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哈尔滨旅游真的火,朋友圈好几波朋友带娃去了,我也有些怀念去年的哈尔滨之行 。
不得不说,冰雪的魔力,大人小孩都无法抗拒。
记得那段时间平均气温大概-25℃,我们准备了里里外外的防寒衣物,各种尺寸的暖宝宝,但事实证明我们还是低估了大东北的严寒。
第一站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没想到冰雪大世界大门都还没进,笼包脸上就冷出红色风团。即使这样,笼包还说“没觉得冷”。
↑ 赶紧进游客中心里暖一暖
这种其实已经是轻微冻伤了,笼包说不冷,实际上可能是“冷麻了”。我老婆赶紧给笼包的脸抹了点凡士林(没带保湿霜,拿了凡士林润唇膏往脸上涂),再给他把围巾往上拉挡住脸来加强保暖,幸好红色风团没多久就消退了。
这也实实在在地让南方小土豆感受到东北寒冷的威力,记得当时我们在户外玩个把小时,就要躲回室内缓一缓,回回血。
最近也有朋友去了哈尔滨,听他说冰雪大世界玩一个项目就得在户外排队几小时,这就只能靠一身正气硬扛了。
前不久就有网友分享说,人在哈尔滨2小时,耳朵就冻出水疱的情况。
今天我也简单分享防寒的小贴士,以后大家带娃去寒冷地方游玩,或者是登山、滑雪等,也能有备无患。
01
容易破功的小细节
其实身上的防寒衣服,大家很少会带不够的。我们一般按照“三层洋葱法”给笼包穿衣,内层一件排汗透气的打底衫,中层一件保暖的羊毛卫衣或毛衣,外层一件厚羽绒。这样穿三层,身上就不冷了。
但是其他暴露出皮肤的地方很容易破功,比如这次笼包脸颊就被冻到了。
虽说东北零下20°C是家常便饭,但根据国际荒野医学协会指南-15℃以下就是容易冻伤的危险环境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东北大部分时间温度都低于-15°C,孩子的面颊、鼻子、耳朵、手时不时直接裸露在这样的超低温环境下,想想还是有点后怕。
面颊、鼻子的保暖,我们当时直接用的围脖或围巾,冷起来也会两个一起上。围脖方便一点,从脖子拉上去盖住下半张脸就完事了,围巾更厚实保暖,但容易往下掉。
类似这样的围脖,也可以做面罩
实在不行,平时戴的口罩也能应付一下,比啥都不戴要好多了,只是说因为呼吸的原因,口罩戴的时间长容易湿,然后你会获得一个结冰的口罩
有朋友推荐内里加绒的口罩,也很不错,戴得稳,不影响活动,孩子会更愿意戴。
除了面颊,耳朵也是容易冻伤的部位。之前带笼包去云南玩雪就买过一个普通的毛线帽,盖不住耳朵,娃直接就被冻懵了。
之后我们就不敢大意了,给笼包入手了一顶雷锋帽,一体式护头又护耳朵,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就很顶用。
另外就是手和脚,属于人体远离心脏的末梢部位,身体的热量本身就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供应到,如果保暖不足,很容易会发生冻伤。
此外,因为要玩雪,手套和鞋子的防水性也很重要。
前年带笼包去云南玩雪,我们经验不足,给他穿了一双厚绒的运动靴子厚毛线手套。没想到一玩雪手套就湿了,雪水还从鞋子棉布区域渗进去浸湿了鞋袜。笼包玩了大概1个多小时,说脚湿了有点冷,我才发现他的脚丫已经冻得通红通红了。
↑ 这双鞋子保暖性不错,但不够防水
所以之后要去东北,我们吸取经验教训,给笼包换上防水材质的高帮雪地靴,还有防水手套,这才能放心一点。
但大部分的雪地靴也只是防干雪,如果有雪化了的积水,或者是雪比较深从靴子筒倒灌进去,鞋子还是会湿。特别是孩子们疯玩起来,雪融化在裤子和鞋子上也没在意。
所以还是要小心留意好,让孩子鞋湿了一定要说,进室内前务必把身上的雪都抖掉。
另外就是冬天出门还可以随身备着一瓶保湿霜抹一抹,本身保湿霜可以在脸上形成一层油膜,预防脸部干燥起皮。如果保湿霜的保湿力够强,形成的油膜封闭性够好,其实还能同时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减少皮肤热量的散失。
02
真冻伤了也别慌
我们在广东,平时气温低于5°C 就叫苦不迭了,到了东北才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刺骨寒冷,一出门冷空气像针一样扎在皮肤上。
