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吾血肉落地,
为后者铺良道;
望吾骨成树,
为后者撑庇冠。
 01 
华中农业大学黄飞若,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他之所以被举报是因为:
“有个学生带头,
他威胁别人。”
 02 
这个带头者是谁呢?
答案是:没有带头者。
举报黄飞若的学生,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都说了一个词:
“不约而同。”
并没有谁是带头大哥,
他们苦黄飞若早已久矣,
有人某天实在受不了了,
就忍不住吐槽了几句,
这几句吐槽顿时引燃了众人心中的火苗,
大家越是吐槽,
心中的火苗就燃得越甚,
每个人都燃得热血澎湃,
于是决定要“为民除害”,
一起举报黄飞若。
 03 
11个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是怎么不约而同走到一块的呢?
以张黎同学为例。
 04 
张黎家庭贫困,
其父很早就去世了,
靠母亲供他上学。
正因如此,
他从小就特别懂事,
不仅学习刻苦,
还常为母亲分担家务。
2014年的时候,
他以超湖北省一本近50分的成绩,
考入华中农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上了大学后,
他依然刻苦,
多次竞赛获奖,
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因为品学兼优,
他获得了“保研”名额。
 05 
在选择导师的时候,
经过一番比较,
他选择了黄飞若。
为什么选择黄飞若?
张黎接受采访时说:
“黄飞若的履历充满光环,
他曾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以及国家‘973’计划,
以及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的科研项目,
还入选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
并且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主任。”
选择黄飞若的时候他想:
跟着他一定能学到很多本事,
跟着他一定可以出很多成果,
但没想到一切都事与愿违。
 06 
做了黄飞若的研究生后,
很多“没想到”,
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了。
没想到他的课题实验室器材会那么缺失,
很多实验器材都没有,
连最基本的天平也没有。
黄飞若说:
“相关仪器去另一个老师的实验室借。”
但借用需要付费,
黄飞若不愿出这笔钱,
就让学生送各种礼物去通融。
没想到一些做实验必须的材料,
黄飞若也不同意购买,
比如做发酵试验要用的菌种,
“也得靠我们自己托关系去弄。”
没想到竟用一个物种的数据代替另一物种,
“把鼠的数据放在了猪的上面。”
没想到论文的数据全靠乱编,
“一名硕士的学位论文,
实际仅检测了1个鸡血液样本,
却得到了多个不同复合水乳剂添加量下的检测结果。”
没想到不做实验就可以发论文:
“黄教授带着那些SCI写手,
每天只是坐在办公室,
未见他们进实验室进行实验,
却能轻松发表文章。”
…………
黄飞若所带的研究生,
必须得接受这些没想到,
必须得接受这些造假,
不然就会被威胁“拿不到毕业证”。
“如果我们想正常毕业的话,
就只能遵循他的要求去造假。”
谁要对造假行为有抵触情绪,
就会遭到黄的打击。
张黎硕博连读这几年,
就多次被黄冠以各种荣誉称号:
“本科生水平”“糟心的人”“负能量的人”“注定失败”……
 07 
所以张黎特别郁闷,
觉得自己的大好青春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不甘不愿不平,
但又无能为力。
黄飞若带的其他研究生,
跟张黎的感受也是一样,
比如举报人之一的刘肖萌说:
“了解到他们的‘技巧’后,
我在这里每分每秒都感到极度痛苦。
尤其是在给家人打电话时,
他们询问我在学校每天做些什么实验,
我不知如何作答。
我明白他们关心我,
想了解我的学习生活,
但越是了解他们的关心和期望,
我越感到内疚和羞愧……”
 08 
这些学生,
就这样一天天地,
积压着不甘,
积压着不愿,
积压着不平,
这些不甘不愿不平,
渐渐就盈满了胸腔,
就待一根火柴点燃。
所以当有人终于忍不住吐槽了几句时,
吐槽就成了火柴,
一下引爆了大家胸中的火药桶,
于是他们决定举报,
“大家什么时候有的这个想法,
浮现时间自然不尽相同。
但是做出决定的时候,
我们不约而同,那就战吧!”
 09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点举报?
“之所以选这个时间点,
是因为考研成绩快出来了,
到了要联系导师的时候。
有人要是选择了黄飞若,
那他整个硕博生涯就全毁了。”
“如果我们就这样听之任之,
今后不知还会有多少人,
要在这种黑暗的地方浪费青春,
难以想象以后还会有多少有志青年,
会和我们一样深受其害,
磨灭掉对科研的热忱与期望。”
“我们算好了时间赌上了前途,
绝不让下一波受害者踏入此间。”
“即使我这6年打了水漂,
但我揭发他,
给后面的人省了多少个6年。”
…………
 10 
如果从利己的角度出发,
有的人完全可以置身事外,
比如张黎。
他已经忍了快6年了,
中期答辩都已经过了,
毕业论文也完成了大半,
只要再忍5个月,
就可以顺利地拿到博士学位。
前方即将是脱离苦海的光明,
可他却选择了重新返回黑暗中,
去拯救那些即将陷入黑暗的人,
“这样的日子真的很痛苦,
那就让痛苦在我这里结束吧。”
 11 
于是11个人就这样行动了起来:
“这一个多月对我们来说真的很漫长,
白天我们要和没事人一样,
正常工作和参加组会汇报。
晚上的时候,
我们熬夜加班整理和核对材料。
毕竟兹事体大,
断不敢‘假上加错’。
真的就是很有‘地下工作’那意思,
前前后后1个月,
稍微有谁动摇了,
这个事就不是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了,
所以充分证明了我们有多么团结一致。”
 12 
他们害怕吗?
