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旅游大神总结过,从南京出发坐高铁,半天就能玩遍200个城市,最快只要15分钟!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协同,可谓首屈一指。
15分钟到马鞍山,18分钟到滁州,20分钟到镇江,30分钟到常州,48分钟到合肥,1小时到上海……
和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不同,南京不仅实现了和各都市成员之间15—30分钟的高铁通勤圈,还和隔壁安徽实现了地铁轨道互联。
南京轨道交通向周边扩展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京地铁公众号
各城市之间的地铁、高铁往来票价也就十几到三十多块钱。
11月30日,国家领导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发布重磅讲话,明确强调:长三角地区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须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有很多都市圈,但都市圈内的城市融合,绝非易事。
不同城市之间,往往会存在一些地域上的偏见。
不同城市的人,常常会因为户籍、社保问题,不敢迈出跨城发展的步子。
跨省市的交通承接,也是普遍存在的民生痛点。
如何进一步破除都市圈发展的壁垒,让圈内的各大城市,成为高度融合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如何让都市圈之间的成员能超越经济上的沟通,实现精神的交融共鸣?  
南京有着自己的思考。
1368年,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定都南京,并设直隶(后为南直隶)
这是南京的高光时刻,也注定了南京这个城市在南方的重要地位。
进入现代,由于江苏省发展较快,很多安徽人都选择了去文化相近、地缘相近的南京打拼。
2000年,合肥GDP仅为325亿元,位列全国第82位;而南京当时的GDP是1021亿,排名全国第18位,可谓碾压般的存在。
2000-2022年南京和合肥GDP走势对比
而难能可贵的是,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文化高地,恰恰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从不排外。
2014年,南京出租车取消了不招外地人的规定。
2015年,南京官方搞了个统计,来自外地出租车司机5325人,其中安徽的最多,有1646人(占比30.9%),是第二多河南(361人)的将近4.6倍。
安徽人常说:“安徽人要是罢工一天,南京将会瘫痪。
在南京,哪怕再小的一家公司,都可能找出一个安徽人。
网上还有个段子:南京人甲在外地工作,问乙老家在哪儿,乙声称在南京。
甲心中大喜,细问是南京哪儿的,乙说:马鞍山。
很多靠近南京周边的人,都喜欢说自己是南京人,这种亲近感,是发自内心的。
南京高校数量众多,两所985、八所211,学校、教育机构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安徽学子,都优先选择在南京学习、工作。
南京的鼓楼医院、省人民医院、儿童医院,也是久负盛名。
周边城市的人遇到大病难病,囿于本地的医疗资源有限,都选择来南京看病就医。
南京鼓楼医院 图片来源:南京鼓楼医院官网
更何况,南京还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夫子庙、中山陵、鸡鸣寺、栖霞山、明孝陵、南京博物院……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热门视频,博主问:来合肥出差,周边有什么好玩的?
底下的高赞回答是:坐一个小时的高铁,去南京。
今天的南京都市圈建设,有着非一般的难度。
南京虽出身显赫,贵为六朝古都。
但现实面对的情况却是:散装的江苏。
在中国,江苏是一个独特的存在,13个地级市,全是二级财政。
江苏行政区划简图
什么意思呢?

就是地方的多余税收直接交给中央,不给省里,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江苏很富,各地区差距不大。
但这对于南京来说,并不友好。
现在很多地区都讲究“强省会”,着重发展一个中心城市,但这种着重,避免不了“吸血”和省会城市的资金优先占用。
在江苏,省内的苏锡常,都是经济好手,南京很难当一个“带头大哥”,也不会去“吸血”。
向东发展,很难。
那向北发展呢?
南京地处江苏西南部,苏北的几个城市距离它实在太远了,普遍在200-400公里,而中国大型城市实际辐射范围,超过150公里的寥寥无几。
所以,向西、向南成为了必然选择。
而南京无论向西也好,向南也罢,都是安徽的地界,从地图上看,南京是一个三面被安徽包裹的城市。
南京三面被安徽包裹
对于南京来说,来自安徽的充沛劳动力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对于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能源自给率只有13.4%的南京来说,尤为重要。
据统计,一家南京制造企业,如果能把工厂开到安徽,每年能节约30%—40%的成本。
所以,公司在南京,但生产车间、工厂在滁州、马鞍山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早在2018年,滁州市汊河经济开发区里的南京产业转移企业,已经占到该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0%以上。
从2019年开始,滁州的GDP已经位居安徽第三,仅次于合肥和芜湖。
2022年安徽16市GDP排名
南京产业的迁移和升级,为安徽周边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产业,配套的完善,激活了经济的细胞,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
而安徽人的融入,也让南京这座城市,多了很多烟火气。
安庆馄饨店、淮南牛肉汤、太和板面等安徽美食,遍布在南京的小区楼下、街道。
安徽本土孵化最成功的餐饮品牌老乡鸡,走出安徽的第一站就是南京。
2016年,老乡鸡官宣入驻南京
南京为什么要优先扩展都市圈的轨道交通?

