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在看待俄乌战争时有两个视角,大部分人采用了“慕尼黑视角”,另有少部分人采用“凡尔赛视角”。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机场对群众挥舞著与希特勒签署的和平协定,同时宣称“带回了一代人的和平”,1938年9月30日。
白俄罗斯、俄罗斯、德国、法国和乌克兰领导人在明斯克举行峰会,2015年2月11日。
采用“慕尼黑视角”的人习惯于把《明斯克协议》与《慕尼黑协定》联系起来。
他们认为以德国、法国为首的欧盟并未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对俄实施强硬举措,反而帮着普京达成事实占领乌克兰土地的协议,宛如当年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绥靖政策很容易“传染”,只要一方试图绥靖,其他利益相关方往往也会倾向于跟随。
在1938年8月《慕尼黑协定》签署后,原本希望联合英法对抗德国的苏联心态骤变,斯大林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转而也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导致欧洲局势无法挽回。
具体到今天,持“慕尼黑视角”的欧洲人觉得万不能再次对俄妥协,否则乌克兰亡国、俄欧爆发大战都是迟早的事情。
比如德国媒体近日就引述了其国防部的所谓秘密消息称,北约评估俄罗斯计划在2024年里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到达哈尔科夫州的奥斯科尔河,并将于2026年之前夺取哈尔科夫(乌克兰第二大城市)、扎波罗热(第六大城市)和第聂伯罗(第四大城市)。
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准备签署协定,1938年9月30日。
张伯伦跟墨索里尼谈笑风生。
不过持“凡尔赛视角”的人却不这样认为。
在他们看来,继承自苏联的俄罗斯是冷战失败的弱势一方,西方不应在地缘政治等领域对莫斯科咄咄逼人(最典型的例子即北约东扩),这样很容易刺激其暴走。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受了《凡尔赛条约》约定的巨额战争赔款,新建立的魏玛共和政府不得不大量印钞以偿还赔款和战争债务,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经济混乱。
1923年1月,因德方未能完成款项偿还,法国出兵占领了德国鲁尔河沿岸的工业区,这让很多德国人觉得自己国家遭受了极其恶劣屈辱的对待。
希特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的。
正因如此,一些欧洲人认为是《凡尔赛条约》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放到今天,采用“凡尔赛视角”的欧洲人很希望与俄罗斯缓和关系,回到之前互惠互利的时期——北约东扩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让战争的危险步步逼近。
尤其考虑到俄罗斯还是一个核大国,这种危险更是要绝对避免的。
回顾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本土曾经历过长达百年的和平。
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再也不会爆发像拿破仑战争那样可怕的大战了,舞刀弄枪的事情往往发生在一些边缘落后地带,而我们欧洲是如此的文明,外交手段如此成熟,不会走到兵戎相见那一步。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2022年之前。
欧洲自二战结束以来从未爆发过大规模战争,打仗似乎早就成了亚洲、中东、非洲和南美的事情。
因为长期放松的心态,再加上欧盟冗长繁琐的决策机制,使得欧洲内部对俄乌战争缺乏理性认知与战略思考。
最开始欧洲人似乎倾向于二战方案,想学习盟军那样要求对方“无条件投降”,可又没有当初盟军的实力与决心。
现在有些人又倾向于一战方案,即以“和平协议”为出发点去结束战争,但却拿不出让步的担当和妥协交易的筹码。
总而言之,欧盟迄今为止没有提出过任何一版能够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可行方案——无论是追求胜利的方案还是追求妥协的方案。
其所作所为无非是跟着美国走,走一步看一步,然后有意慢半拍。
2024年6月将举行五年一度的欧洲议会选举,欧盟27个成员国超过4亿名选民将投票选举大约700名议员,选举结果将被视为欧洲政治的“风向标”。
过去的几十年里,欧洲人习惯于陶醉在二战的“绝对胜利”光环中,他们忽视了二战其实是一段被神话的历史——正义与邪恶的史诗对决。
而人类历史绝大多数的战争并没有严格的正义与邪恶,就像一战那样,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定义的“帝国主义狗咬狗战争”,妥协、纠结、有限胜利,才是其常态。
这一点职业军人的理解通常更为精准深刻。
比如去年9月30日卸任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作为一名西方舆论圈不太讨喜的人物,米利任职期间曾多次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警告长期战争的代价,并含蓄地表示应该寻求尽快结束乌克兰战争。
米利认为,俄乌战场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几年,战线情况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人员伤亡却是巨大的。
在这场消耗战中,除非北约亲自下场,否则处于劣势的一方大概率是乌克兰。
乌克兰代表团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建国地图,遭到英法拒绝。
文章最后,再回到两种不同的历史视角。
持“慕尼黑视角”的人很不理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于俄乌战事的“麻木不仁”,他们以为全世界会立即团结起来捍卫“基于规则的秩序”。
持“凡尔赛视角”的人则意识到,除西方以外的其他地区不关注乌克兰战事其实很正常,因为欧洲人也没有关注非洲的战争啊,人家为什么要突然担心欧洲正在发生的战争呢?
实际上,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国家都采取了观望策略,当察觉某一方会赢时再去锦上添花。
毕竟国家利益原本就是冷酷无情的算计,这种思维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而所谓的政治正确不过才几十年光景罢了。
展望未来,等欧洲重新回归现实地缘政治思维的时候,《
中国突破陆权国家困局
》的机遇也将随之而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