非常非常害怕,
怎能不害怕呢?
他们怕有人反水,
如果中途有人反水,
“那我们就完蛋了。”
他们怕学校不管,
“学校要是不管,
要是暗箱操作了,
我们就全完了。”
他们怕帖子被删掉,
“我们这种举报帖子,
很大可能会被删掉,
掀不起一点浪花。”
他们怕被打击报复,
“硕博导师对学生的权限很大,
学业、论文都握在导师的手里,
如果举报不成,
我们就全完了。”
他们怕前途受影响,
“就算我们能正常毕业,
以后找工作也很困难,
导师的人脉圈子很广,
到处都有他们的熟人,
他要打几句招呼说几句坏话,
谁还会招我们啊?”
他们甚至怕违法坐牢,
“黄飞若多次在课题组组会上强调:
不要在网络上发表任何言论,
我背后有年薪50万的专业律师团队。”
…………
但尽管他们非常害怕,
最终还是勇敢地选择了举报。
 13 
有网友说:
“我以为大家都是想好了退路,
才敢来此发声。
事实上并不是,
有的课题组成员甚至是农村学子,
家庭也许都无法成为他们最后的托举。
他们真的是在拿自己的前途,
去赌学术界的未来。”
确实是这样,
比如张黎,
“在举报之前,
我都没敢告诉我妈。”
“要是举报不成功,
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她。
作为硕博连读生,
如果无法获得博士学位,
张黎只能以本科生的身份找工作,
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
所以好朋友劝他:
“为了这样一个课题组,
搭上自己的学位,值得吗?”
张黎非常非常害怕,
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参与举报,
“总有人要去做一些看起来很蠢但是正确的事情吧。”
“少年不做烂尾的诗集,而要做禁书里最惊骇世俗的一章。”
 14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呢?
其实我想写的是“勇敢”。
什么是勇敢?
勇敢其实不是毫无害怕,
勇敢其实不是毫不犹豫,
勇敢其实不是毫不怯弱,
勇敢其实不是无所畏惧,
勇敢是你害怕一件事,
可还是选择要去做,
这才是勇敢。
勇敢是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自己可能会输,
可依然选择要去做,
这才是勇敢。
《权力的游戏》里,
布兰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奈德说:人唯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
普通人的勇敢从来不是大无畏,
普通人的勇敢是一边害怕,
一边向前跨了一步。
人,唯其脆弱,
才有力量,才有勇敢。
就像他们11个人这样。
 15 
我很喜欢电影《千与千寻》,
喜欢里面的小女孩千寻,
在这部电影里的从头到尾,
你都可以看出千寻的害怕,
从进阴风阵阵的桥洞开始,
到独自一人仓皇逃窜,
再到每一个陌生地方,
她都无比恐惧无比害怕,
但为了拯救别人,
她依然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冒险。
“那些勇敢的人,
并不是不害怕,
而是害怕,也勇敢。”
这是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
就像他们11个人一样。
 16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呢?
是因为我觉得这种勇敢太难得了。
当今这个社会,
我们太缺这样勇敢的人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
当然也包括我,
就像刀尔登所说的:
“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
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
浅薄的时候才是动情的……”
我们都希望坏人踢到铁板,
但我们都不想成为那块铁板。
可正因为我们都不想成为那块铁板,
坏人恶人才那么盛行。
 17 
“愿教育弘扬正义,使绝学术之弊端;
愿我辈同心协力,共创学术之清明。”
所以,当我看到这11个人的故事时,
特别震撼,也特别羞愧。
这11个人举报的故事,
被一种浓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
这种精神,
高于“明哲保身”,
高于“最佳选择”。
这种精神,
与当下大多数人的选择截然不同,
与当下大多数人的聪明格格不入,
以至于显得很愚蠢。
但这种精神,
却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
却是任何社会最需要的。
正因为这种精神,
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发展和进步。
正因为这种精神,
中国才得以是中国,
中华民族才能延续五千年而不倒。
我敬佩勇敢的他们,
敬佩所有勇敢的人。
 18 
最后,
以《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一段话结尾吧:
“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
勇敢是,
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
可你依然要去做,
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
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赤诚又勇敢的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