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潘达叔叔
如果有一天,土豆发觉头好痒,可能要长出脑子了,那么它们一定会用肉肉的小手挠一挠自己墩墩的脑袋,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成了2024的开年顶流。
这个比喻似乎很魔幻,但现实却更加夸张。
在小红书,与“南方小土豆”相关的笔记在最近的30天里点赞超过了196万,收藏超过了28万,评论超过了29万,分享超过了17万,单篇笔记的互动量更是高达11万。
彼时热度能与之匹敌的,也就只有王家卫导演的热播剧《繁花》,恐怕主角胡歌都想不到,能和自己争顶热搜的居然是一颗土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火爆成魔幻剧的南方小土豆
不明就里的朋友看到连绵数周横亘热搜的“南方小土豆”,总会有一种错觉,或认为是外来物种的入侵,或认为是转基因技术的重大突破,基本不会把它跟人联系起来。
图/1012交通广播
然而这个2024开年当红流量炸子鸡却并不是某种植物或者食物,它是一种称谓,特指那些来到北方的冰天雪地里大开眼界的南方游客。
图/《江西晨报
在一些短视频里,这类南方朋友很“显眼包”,即便夹在湍急的人流当中也能让人眼前一亮。
图/永康日报
这些短视频中的南方游客不仅大多裹得360度全方位无死角严实,有些人的头上还戴着支棱着耳巴子的可爱帽子,时不时耷拉着脚丫子坐在高高的行李箱上,就像童话里的小精灵,初入白雪皑皑的世界,对一切充满了好奇。
“像极了一锅热腾腾的小土豆。”有人这样说。
视频截图
在东北的雨雪量突破历史极值的2023年末,对于南方朋友来讲,北方的冰天雪地确实充满了诱惑力,旅游热度居高不下。
因为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无论是雪地大漂移还是东北澡堂子,这些本地人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于很多南方游客而言都是新奇体验。
今视频
因为此前一些自媒体的报道,北方洗浴文化在全国出圈。南方人来到东北,首先攻占了澡池子。
他们挤满了休息区,将搓澡排到了上千号,甚至让本地人都无澡可搓。事后,还美滋滋地摸着自己锃光瓦亮的“波棱盖”发社交媒体,自我调侃“很像土豆刮皮”,呼朋唤友到北方来体验这别具一格的风情……这番景象也让当地人啧啧称奇。
图/第一现场
小土豆”这个称谓,最早是自称。据搜索引擎检索显示,2023年11月13日,某女生第一次在小红书上贴标签自称小土豆,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这股自贴标签的浪潮席卷到了抖音。

所以一开始,“南方小土豆”这个称呼也许只是因南方游客圆滚滚的防寒装扮和澡堂子爱好者的自我调侃而出炉的,谁想一发不可收拾,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些变味。
小土豆,大争议
随着“南方小土豆”一词的火热,后续的发展更加离奇。
地域名+小字辈儿的称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比如四川小熊猫、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
图/数新社
还有什么小烤鸭、小羊羔、小十三……

千万别乱喊,容易“友尽”
仿佛一夜之间,网友们对拟物化的热情上升至一个巅峰——没什么不能“小”一下的。
一连串的小昵称叫着感觉热气腾腾,但这真的好吗?其实仔细想来,这些称呼并不是那么让人舒服。

被“地图炮”为“南方小土豆”的南方人首先感觉到了不对劲——“娇小萌妹”“奶fufu”“软绵绵”“夹子音”……
这个词在传播的过程中,不知何时变了味道,变成了一种带着性别审视意味的称呼。
那一刻,北方与南方似乎有了性别。就连以婚恋为目的的交友软件,都出现了泾渭分明的界线:南方清一水儿的小土豆坐等北方大葱,北方清一水儿的大葱求收小土豆。
很多南方朋友开始觉得,被称为“小土豆”让人反感,
其原因可能是一些刻板印象
——“
小土豆
”这个词天然带有一些暗示身高矮、长得土,还没见过世面的意味。这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争论由此产生。

而一些观点极端的人,甚至认为接受“小土豆”称呼的南方人都是外形上的自我矮化、精神上的自我贬低。也正因如此,微博近期处理了一“罔顾事实带节奏,挑动地域对立、性别对立,发布人身攻击、地域攻击等极端言的账号
所以,小土豆也好,小烤鸭也好,一个看起来萌萌哒、细思也没太懂所谓的昵称,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呢?

世界因为不同才精彩
大家开始反感“小土豆”,是因为土豆做错了什么吗?
一些人可能觉得,“土”这个词在方言里本就存在着贬义,一般用来形容比较土气的人,等同于乡巴佬或土包子。还有不少网友声称,在自己的家乡,小土豆等同于矮冬瓜,这可不是什么夸人的好词儿。

然而也有东北网友觉得冤枉——“小土豆”这个词,分明代表了东北人对于南方游客的热情和友好啊!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在东北,土豆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存在。有位黑龙江的网友是这么说的:“土豆这种当年的蔬菜如今的主粮,对于黑龙江人是充满好感的记忆,别管是土豆丝土豆片土豆条土豆块,那是我们过去寒冬腊月里的依赖,让我们能熬下去,始终保持对春天的期待。”
@北京日报 为此发起过一场投票,其中12%的网友表示“南方小土豆”这一称谓不太好听,14%的网友则是表示非常反感。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受访人群并不接受这个昵称带来的“好意”。
事实上,“小土豆”事件中让人不舒服的部分,并不是因为土豆本身。
就算把“小土豆”换成别的什么,甚至是一个含义上挑不出问题的词,人们的体感照样不会那么舒服。
因为“拟物化”这件事中,让人感到不适的,是对“具体的人”这一概念的消解——将个体统一于一个整体,然后贴上刻板印象的标签。

正如2020年初那场“挖机拟代表着对苦难的娱乐化消费,“拟物化”的背后也没有活生生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特征和价值被瓦解了,而这种“被忽视”会天然引人排斥。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自己成为标签化的一员。因为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
就好像电视剧《繁花》里的梅萍,她和女主汪小姐一样,原本是27号的员工,其戏份并不多,主要也是因为构陷汪小姐而被观众唾骂。
可是在《繁花》的结尾,她终于下定决心离开27号,撕去身上的标签,并且借着和男主宝总的对话,告诉大家自己在27号从来不是那个坐电梯的人。
那一刻,这个角色鲜活了起来,观众也转变了对其的看法。
这正是“我”之所以为“我”,就是要与众不同,而世界,便是因为不同才变得精彩。
我们所谓的爱一个人,关心一个人,欢迎别人,对人表达善意……这背后无一不指向具体的人。
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话: “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活的意义。”
相信那个坐出租车去找一碗热腾腾麻辣烫的南方姑娘,也更希望每个遇见她的人询问她从哪里来,
呼唤她的名字,
关注她独属自己的容貌和性格,而不是扁平地喊一声“南方小土豆”。

比起用昵称去拉近距离,看到每个具体的人本身,这才是关怀和热情真正的意义。
关于这个“昵称”,大家怎么看?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4年第2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作者简介:潘达叔叔,青年文摘特约作者。淮海路以北最美丽的笑容。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