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字关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王柳云的画室很小,就在北京北三环中路南侧一栋写字楼的卫生间旁边。所谓“画室”,其实是一个面积只有两平方米多的储物间。
王柳云的保洁面积很大,整个写字楼的十五层和十七层,地板、桌椅、窗户、卫生间,都是她的职责范围。
“很多人一开完会,杯子、椅子、桌子要清理,还有窗子全部要擦干净”,她形容自己的工作量“三四个人都干不完”,但她看中了这份工作留给她的一隅——随便找个角落就可以写字画画。
01
“清洁工画家”,虽然这样的身份反差能让人更快地在互联网上捕捉到王柳云,为她的画作带来可观的销量,但王柳云并不喜欢这个称呼。
当有人问起,她会说自己是“大柳镇方泽林饭店的行政主厨”,“大柳镇”的“柳”是“王柳云” 的“柳”,“方泽林”则出自丈夫的名字“林方泽”。地名和饭店名都是玩笑,她笑称自己“不过是个家庭主妇”。
王柳云来自湖南新化。对于来自农村的她,画画是个相当奢侈的想法。
在工厂打工时,如果她冒出一句孔子、庄子的话,王柳云立刻就能听到“话说得这么漂亮”之类的挖苦。正因如此,后来到了北京,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宽容”。城市大了,你是扫厕所的,没关系;你是画家,也没关系,“画家,北京多了去了”。
从湖南到浙江,打工的路走得曲折。因为和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王柳云总往远处看。
2017年,她想起之前看的电视纪录片里提到,福建屏南的双溪镇有人免费教画画,一位零基础的老人就在那里画出了一盏马灯。那时的王柳云靠着打工还清了建房子的欠债,女儿也已参加工作。她觉得要是自己也能画个马灯,就太好了。
到了双溪镇教画画的机构,王柳云见到了那盏只剩下一绺灯芯和一个底座的马灯。
第一次下笔,她心说“天呐,这不容易呀”,退堂鼓敲得咚咚响。工作人员鼓励她“能想象个什么,就画个什么”,于是,王柳云想起小时候家里的豆灯,中间有点亮,四周有点昏暗,再外面是更淡的颜色。一顿涂抹后,光圈出来了,紧接着灯座底下更暗的一块出来了……工作人员转身看过来,发出赞叹:“太好了!像梦幻一样!”
王柳云当场决定:明天不回去了,就这么画下去。
02
在此前的生活里,王柳云很少听到这样直白的夸赞。她的父亲有先天残疾,有五个女儿,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王柳云从没有过一盏属于自己的“马灯”。
“村里面的小孩嫌弃我,我跑不过他们,又打不过他们,我就老是睡到草地里,去跟石头、草玩。”对王柳云来说,孤独是具体的,孤独是一阵风吹来后一只小虫的去处,是地上一片叶子旋转的方向。但她很快又说,孤独有什么要紧呢?天也是孤独的,地也是孤独的。
一支画笔,一盒颜料,一张画布,这几乎是双溪镇能提供给王柳云的全部。那段时间,她走街串巷,画山,画水,画民居,也“画”心。凭着一种隐约的天赋和纯天然的热爱,大概过了三个月,王柳云已经能大批量地卖画。
受经济条件限制,王柳云没读完高中就回到村里种田。在一段不幸的婚姻里,前夫车祸身亡,她带着女儿辗转多地打工。2002年在浙江台州务工时,她和老林重新组建了家庭。
王柳云离家到双溪镇画画的决定一度让老林非常不安,老林为此专程出门寻妻。王柳云告诉他,自己肯定要学好了才回家。
都说水难画,但别人也都说王柳云的水画得好,她的水便画得越发好,她说自己画画就是这样被“夸”出来、被“反着”教会的。2017年底,王柳云离开双溪镇,在画友的鼓励下,又到深圳大芬村学画。靠着四处偷师,和女儿买来的一本《世界风景名画鉴赏》油画书,王柳云摸着了门道。
画到后来,有一天,王柳云突然发现,原先很崇拜的老师,画出来的画也有瑕疵。再后来,她还发现,油画书上一些作品的风格,她不再那么喜欢了。
03
王柳云画的是生命和生命力。画树根和树干,就一定要有苔藓;画烂成一堆的树叶,旁边也会有蚂蚁、虫子,上面会长着草开着花。
“我喜欢画那种开阔的,让人看一眼就觉得‘我能够走向远方’的东西。”王柳云这样总结自己的喜好,“在我所有的画里面,我都必须有出路。”
2020年春天,54岁的王柳云来到北京打工。早6点到晚7点是她的工作时间。其中,有一段午休,和一个逼仄却无人打扰的储物间。原本为卖画开设的微博,王柳云断断续续地在上面留下了很多文字,她希望自己的文字能更好一些,能和她的画一样,“让别人感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光景长了,那些留在微博上的文字,竟摞成了书。一本书名叫《青芥人生》,另一本叫《走过一座海》。那是一座什么海?王柳云笑说,是一座死海!
“我从这一座死海好不容易走过去,前面还是一座死海,我走过无数的死海以后,我对别人轻轻地说,我走过一座海,我还写了一本书!”王柳云说这些话的时候,像在说别人的事情。
“多年前在山林小涧边见到一棵野兰,它在那里香了半片山林。掏回来种在盆里,它第二年仍开过花,香了一屋子。”前不久,王柳云写下这段话。
卫生间一旁的储物间里,挤满了王柳云的画作:河边的野鸭,雷电亮起的刹那,还有富春山的冬和夏。40乘60厘米的画布上,那些树木,那些花草,香了满世界。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章成霞 冯会玲
记者丨肖源 刘悦 马靖宇
视频导演丨苗明媚
视频拍摄丨李向伟 李力
视频剪辑丨曲建鹏
新媒体编辑丨刘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