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
壹心理,12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
作者:芒来小姐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潜水艇父母。
最近,《人物》一篇关于“潜水艇父母”的文章,引发了热议。
“这一类父母的共同点是,他们像潜水艇一样潜伏在水底,很少露出水面,默默地提供保护,又会在紧急时刻现身,给子女托底。”
比如:
从小学择校到大学志愿,把重大选择权都留给孩子;
平静地接受孩子要去异国他乡的决定,把所有不舍压在心底;
孩子文化课成绩上不了一本,决定学画画,只问一句“想好了吗”,就放手让孩子转向;
找借口让几岁的孩子一个人回家,然后偷偷骑车跟在孩子后面,帮助孩子完成人生首次独立尝试……
在他们眼中,自由、磨难和试错都是必要的。
在“潜水艇父母”的护航下,孩子得以勇敢、自由地探索自己的人生。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这一类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也非常“稀缺”。
在《人物》这篇文章底下,就有这样一条令人心疼的留言:
“我好像一只老鼠,在别人家的门缝中偷窥暖黄灯光下的幸福,还以为晒到了太阳。”
或许,这样的父母离我们有些遥远,甚至在生活中从未见过。
但我们可以成为这样的父母:
把自己“再抚养”一遍,或者,让自己的孩子拥有更好的童年。
图/CC0
潜水艇父母的特质一:沉得住气
这是笔者自己的故事。
我的妈妈算不上是“潜水艇母亲”,她在小事上比较情绪化。
比如,要求我晚上10点前必须到家,晚半小时都会发很大的脾气。
因为这些不愉快的相处瞬间,她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不完美的“60分”母亲。
然而,大四那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看到了她“沉得住气”的一面。
那一年,我一个人去了云南,骗她说和同学一起去旅行。后来我想长期打工旅行,就向她说了实话。
她竟然没有骂我,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其实我一开始就知道你撒谎。”
这句话让我感到有什么新的、更有力量的东西,从我们的关系里发芽一样冒出来。
后来她还是很情绪化,会因为我发喝酒的朋友圈这种小事而发火。但当我执意要加入公益组织去抗震救灾时,她的反应再次震惊了我。
震区在海拔4000米的宁蒗,我的电话信号时断时续,整整一周打不进来。
妈妈以为我出事了,到处打电话找人。发现怎么都联系不上我时,她哭得一屁股瘫坐在地上。
我回家之后,她轻描淡写地跟我讲了这件事,我能感觉到她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
一周后我又要去灾区,她拖着行李箱送我去机场。
我看着她的背影,突然体会到那种“长芽”的心情是什么了:
是一种被默默支持、无声托底的信任与珍视。
总是很捧场的妈妈
妈妈每次轻描淡写的背后,其实都揣着沉甸甸的心理包袱,稍不注意,负面情绪就会传染给我。
她能给到我这种沉得住气的支持,也是因为意识到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很有限,有些东西不能丢给我,必须自己消化。
后来我发现,其实妈妈也不是天生就沉得住气,不是一开始就内心很强大的。
在日常生活中,她很懂得排解负面情绪。
她有自己完善、积极的社交圈,心情不好时,总有人关心她、听她倾诉;
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常年学习舞蹈,这能把她的注意力从烦心事上转开;
她有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现在已经保持15年了,他们对彼此都很包容。
同样很捧场的我
久而久之,妈妈的心态和行为也影响了我,我也开始懂得给她捧场。
父母的生活像船锚一样稳固,才能给孩子沉得住气的支持。
本以为60分的亲子关系,却因此给了我100分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图/CC0
潜水艇父母的特质二:能做后盾
像我妈这样的父母,网上能看到很多。
但一些非常强大的“潜水艇父母”,还是比较少有的。
比如,前阵子的微博热搜#做坏孩子的时候有妈妈给我兜底#就令大批网友羡慕不已。
博主讲述了妈妈从小到大对自己的“纵容”:
小学,妈妈为了让她多睡会儿,打电话给老师请假;
初中,老师罚她抄试卷,自己抄一张,妈妈帮忙抄两张;
高中,午休时她溜出学校玩,回来被保安拦住,妈妈帮忙打掩护;
妈妈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溜出去,听孩子解释是因为想玩,也只是笑着说“真是个小坏蛋”。
博主感叹,在老师眼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坏孩子行为,但是在妈妈眼里,这是她能在学习之外给我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评论区也有老师胆战心惊地说:
“站在老师的角度,这样给孩子兜底的父母,简直就是溺爱,孩子真出了事怎么办?”