其中小孩、老人又是容易冻伤的人群,除了做好防护,还要控制好户外的时间,通常1-2小时以内就最好到室内去缓缓。
听说为了照顾这届游客,哈尔滨还专门在路边建了暖房来供大家时不时取暖用。除了暖房,商铺也是暖气十足的。
但孩子对寒冷的感受没有大人明显,也可能是觉得寒冷和好玩比不算什么,我们就要更加注意了。我根据防冻伤共识做了个表格给大家备用(希望大家用不上):
一旦察觉到可能发生了局部冻伤,需要尽快加强保暖,如果症状没有改善,特别是像上面小伙子那样已经出现水疱,就要去找医生处理了。
如果在旅行途中,附近没有医院,那么可以用比正常体温稍高一点点的温水(38-42°C)快速复温来应对
坊间也有一些处理冻伤的“土方法”比如把手放在雪地里不断用雪揉搓,用暖宝宝、暖水袋、电暖器、吹风机等烫一烫、暖一暖冻伤部位等,这些大家千万别学!
其中用雪长时间揉搓很可能会导致冻伤组织进一步损伤,《冻伤早期的临床诊疗全国专家共识》就明确提出,复温过程中,严禁揉搓、按摩冻伤部位。
而暖宝宝等取暖装备之所以不推荐用,主要是冻伤部位通常会有感觉麻木,对冷热感觉能力直线下降,用暖宝宝、暖水袋会更容易发生烫伤,到时冻伤加烫伤双重buff,就更难搞了。
如果一时半会找不到温水、温毛巾,可以先用自己或者同伴身体上温暖的部位(比如腋窝、肚子)去给冻伤的部位取暖,这样更安全稳妥。
03
旅行地是否“冻人”
不能只看气温
可能有同学会感到疑惑,明明计划旅行时看好了天气预报,去到当地还是发现当地的寒冷超出预期。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我们忽略了大风、湿度等因素,这就是著名的“风寒效应”
记得前年我们在香格里拉,也就零下5°C左右,但突然来了大风雪,冷得我们立马要躲到车里,风景都不看了。
↑ 风雪一来,牦牛都跑路了
这是大风在作怪,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会不断被冷空气所代替,把人体热量给裹挟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就越多、越快,人实际感受到的体感温度,也就越低了。
气象方面也专门有“风寒指数”这个指标,可以让大家很直观地看到,不同风力、气温下,人可能感受到的寒冷程度:
图源:中国天气网
这个略有点复杂,简单点的话,我们可以看天气预报里的“体感温度”作为参考,这个体感温度就是在气温基础上,结合了风力、相对湿度等因素推算出来的。
比如前几天我查哈尔滨的气温是-24°C,感觉还行,但实际上由于当天还有3级北风、湿度52%,所以体感温度只有 -31℃!
这体感温度和实际气温差别有7°C,大家可要记得做好充足准备。
最后,就是保证热量摄入和让身体动起来,这样核心体温不会低,末梢的热量供应也更充足,手脚也不容易冰冷。
写到这里就想起东北的铁锅炖和亲人朋友围着热气腾腾的大铁锅慢慢炖,悠悠吃,边欣赏窗外的雪景,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大老远跑来东北。
这里我就提前祝大家旅途快乐啦~
这个春节假期,大家有计划到哪儿旅游吗?或者自己家乡有什么好玩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一下哦~
参考文献:
[1]韩军涛,  王洪涛,  王耘川.  冻伤早期的临床诊疗全国专家共识 [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电子版), 2022,17(01):1-6.
[2]戴晶, 金红旭. 冷损伤的预防与诊治——《2020年中国寒冷损伤预防与诊疗专家共识》解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8): 924-928.
[3]2019版《荒野医学协会冻伤预防和治疗实践指南》解读
更多干货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作者简介
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