不用和其他人发生交流了,这让我觉得很安全。
回家,就是那种可以想把空调开几度就开几度的地方,家也意味着每天回家我可以看到我自己心心念念的女朋友,还有她可爱的脸。
家就意味着家,家不意味着什么,家意味着我的一切,家意味着真实的自己。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停下脚步。
冯驌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激烈竞争,是一个剧烈膨胀的时期。这段时间对装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刺激和蓬勃发展。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收缩和趋于平缓,装修行业面临下行压力。尽管如此,装修行业作为一个民生行业,仍然面临人们换房、重新装修的需求。随着生活变化,如家庭扩大、二胎或三胎的出生、父母老龄化等,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会促使人们考虑换房或重新装修。因此,装修行业作为一个基本盘,基于民生需求,不太可能像某些行业一样突然崩溃或消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