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缺乏思辨的时代。
每天接入互联网,似乎都有100个杠精等着给你在线添堵,武器的批判完全代替了批判的武器;时髦的文娱产品,华丽外壳下掩盖不住愈发混乱的意识形态,它们不关心对错只想讨好你。
在获取真理之前,我们大概会先得针眼;在共识消散之后,我们大概也会丢掉共情。这是无言的结局。
多年以后我注视着屏幕只能沉默无语,我总会想起大学时学长带我参加辩论队打第一场比赛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想说,想辩,想讨论出世界的正确答案,思考时我离真理最近。
然而,后来生活中我与辩论产生的唯一联系,恐怕是社交网站的抽象段子。
不过,最近我发现热门话题里辩论还真出圈儿了,起因是B站本周全程直播了第十一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江湖人称新国辩。
新国辩被誉为当代华语辩坛的“黄埔军校”,通常由全球顶尖名校组成战队进行同台竞技,是华语辩坛一年一度的“华山论剑”。以上,是官方介绍。
尽管本届新国辩有清华、北大、南大、伦敦政经等24所海内外高校的选手阵营,以及陈铭、詹青云、庞颖、黄执中等明星辩手的评审阵容,还有多位UP主的跨界参与。
但这些,还不足以让一个辩论节目在这个短平快的时代引发轰动。
直到我自己去B站观摩了比赛,才明白,是因为本届新国辩的精彩程度过于离谱了,部分场次的戏剧张力甚至可以超越本年度一些无聊的贺岁片。
本来说是华语辩坛在山上论剑,仔细一看,是在骆驼上装了加特林。

不止有戏剧性,GPT 来了也得先学5年逻辑

艺术就是爆炸,戏剧就是反转。小组赛F组第三场中国人民大学VS马来亚大学这场,反转程度直接拉满。这就好像《无间道》陈永仁发现对面全是卧底,《让子弹飞》张麻子冲进碉楼发现他才是替身,像峨眉峰,还独照,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组的辩题是【GPT式大语言模型发展应该/不应该以“对人类友善”为前提】,是初赛要讨论的8个「具体议题」之一。
过去一年对于我们普通人最大的科技新闻,可能就是以Chat 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纷纷开始“涌现”,Open AI 如后宫干政一样的狗血新闻都能在头条上晃悠个把月。我们需要GPT对人类友好吗?是一个注定会到来的问题。
这场比赛的评委之一罗淼先生@罗淼_吐槽专用,赛后在微博上用十分通俗且风趣的语言,为大家捋出这场信息量过载的辩论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他上台点评时嘴角比AK还难压。
一般来说,这类辩题,正方好打,反方吃力。正方基本会说早该好好管管了,要不人类没好果汁吃;反方最多能说多大点事,小隐患不耽误大发展。
就像我去问了ChatGPT 4对辩题的看法,GPT自己都表示确实应该以“对人类友善”为前提。
不排除它麻痹我
双方一开始在立论阶段其实还算正常。正方人大一板一眼讲现在GPT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教育、医疗、法律都在用,如果不以友善为前提,那它胡搞乱搞,把人教坏了、治废了、判错了,晚期就是植物人,人类毁灭了。
反方马来亚说,以“对人类友善”为前提你没法弄。一是设限影响性能发挥;二是友善的前提太模糊没法操作;三是这个前提的最终解释权在大国手里,对其他人类不公平。
这里正方祭出一招飞天御剑流,说反方你来给我念念辩题,咱们说的是“应不应该”,你别说难执行,应该做的再难做也要做。
可等到第二轮申辩,画风突变。反方说友善太模糊,我们还是让GPT内部运转机理透明化,这不就靠得住了,咬住可解释性诱敌深入。
正方说,我看你是完全不懂哦,GPT迭代到4.0内部已经无法解释了,你要真想解释只能退回2.0和1.0版本了,甚至没有GPT的时代。
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反方此时终于图穷匕见要宰孩子,一记七伤拳惹毛我的人有危险。说:退就退!
正方:难道要退回2018年吗?
反方:退!反正2018大家过得也不是很差。
做过心理准备,但明显做少了。正方一恍范,坏了!我成反方了。
好在人大迅速稳住阵脚,反方我又不是没打过。于是,双方的第三轮交锋就在这么既有专业水平又有戏剧包袱,活泼且严肃的奇妙观感下展开了。
正方问反方,你说退就退,GPT在美国佬手里呢,他们凭什么听你的,反方一个战术后仰,你刚刚不让我念辩题来着,咱们聊得是“应不应该”,再难做也要做。
正方几分钟前对着空气开那一枪,现背后隐隐风声回头正中眉心。
忘记一个人最先忘记是他的缺点,辩题也差不多。之前想给GPT设限的正方穷举着GPT的功绩,此前要给GPT更多自由的反方磨刀霍霍向GPT。
反方说,那你以后别动不动拿人类毁灭来吓我。
除了这条高能的辩论主线,在赛后复盘时,我们发现其中一些讨论细节其实十分值得玩味。
比如说,到底什么是“友善”?是不伤害安全,还是不侵犯尊严,又究竟是谁定义了友善。
由此引出了文明进程背后的大国霸权,科技与哲学的时代幕布上是否一直投射着强权的阴影,这在GPT式大语言模型中是鲜被公众讨论的部分。
《高堡奇人》
赛后几位评委的点评,在戏剧张力和细节延展之外补齐了一场精彩辩论最后的拼图。
罗淼说,大家都只盯着友善,其实人类的定义更重要。一个具体的人与人类在概念上有巨大区别,局部最优的累加并不等于全局最优。就像很少有人提及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之外的零定律,不伤害人类整体,也就是在保证人类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伤害某些具体个人。
这既是很多反科幻作品的灵感来源,放在GPT上也可以是这场竞技辩论破局的关键。
《流浪地球2》
王鑫则从战略高度细数双方辩论的得失点。比如反方或许是中途发现常规辩法很难打,于是临时兵行险着;又有正方或许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正反转换进行鏖战。实质上双方在本来的论点上都错过了直观的逻辑机会。
当正方一开始提出友善的第一前提是安全,反方可以直接摆出安全更无法达成共识的案例,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是人类对于安全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俄乌战争,巴以冲突,乃至美国欲禁掉海外版抖音,都是源于安全歧义。
《奇爱博士》
如此种种,豁然开朗,就像另一位评审庞颖所说,这种辩论是一次有纵深的思想较量。
几个小时的新国辩直播看下来,我似乎唤醒了头脑中那块待机已久的负责思辨的区域。

