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白
来源:精读(ID:Jingdu999)
前几天看到一个热搜:
因为高反,室友把我一个人丢在了丽江。
投稿的女生说,自己和室友四人一起去云南玩,本来规划的路线是“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
她负责订车票和酒店,每到一站就订下一站的车票和酒店,想着万一四人中有人高反了,便不再北上,可随时折返。
旅途中,除了订车票酒店,因为有相机,还主动为大家拍了不少美照。
到丽江的时候,四个人中只有她高反了,于是只能停下行程,不再往北。
但另外三个室友还想继续行程,于是就出现了“室友把我一个人丢在丽江,一起去了香格里拉”的热搜。
投稿的女生觉得,自己在这段旅行中做了不少事,被同行者抛下令她很伤心,认为这是正常人都觉得离谱的事:一个女生,高原反应被丢在离家2000多公里的地方。
后来,情绪崩溃的她独自返程时在高铁上大哭一场,还把相机里收录的室友的美照都删除了,因为“镜头要对准值得的人”。
说实话,单看女生的自述,我并不觉得她的室友们的错误有多大,因为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反而更害怕别人为了我而取消行程。
毕竟出来旅行,大家都腾了时间花了钱,如果因为我一人,害得另外三个人都得停下来,自己心里多少会有些愧疚。
当然,我并不清楚女生和室友们之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遇事时的反应也会不一样,女生觉得受伤也无可厚非。
然而,当我看到评论区网友晒出的部分原帖内容后,瞬间对女生“删照片”的报复行为感到下头。
事实是,女生是坐上去玉龙雪山的大巴后就出现了高反症状的。
因为不能继续往高海拔地区走,但又不舍得离开,女生就给自己安排了去束河拍照、拍完照回昆明的行程。
当她把行程告诉室友,并询问室友们的打算后,室友告诉她,她们还是想去香格里拉看看,并关切地问了一句:“你自己可以吗?”
得到女生“可以”的肯定答复后,室友们这才安心地离开。
整个过程,并不像女生表述的,室友们冷漠地把她一人丢在丽江,而是在确认女生可以自理的情况下,大家才放心离开。
网友对这件事的态度
女生如果因为身体不适,希望有人作陪,完全可以明确地把这个想法表达出来。她碍于面子,有话不直说,最终在无止境的内耗中放大误会,隔阂就这么产生了。
一位心理学家说,自己在咨询中,见过很多情侣和夫妻,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他们之所以会分手会离婚,最大的症结就在于:有需求却不直说。
比如你发烧在家,渴望男友陪伴,但男友此时跟哥们儿约好去打球,在问你是否需要他作陪时,你不想扫了他的兴,于是嘴硬说“没事”,让男友安心去打球。
结果,男友出门了,你生气了。
这是第一种有需求不直说的方式——喜欢说反话,上文中的女生对室友的回复,也是如此。
而搞砸一段感情的最佳方式,就是经常说反话。
还有一种有需求不直说的方式,叫作喜欢搞暗示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讲过一个来访者的故事,以下是咨询过程中的对话。
来访者:“老公总嫌弃我懒、不做家务,嫌弃我乱乱的、没条理,还嫌弃我不上进。”
丛非从:“老公嫌弃你这些,你什么感受呢?”
来访者:“很受伤。”
丛非从:“那你觉得老公嫌弃你的时候,知道你受伤了吗?”
来访者:“知道啊。我都跟他说过,也吵过。我说,你觉得看不下去你自己干啊,然后他就跟我吵。”
丛非从:“那他是怎么知道你受伤了的呢?”
来访者:“我的表情在那里了呀。他看到我表情不高兴,语气不好,很严肃,就应该知道我不高兴了啊。”
这就是很多人受伤后的逻辑:我的受伤,写在脸上了,写在表情里了,写在语气里了,写在争吵里了。我写在了这么多地方,你就应该知道我受伤了。
但其实,你的受伤无论是写在什么地方,只要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别人都不一定体会得到。
你说反话、生气,甚至是吵架的时候,别人只会觉得你很强势,而不是你很受伤。
对方潜意识的逻辑是:你是强大的,不会被伤害到的。
所以,你一定要用最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状态和感受说出来,而不是希望别人通过观察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这需要对方具备极高的敏感性。
很喜欢作家卢森堡的一句话:
“无论在哪一种关系里,有话直说,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的确,很多时候,明明是一件小事,却往往因为一方有话不直说,导致误会加深。
最后,小事变大事,彼此之间,树起了一堵墙。
图/pexels
管理学上有一个法则,叫三明治法则指任何事情、任何时候,你想指出别人的问题,首先要表扬,然后把你想做的事情包在中间,最后再提一个期待。
这种沟通方法很符合中国“有话不直说”的文化环境。
在中国,我们常被教育要温和、含蓄。所以,为了使批评不那么难以接受,领导者通常会先丢出一个赞美,而后抛出真正的意图
但这种沟通方法真的有效吗?
在一个在线测试中,14000多位实验对象参与回答了下面的问题:
当我被批评的时候,更喜欢听哪种批评?
A:我喜欢表扬混杂着批评。
B:我喜欢有理有据地直接指出错误。
结果只有37%的人选择了A。
说明很多人早已厌倦了别人先用表扬麻痹自己,接着再用批评进行毁灭式打击的做法。
首先,这种方法并不会让对方觉得心里舒服,因为一旦批评的话说出口,前面的所有安慰、表扬和好话他都记不住,只记得最刺耳的批评。
其次,这种方法也很容易引起误会。
比如,美剧《傲骨之战》里就描述了这种职场应激反应。
事务所里的优秀律师Lucca突然被合伙人叫到办公室,三位合伙人对她以往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她小心翼翼地琢磨了一下合伙人的脸色,感觉话头不对,于是问合伙人是不是要炒了自己。
但其实,合伙人是想让她独立带领一个部门,算是一种提拔。
“三明治法则”沟通话术中的“批评”,其实就属于一种负面信息。
中国人“有话不直说”也是因为不善于表达负面信息,所以希望通过各种暗示和反话让听的人去猜,如果对方没猜中,误会和隔阂就由此产生了。
所以说,直接的表达不仅能够提高沟通效率,更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任何人际关系中,都需要我们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持有负面意见时,不要因为害怕冲突,而去维护虚假的“和平”。
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你想让伴侣陪你,就千万不要说反话,而是直截了当地表达需求:
“我今天不舒服,希望你能在家陪我。”
因为伴侣的话感到受伤的时候,比起各种暗示,不如明确地告诉对方:
“你说我懒,我觉得受伤了。”
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反而更能让对方走进我们的内心。
相反,有话不直说,任其在心里发酵、发烂,只会让彼此之间徒增一道心墙。
直言不讳,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智慧。
你喜欢直言不讳,还是说话委婉?
为什么?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4年第3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作者简介:飞白,精读主创,个人微信公众号:飞小白有话说(ID: feixiaobai2018)。本文首发于精读微信公号(ID:jingdu999)。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