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围绕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12月28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开发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青海省农信联社有关负责人就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介绍了各自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是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责主业。截至今年11月末,开发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超7.7万亿元,始终发挥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银行作用。

据开发银行首席业务官、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刘培勇介绍,开发银行着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助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发展。比如,支持5G网络和固定宽带网络建设,支持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节点等“东数西算”工程项目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等。

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发银行坚持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持续支持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比如,加大对清洁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光伏产业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深度结合,重点支持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项目建设。

此外,在普惠金融领域,截至11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农田建设贷款258亿元,预计可建成高标准农田450万亩。

将“绿色”全面融入各类金融服务
据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主要负责人李夺介绍,该行把绿色金融全面融入各类金融服务。前瞻调整投融资布局和结构,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将企业技术、环保、能耗等指标嵌入客户及项目选择标准,从考核、授权、定价、规模、资本等方面配套差异化政策。不断拓展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覆盖面。例如,在手机银行中上线个人碳账户,以绿色积分兑换鼓励绿色消费。持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目前该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99亿美元,境内累计发行800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

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保险机构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至关重要。

“工商银行积极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有关要求,按照‘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路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体系。”李夺重点谈到了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他表示,银行要加强和完善气候风险识别,其中要积极与相关研究机构、数据储存机构等对接,从数据层面前瞻了解各地区气候异常风险变化。围绕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银行内部要完善基于数据和模型的压力测试体系。另外,还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

多维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科创企业“加油”
毕业于清华的王博士,专业研究电容材料,由他创办的清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处于初创期,需要大量、持续的研发投入,但在多轮股权融资后仍存在资金缺口。招商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以企业已经获得的股权投资数据作为依据,评估后为企业提供了5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并协同政府部门为企业办理利率贴息,帮助企业节约70%的利息。

招商银行公司金融总部总裁侯伟荣讲述的案例,生动说明了金融支持对于科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据介绍,招商银行建立了多维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创设了标准化、线上化融资产品。基于九大战略新兴行业,根据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充分运用资本市场表现、企业人才、国家奖励、专利强度等多维科创属性大数据,建立了科技企业资质评分模型矩阵,形成专属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控制策略。建立科技企业“资质分”模型,在此基础上打造了科技企业标准化融资产品“科创贷”,给予注重研发投入、有持续技术产出的科技企业适度授信倾斜。

“目前,我行服务的科技企业客户超13万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服务覆盖率达60%、近三年IPO科技企业的服务覆盖率达88.4%、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企业服务覆盖率分别为93.6%和78.1%,科技企业一般性贷款余额突破4200亿元。”侯伟荣介绍说。

数据多跑路 企业少跑腿
小微企业面广量大,用款短小、频急,差异化、个性化金融需求比较突出,在服务过程中运用数据科技手段尤为重要。

江苏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罗锋表示,该行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应用,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服务体系。针对构建数字化生态场景,一方面加大与智慧城市、数字政务等小微企业集聚的生态场景链接,融入地方征信大数据中心、人才云平台等场景;另一方面打造智慧开放的“随e融”小程序、综合服务的苏银金管家、政策资讯一体的人才百宝箱等小微数字服务平台,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向非传统领域延伸。聚焦企业需求,该行强化数字化产品适配。针对首贷户、微贷户、个体户、新市民等群体,构建行业、区域、客群、行为等4大类20项69个立体式的策略模型,提升服务精准性有效性。

此外,江苏银行聚焦提速增效,重塑流程,简化操作,打通融资繁、融资慢的堵点。企业通过微信“扫一扫、拍一拍、说一说”,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身份认证、贷款申请、贷款签约。在丰富完善自动审批模型基础上,通过代码瘦身、接口整合、进程合并等技术提升系统决策响应速度,不需等待即可知道贷款审批结果。

多维发力破解农牧民信贷瓶颈
设立358个乡镇网点,3028个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点,实现“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创新推出“牦牛贷”“拉面贷”“三牲(活畜)贷”等系列特色信贷产品,今年投放涉农贷款43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占比达80.35%……在发布会上,青海农信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桑任庚亮出该行普惠金融“成绩单”。

面对青海省地广人稀、多民族聚居,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的情况,青海农信着力在破解农牧民缺信息、缺信心、缺信用的信贷瓶颈,提升农牧民金融可获得性方面下功夫。

据介绍,青海农信充分利用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整村授信”工作。目前已评定的信用户、村、乡镇、县的覆盖率分别为76%、83%、86%、64%,信用户实现应评尽评,并全部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纯信用、低利率,农牧民户户均用信额达9.4万元。

另外,通过和村级乡级党组织互派互挂的双基联动机制,将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和农商银行资金、技术、风控优势互联,覆盖全省96%的行政村,并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建立了“双基联动云办公室”,拓宽农牧民申贷新渠道。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徐贝贝
编辑:杨致远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