其实,潜水艇父母给孩子“兜底”,并不是指一味地纵容,而是指能看见孩子“想做坏事的心情”。
看见,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情绪确认”:承认并接受另一个人的经验、想法、感觉和行为是有效的。
比如,孩子想多睡会儿觉、想少抄点卷子、想溜出去玩的心情,妈妈承认并接受它是存在的,就像接受“天在下雨”一样了然。
她第一时间不是否定、责骂孩子,而是去看见孩子这样做的动机和情绪。
学者Rather等人认为,能看见孩子的父母,会带着同理心停下自己的事,专注听孩子表达。
他们不会试图说服或批判孩子,只会用一种了然的态度表明:
孩子的行为在所处的环境中是可以理解的。帮孩子打掩护,只是情绪确认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做的事有:
和孩子一起吐槽、抱怨;
听孩子倾诉学校里的烦心事,少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做错事,以讲道理代替打骂,一遍不行就多讲几遍。
就仿佛,他们把孩子当成某种“自然现象”:
孩子下雨,我就打伞;
孩子放晴,我就晾晾。
他们不会强求孩子停止下雨,只会灵活调整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父母用这种方式适应孩子,孩子便能以自己的节奏自然“生长”。
图/CC0
潜水艇父母的特质三:降低期待
“儿女辞职回家,当全职儿女,每月爸妈发几千工资,皆大欢喜。”
这不是段子,而是今年很火的“全职儿女现象”。
小红书上有位博主,发布了自己当一天“全职儿女”的视频,吸引了数万人点赞。
早上起床,她先去店里嗦粉,妈妈已经付过了一年的早餐钱,她不用再给钱;
每天固定任务是给爸妈做一日三餐,爸妈每个月各给2000元,总计4000元工资。
偶尔她也有额外“任务”,比如陪家人逛街、游玩。
她在视频里感叹:
“以前总觉得人都要有自己的事业,现在觉得各人有各命,过好自己就完了。这样的日子再过一百年也不嫌多。”
评论区很多人都羡慕她的生活方式。
也有网友讲了句大实话:
“这样的生活难就难在,必须父母期待不高,孩子接受平凡。不然,别说雇用孩子,光是看孩子不找工作,爹妈都能念一天。”
这让我想起莎士比亚那句名言:“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
在内卷的大环境下,有很多父母意识到“孩子已经卷不动了”,选择放低对孩子的期待。
放低期待,被学者Youniss定义为维持动态平衡:
一方面,父母脱离孩子寻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父母保持与孩子的心理联结。
比如,“全职儿女”和父母的相处模式。
父母不控制子女的人生,但能成熟地将自己的需求传递给子女,用等价交换来与孩子协力经营好生活。
这需要父母摘下滤镜,承认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允许他暂时想停下来歇歇。
同时,也需要父母戴上眼镜,看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优点。
比如,父母交代的任务会好好去做,能够准备好一日三餐,任劳任怨当父母的司机……
不强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活着,转而接受孩子真实的模样,使孩子在低谷时有容身之处,有发挥之地。
这些主动对孩子降低期待的父母,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攒劲”。
图/CC0
如何成为一名“潜水艇父母”?
看到一张图:
或许你对父母感到失望、痛苦,如同图中的妈妈们,承受着“代际创伤”。
但我们是有选择权的。
除了选择用父母的方式来反复伤害自己和下一代,也可以选择用“自我成长”的方式,成为更好的人,竖起阻挡伤害的高墙,保护自己和下一代。
如果你想选择后者,我有三个小建议:
首先,请你沉住气。
对自己好一点,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去结交真诚、正直、积极的朋友,建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去培养兴趣、爱好,让情怀有所寄托,灵魂总是饱满;
去发展一段高质量关系,或者发展“子女”角色之外的其他角色,比如,伙伴、朋友、上司、姐姐、哥哥……
这些角色越稳定,你的生活越有重心。
改变脆弱焦虑的内核,便能慢慢沉得住气,不随意攻击自己和他人。
然后,请你为自己的情绪兜底。
你知道吗?厉害的人,都会有效“发疯”。
压力实在很大,就找个人的地方放声尖叫、好好发泄一下。
有人不断消耗你的情绪和能量,就勇敢怼回去,或者慢慢远离。
能够为自己兜底的人,可以看见并满足内心深处的愿望,从而不那么容易让别人的评价进入内心,左右自己。
如果你已经成为父母,也请如此对待孩子。
在孩子迷茫焦虑时,看见并告诉孩子出现情绪起伏其实很正常,并和他一起协力解决。
这样做比讲一万遍大道理都有用,能让孩子感到更加松弛、安全。
最后,请你放低对自己的期待。
自我认知比较全面的人,会放下对优秀和成功的执念,觉得“能成功当然好,不成功也没什么关系”。
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被高期待夺走注意力,而是腾出更多关注,放在改善生活方式上面。
不急着迈上顶峰,看清脚下每一步该怎么走,从而脚踏实地、细致自洽地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图/CC0
写在最后
好父母,可遇不可求。
但成为一个比昨天更好的自己,拥有一段比原生家庭更好的家庭关系,既可遇,也可求。
生活虽然没有给我们选择父母的权利,但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去重塑自己。
比如,做自己的“潜水艇父母,把自己当孩子一样去重新养育;
或者,做孩子的潜水艇父母,给予孩子更自由的童年、更广阔的未来。
就像一句话说的:
“留在港口的小船最安全,但是亲爱的,这不是造船的目的。”
我们穷尽一切竭力托举,不是为了停在原地。
而是为了目送自己或孩子,向着未来远航。
部分参考资料:《别人家的「潜水艇父母」》-人物
你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4年第1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2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