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大话红楼系列只解析原著《红楼梦》本身,由于内容有连续性,建议点开合集逐集观看,本期为大话红楼第210
《红楼梦》中最浪漫的一幕?宝玉向黛玉表白有多高级?
上回我们说到,《会真记》和《西厢记》是一个故事,但是主旨却完全相反的两本书。
那么宝玉,读的到底是元稹的《会真记》还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呢?
原文写道,宝玉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落红成阵出自《西厢记》的《仙吕 混江龙》。
“仙吕”是宫调名,“混江龙”是曲牌名。
这是女主角崔莺莺的一段唱词。
唱词的背景是,崔莺莺被叛将孙飞虎的五千兵马困在河中府普救寺,孙飞虎要抢她为妻做“压寨夫人”。她盼望着张生尽快搬来救兵,同时也让母亲兑现承诺,能与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原文如下: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两句引用了唐代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的第一首: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意思是,一片花瓣落下,他就感到春光减半。更别说“风飘万点”,阵阵风吹落成千上万个花朵的场景了。
王实甫改成了落红成阵,进一步夸大了春色消逝,放大了崔莺莺的愁绪。
池塘梦晓,阑槛辞春。
这一句化用了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是谢灵运描写自己在永嘉郡,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温州任太守时,久病初愈,登楼远眺,想到自己人到中年,进退两难的感伤之情。
这是用谢灵运的处境来映射崔莺莺的困境。
以上两句是写崔莺莺的困境和愁绪。
然后画风一转,作者开始写景。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
这两句是说蝴蝶的翅膀上沾了漫天飘飞的柳絮,好像蒙上了一层白雪。燕子口中用以筑巢的泥土,混和着落花的清香。
在空中飞舞的蝴蝶和燕子让她想到了什么呢?
张生。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这两句说,柳丝比情长,天涯比花对面的人还要近。
这是崔莺莺在感叹自己张生相爱却不能再一起的困境,是对有情人不能在一起的感伤。
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吴国和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定都于南京,因而南京常被称作“六朝古都”。
古有东南西三楚之分,阮籍有“三楚多秀士”之句,故常借三楚之地写人的精神。
香消清减,是说崔莺莺现在的状态。
无心梳妆打扮,身上的脂粉香气逐渐消失,精神状态也日渐萎靡。
这首诗的主题就是两个字:相思。
写满了崔莺莺对现状的绝望,同时也有对张生的期盼。
在绝望中透着些许的希望,盼望着张生能像蝴蝶和燕子一样,早日归来。
《红楼梦》在此时此刻引用这句话,就相当于,让宝玉唱崔莺莺的词,在呼唤情人。
所以下面的剧情,理所当然的就是黛玉登场。
话说,宝玉要把桃花抖下来,但是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这画面不要太美,而且越读越美,越想越美。
宝玉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就踟蹰起来,自己一趟趟的丢,得丢到什么时候?
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作为援兵的张生出现了。
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
您想象一下,就在你看爱情小说,想情人盼援兵的时候,你最可心的人,突然出现在你的背后,就问你幸不幸福。
我们再细细品味一下: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
这不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们再看黛玉的形象: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和往日柔弱的小姐形象完全不同,今天的她,是一个健壮的花农。
在宝玉最需要黛玉的时候,黛玉爷们了起来。
这就好比,你眼中只会撒娇的女朋友,为你扛起了一切,就问你感不感动。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却有自己的想法:“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黛玉葬花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她住进大观园之后,就开始葬花,一直葬到她死。
而她肯定想不到,这个花冢就是她给自己修的墓地。
黛玉和宝玉都是爱花之人,她俩有共同的爱好,更有更同的语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就好奇起来了:“什么书?”
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最懂宝玉不过,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立刻坦白:“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然后,就上演了《红楼梦》最浪漫的一幕。
宝玉和黛玉在落满花瓣的大观园中共读西厢。
和心爱的人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刚好这也是她最喜欢的东西,世界上还能有比这更浪漫的事吗?
话说,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这里又暴露出一个问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一共五本,每本有四折,一般是二十折。
但是林黛玉看的却只有十六出,而刚好《会真记》就只有16出。
那么黛玉读的是不是变成了《会真记》呢?
这里有专家考证说,《西厢记》存在16出的版本。
但是,我们还是不能排除,作者是有意为之。
那就是,同一个故事,在宝玉眼里是《西厢记》,在黛玉眼里就是《会真记》。
宝玉觉得自己是《西厢记》里的张生。
黛玉眼里宝玉就是《会真记》里的渣男。
作者刻意提到《会真记》,就是要警醒读者的耳目。
不但要看到《西厢记》的浪漫,更要看到《会真记》的残忍。
也就是说,《西厢记》和《会真记》也是一面风月宝鉴。
宝玉和黛玉一起读《西厢记》,是大喜更是大悲。
扯远了,总之黛玉读这本书入迷了。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这句话出自《西厢记》,是张生的台词: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怎当你倾国倾城貌。
宝玉把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
他这就是在表白呀!
宝玉的表白太高级了,又有意境又有文化,黛玉还能秒懂。
那么黛玉同不同意呢?她又是什么反应呢?
咱们下回再说!
版权声明:本频道内容均为“小宝说书”原创,全平台同名,授权“元七侃书”。
文稿:小宝     编辑:小金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