可能就像余光中后来在《乡愁》中补充的结尾:
“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
一条条地铁的开通,让城市与城市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镇江、马鞍山人到南京,乘坐高铁仅15到20分钟,正在建设中的宁马城际铁路,更是深入到了南京市的中心。
而要去滁州来安县汊河工业园的朋友,从宁滁线汊河站下来,坐公交20分钟左右就到了。
局长有个居住在南京,但是公司在合肥的朋友,每周一早上8点,他从南京南站坐上高铁,一个多小时后便出现在合肥总公司开每周的例会。
下午1点,开完会的他又赶赴滁州工厂查看生产进度;到了晚上7点,他已经返回了南京家中,边看新闻联播边吃晚饭,这已是他延续多时的工作日常。
在南京,这样跨省工作的人有很多,他们的生活中早已没有了城市的界限。
尤其是不少马鞍山、滁州的朋友都成了“双城职场人”。
早上来南京上班,晚上坐高铁/地铁回去。
都市圈融合发展,交通连接是第一步,南京主动拉进与各都市圈成员之间的距离,是战略的先行,更是融合的诚意。
当然,南京的诚意,还不仅仅是和都市圈的周边城市通上轨道。
最近,《南京日报》还发文,提及在南京都市圈将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你在安徽滁州工作生活,后面想搬到南京落户,那么你在滁州的工作、居住、社保等情况,都会在南京得到承认。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官方网站公开了关于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批复。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京市发改委
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
2022年,南京都市圈“8+2”10个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952.38亿元,增量达到2286.7亿元,稳居全国主要都市圈前列。
以南京为龙头的10个城市,将会在教育、交通、科技创新等各个方面逐步融合,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其“一网通办”改革,“先解决问题再说”,“一件事一次办”等多项举措,还获得了国务院的总结推广。
南京都市圈空间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南京市发改委
长三角一体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逐渐消除行政区划的壁垒。
相比于“强省会城市”的发展道路,南京都市圈为中国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城市产业、基建、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板。
产业共建、资源共享、户籍互通。
南京要的从来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满园春色”。
这样看来,南京都市圈,或许是中国融合最成功的都市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京是一个以“文”立城的城市。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文学之都”中,南京是第一个上榜的中国城市。
2022年,南京1887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23亿元,实现增加值1120亿元,占GDP比重达6.62%。
全市净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7家,新上榜文化独角兽3家,文化培育独角兽29家,文化瞪羚企业28家,超半数企业实现B、C轮及以上融资。
“天下文枢”,当之无愧。
以先进的产业驱动都市圈的经济腾飞,以包容的文化滋养都市圈的人居氛围。
成立于2018年,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推进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紫金山实验室
褚旭峰 摄 图片来源:南京发布公众号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的本质,就是各种资源要素的无障碍流动和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开放合作。
而这种另辟蹊径的发展道路,也是深深根植于南京这座城市悠久的文化积淀、包容的城市精神。
今天来看,我们发现南京不仅仅是和安徽,也与整个长三角,乃至世界的融合越来越紧密。
在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宁马、宁滁城际铁路动工建设的同时,南京还稳步推进南京北站、禄口机场三期等项目的建设。
南京旨在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链接全球,赋能都市。
南京都市圈“1+2+5”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示意图
而南京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的门户,也拿出了足够的历史担当、经济担当,来更加有力地推进整个都市圈的国际化建设,放大全国跨省都市圈的探路效应。
纵观未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南京的雄心,是建立一个一二三产业发展均衡的强大城市群,与杭州湾大湾区形成优势互补,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智能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1+5”都市圈示意图
一体化发展,一起面向未来。
这个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千年古都,正探索着中国未来都市圈的另一种可能。
THE END
欢迎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正解局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