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时代》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小时候的快乐是样东西,拥有了就幸福;长大后的快乐是种心态,明白了就幸福。”

反观我们的生活,会发现有些人活得兴致盎然,未必是因为他们的人生有多顺遂,而是他们选择了快乐。

哪怕身处逆境,他们也会引导自己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而有些人,却因不当的思维方式,深陷负面情绪的泥潭。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过得不快乐,可能是认知不够,落入了思维的陷阱。

以下几个思维误区,越早摒弃越早拥有“想开”的人生。


有的人很爱给自己贴负面标签:

一次失利就认定自己不行;偶尔焦虑就把自己标记为“不能扛事儿”;社交场合说错了几句话就认领了“情商低”的标签……

这一个个标签的背后,是“过度概括”的思维误区。

所谓过度概括,即把单一的负面事件复制粘贴为普遍的情况,把一时的困境泛化至永远。

美国百万人气博主瑞秋·霍利斯,曾因看不懂公司的财务报告,自我攻击了许多年。

她一度觉得自己愚蠢失败,肯定会把公司搞砸。

而事实上,她运营这家公司多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后来,她尝试着给自己写激励信,历数多年来的成绩,推翻了先前的自我否定。

露易丝·海在《生命的重建》一书中建议:
这么多年,你一直在批评自己,可也没什么效果;试着认可自己,看看会发生什么。
遇事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反而过度概括,粗暴地给自己贴上标签,这无异于自我束缚、画地为牢。

少一些自我攻击和设限,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麦肯锡前合伙人李一诺,在朋友圈看到别的妈妈带孩子听音乐会、逛博物馆,心生向往。

她当即决定,也带孩子去接受一下艺术熏陶。

谁知自家孩子到了博物馆,对展品毫无兴趣,却热衷于在展厅的地面上打滚儿。

她顿时觉得自己好失败,怎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自家孩子却如扶不上墙的烂泥?

后来她顿悟,小孩子贪玩、坐不住实属常态,但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自己则陷入了“隧道视野”,犹如身处隧道中,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


别人朋友圈里的岁月静好,固然不假,但那只是冗杂生活里最美好的一帧,并非全部。

在隧道视野之下,进行不切实际的比较,拿别人的面子对比自己的里子,自然会失落。

隧道视野,犹如管中窥豹,很容易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凡事多个角度看,方能突破隧道视野的陷阱,打开人生的格局。

有的人头脑中有一套特别的过滤系统,会自动拦截生活中的美好,聚焦于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一面。

莫泊桑《项链》中的卢瓦泽尔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人。

卢瓦泽尔夫人拥有惊人的美貌,可是她因出身普通,无法嫁入豪门而郁郁寡欢。

她像落难的贵族一样,整日愤愤不平,抱怨家具不够华美,懊恼没有漂亮衣服和珍贵的珠宝,完全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一个尽力满足她愿望的丈夫,略有余裕的小康生活,一起分担家务的帮佣……统统被她过滤掉了。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目光永远锁定缺失的人,注定会不幸。

摒弃不合理的思维,优化我们的过滤系统,让更多的阳光照进来,人生才会有更多的满足感。



同事孟孟,习惯一惊一乍的,她的口头禅是“哎呀,完蛋了!怎么办啊?”

其实问起来才发现,不过是开车走错了路,文件多打印了一份,出门忘带遮阳伞了……

有一次,她练舞扭到了脚踝,不得不卧床休养。

她一连几天唉声叹气,仿佛天塌下了一般,脑子里循环播放着:

“怎么接送孩子上下学啊?”“月底竞聘怎么办?”“客户流失怎么办?”……

其实,事情远没有她想的那么糟糕。

另外,换个角度看,被迫按下暂停键的这段时间,她是否可以培养起老公接送孩子的习惯呢?可否利用这段时间,给自己充电赋能呢?

面对既定事实,不深陷于内耗,深挖负面事件的积极意义,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不过度放大事情的负面效应,也不低估事件的积极方面,才能在挫折面前保持平常心,同时也不丧失信心。

生活中有些人戾气很重,怼天怼地,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

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习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和社会,唯独忘了,自己才是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莫言的小说《表弟宁赛叶》,就勾勒了这样一个巨婴形象。

宁赛叶三十多岁了,不挣钱养家,整日游手好闲。

莫言没帮他介绍工作时,他一肚子怨恨。帮他介绍了工作,他又眼高手低,干不了几天就撂挑子。

他自认为才华不在莫言之下,发表不了作品,是莫言不帮他推荐,是编辑有眼无珠,是文坛黑暗,是自己出身不好,不是文二代……

总之,他过得不好,都是别人的错,是社会的错。

而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受害者思维,限制了他潜能的发挥,阻碍了他的成长。

《论语》有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凡事少推脱,多反省自己,才能摆脱受害者思维,活出自己的力量。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提出“应该暴政”的概念。

意思是,有些人对自我和他人应该如何,有着铁一般的坚持,如有违反,他会立即崩溃。

有一位妈妈陪孩子玩飞盘,飞盘落到了草丛里,孩子因害怕有虫子不敢去捡。

这位妈妈大发雷霆,当众训斥起孩子:“作为一个男子汉,怎么可以这么胆小?这样懦弱,以后能干成什么事?”

孩子既委屈又无助,既不敢去捡,又害怕妈妈持续升温的怒火。

这就是“应该思维”所导致的结果。


一位心理咨询师说:“很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大脑中装着太多的‘应该’和‘必须’。”

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应该”和“必须”,自己都会对自我失望,更何况有着自主意识的他人?

松弛一点,卸下“应该思维”,放自己一马,也放他人一马。
人生也会因为开放心态的加持,变得天宽地阔起来。


叔本华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有时候,困住我们的未必是现实,而是思维的牢笼。

支配我们喜怒哀乐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点个【在看,余生愿你我都能保持认知上的觉醒,对自己多一分体察,避免落入思维的陷阱。

作者 | lady白白,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
主播 | 紫陌,微信公众号:紫陌讲故事。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