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健身蕴含隐性歧视。
在很多朋友的价值序列中,「健康」未必排在靠前的位置,遑论塑形、强体、耐力、敏捷了。
健身又牵扯到时间与经济成本,反馈链过长,性价比太低。
「你该去健身了」,这话就透着凉薄。
有审美上的打压——线条清晰是最好的;
有道德上的打压——你都懒成什么屌样了。
独独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每个人都有现阶段更重要的事,每个人都有审视自己的一套规则。
「一个小时总能挤出来吧?」听起来就有点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再谈健身的「自驱力」。
同样是可疑的。
健身是因为我要XX。
大抵好物不坚牢,XX是善变的、更替的、幻灭的,人性的说服力最终将压倒这一切,爱人会错过,穿不上的牛仔裤,换一条就是了。
我曾经也有妄念。要得见腹肌,要体态挺拔,要身姿轻盈,要上镜好看,要他人谬赞,这些都会在每个沮丧的夜里,深感不值得,于是起心动念也快,房倒屋塌也迅捷。
这次,我恢复健身有九个月了,昨天刚刚突破卧推60公斤,大概是一倍体重。一月,又解锁了引体向上。
放在任何一个社交网络里,这都是不起眼的成绩,可于我来说,进一寸就有豁然开朗的欣喜。
尤其,他们还停留在争论要不要喝蛋白粉,大米饭能不能吃时,我只顾埋头,不论科学,只问耕耘。
知识越多越懒惰,所谓扩充的边界,不过是自我设限的牢笼,像傻子一样练,大道至简,摄入与消耗的配比,就是最简单的算术题。
这是近来最大的感悟。
进入一月,我做到了几乎每天都把圆环合上,在规范教材里,这并不合理,因为肌肉从撕裂到修复,需要休息。
道理我懂,可总是要取舍的。当每天坐在那,就有乌云漫卷的情绪袭来时,唯有那一个小时的抽离,让我觉得是纯粹的、自由的,去对抗,想赢也简单。
尽管穿过旷野的风,再回到屋里,故态复萌,想想明天还能去,总会觉得掌握了疗愈的方法,那种恒定的、沉默的,又不离不弃的彼岸,去就是了。
朋友拉我进了一个健身打卡群,只三个人。
我每天都把运动数据发进去,一周后,满屏全是我的消息。
我愤而退群。
我说,他们不讲话,不礼貌。
朋友说——「你为什么那么在意人家有没有说话,有没有给你点赞,你要允许别人跟你不一样啊,为啥要对别人有那么多哀求?」
他说的有道理,后来我每天只给他发数据了。
健身这东西,注定无法同行,只关乎内心的自洽、自救,如果暴饮暴食也能做到,那没什么不可以的,我们只是在人生这座硕大的医院里,进了不同的诊室。
思考题:你对健身的思考?
揭晓:长考之后,获得「石头洗地机器人P10 PRO」的是:大雄、钟凯、假欢、何足道、不如一默。(请发私信联系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