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千万网友关注的短剧

《逃离大英博物馆》
近日终于迎来了第三集
该短剧是由四川传媒学院2018级校友
张家俊(网名:煎饼果仔)
和搭档夏天妹妹共同创作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
等央媒密集报道
网友泪目盼文物归家
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第三集
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第二集
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第一集
《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
短片以拟人手法,讲述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这部总共不足20分钟的短剧,却处处藏着创作者的用心,诸多细节已被网友们抽丝剥茧、细细品味。
初遇时小玉壶脸颊脏脏的,感叹男主角与室友可以住在这么大的“柜子”里。有网友晒出自己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的照片,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与其他艺术品摆在一起,没有名字介绍,只用一个编号3代替。“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剧中,小玉壶终于可以为自己正名。
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截图。
在最新一集中,小玉壶揭晓了自己的任务,就是带着“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爷爷奶奶们”的信件回国寻亲,传递“亲人们”的思念与呼唤。

“琴师陶俑伯伯,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那首未完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见面了。每天洋人走后,我就会围着这牢笼跑上几圈,跑着跑着,我便会想起几百年前,我们相约一起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龙耳虎足爷爷,朝冠耳炉叔叔想跟您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夫爱国之士,不惧九重之渊。前辈不必挂怀,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
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截图。

“诸位同胞,我的弟弟在战火中被洋人掳走了,我们兄弟本是一对,如果他先回家了,一定!一定要告诉我一声呀!”
“来,给你们壶爹爹念首诗,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一场场跨越千百年的文物对话,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截图。
远在大英博物馆中的辽三彩罗汉说:“重逢,皆在一叶菩提之间。”木雕观音说:“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脑后。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连的目光。”最后,一众文物齐发声:“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正好呼应了男主角的名字——张永安。
完成任务后的小玉壶决定不再停留,因为“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走红绝不是意外,这是一部兼具创意与深度的作品,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小短剧也有大视角,新时代的自媒体人年轻又赤诚,有理想、肯实干。他们和剧中的张永安选择了同样的道路,“举起笔杆,面对俗世烽火,替弱势群体说话这件事,你不觉得很酷吗?”
川传校友、主创煎饼(饰演“记者张永安”)说,“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剧中的那句‘回国’一定是共同的呼唤。这次创作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他们的创作让无声的文物,震出历史的回响,唤醒了中华儿女刻在心底的集体记忆。
《逃出大英博物馆》一共三集
每集不超过10分钟
但剧中的诸多小细节让人动容
  • “小玉壶”为什么郑重强调自己是“盏”?
中国的量词有很多,英语很难翻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很少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小玉壶”用“盏”来强调自己,唤起大家的记忆。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
  • 为何剧中男主角取名为张永安?
大英博物馆里有件文物是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刻在瓷枕上的“家国永安”四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家国永安”四个字放在枕头上的深意,可能只有中国人才懂。
大英博物馆内展出的中国文物
  •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很久了。”“只要遇到家人,我就安全啦!”“小玉壶”为何总是强调“家人”?
黑眼睛、黄皮肤,家人就是血脉相连的人。流失在海外的每一件中国文物,也是最亲的家人,承载着泱泱华夏的文明故事。
  • 为什么“小玉壶”的脸是脏兮兮的,还惊奇于“这么大柜子只睡两个人啊”?
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有的没有保护罩,任由游客触摸。还有不少中国文物被切割,一条条裂缝让人看了心疼。
大英博物馆,中国明代琉璃砖
大英博物馆,中国宋代木雕观音
为何选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为主角?夏天说:“小玉壶”的原型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
“‘小玉壶’的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或许这就是创作的意义,“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自由创作的时代,自媒体人更应肩负起传播文化价值、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创作者们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
小玉壶的故事已经落下帷幕,我们期盼未来有更多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家国情怀的作品面世,更期待着有更多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找到自己的归家之路。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
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愿流落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