永远有当下性,新国辩关心的是时代进行时

在B站比赛直播回放的评论区,有人说这是他认为初赛阶段最精彩的一场。
按新国辩赛程一场场去看,就会发现有这种水准和观赏性的赛况相当普遍。
网友说某个辩题我代入反方不知道有多绝望,没错,当我的认知跟随辩手们的逻辑思维一路狂飚,面部经常表现为王司徒。
张不开嘴,跟不上溜
这是一种多么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学生时代与同学某次酣畅淋漓的争辩,合上书本后的一次灵光乍现,遭遇奇思妙想时会心一笑的体验。
不同于近年互联网上愈发泛滥的随处大小辩,人们好像退化成了人形草履虫,很难站在超过两个极端角度之外去看问题,辩不了几句,然后不是扣帽子就是典笑急。
新国辩可以说是现在为数不多的,真正让人感受到思辨魅力的内容。
在新国辩赛场内外,人们仿佛重新获得一个契机,多角度、有纵深感、跳出局限性去看问题。
像库珀掉进三维展开的五维空间,发现世界有超越我们想象的一面。
《星际穿越》
从这几年新国辩设置的辩题就能发现,新国辩试图以思辨的力量让我们关注真实的生活,关切个体的困惑,关心时代进行时。
像今年就有“原生家庭批判”是否让年轻人更幸福,企业“第一学历歧视”合不合理,“拥抱玄学”是不是当代年轻人的解脱之道等等贯穿我们一整年社交生活的问题。
对于今年数次冲上热搜走进雍和宫烧香求串的白领,或褒或贬早已令人疲倦,而在新国辩反方二辩说她看到的是众生苦相。
评审席瑞贡献了如下金句。
对于填志愿应不应该以就业为第一考量,网上曾在文理科的现实叙事中展开多轮骂战。评审罗淼用两句话点出困境:“人是穷的,教育是贵的,假如就业的回报迟了,家里是会死人的。”
在新国辩,年轻人如是说。
从B站的相关推荐里,我一路摸索发现了往年新国辩还有诸多关于时代去向的讨论,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后,全球化不是/还是未来世界的主要趋势”,预言般的命题令人印象深刻。
比起热搜上所谓的专家暴论、信息茧房里的反智言论,不如看看思维最活跃的高校辩手如何重建认知
本时代杰出的头脑们并没有全都跑去研制精神瘾品。在新国辩上,他们正立足当下,抬首向未来发问。

总要有独特性,中文互联网离不开深度内容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只能做信息汉尼拔,疯狂分心吗?
虽然现在人们已经很难不被短的、刺激性的内容分散注意力。
但在B站沉浸式琢磨新国辩辩题的这几天里,我愈发觉得,人果然还是会需要这样深度的内容消费,去在这个过分轻盈的世界,沉淀出一些独特的东西。
这从今年新国辩在学生群体居高不下的热度就可见一二。
先是光凭辩题内容,就多次火上了热搜。后来又有大学生全程线上跟赛,每场结束后全面复盘,上传自制投稿做点评。更有许多博主从辩题中延展个人见解,触发中文互联网更多的深度内容。
甚至还有大学生开腾讯会议,就为跟朋友组团看比赛,堪称一次头脑开黑。
有人锐评:“早八的课你们一个都起不来,但早八的新国辩是一个不落。”
大学生们为什么对新国辩有着空前的热情,因为年轻一代的头脑需要高质量的辩论。思想必须在碰撞中寻找答案,理性只能在较量中获得成长。
尽管曾有人质疑辩论的伦理迷思和价值迷思,但新国辩所展现的并非正反方的对立,而是思辨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文化不可或缺的漫长与厚重。
当然,新国辩绝非只有这些意义层面的触及,这届新国辩还为我们呈现了许多具体的快乐、本能的愉悦,贡献了非常多的轻松一刻和名场面。
既有共轭父子这种有门槛的笑点,也有大众喜闻乐见的原神论证,有“基金”和“鸡精”的空耳打断术,还有奇妙通感类比的这是能说的吗。
这让我忽然意识到了一个认知反差,深度内容的载体也许触手可及。
就像我曾以为B站最多的是哈哈一乐的东西,解构严肃、传播有趣,而这次在看了十几个小时新国辩之后,回过头我才发现长内容几乎也都是在这看的。
我在这看了最多的纪录片、动辄原片长度几倍的影视拉片、单集文稿过万字的名著拆解、写作方法和小语种教学,甚至是哲学课讲义。
遍寻当下的中文互联网,不得不说一句,至少还有B站能承接住这些真正值得沉淀的内容。
新国辩的火爆,正是对时代认知的一次回应。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深度内容的渴望永远不会消失。
不过,有些东西会不会消失就不太好说了,比如我对AI刚刚建立的脆弱信任。
这次新国辩尝试引入了AI评审,在微博有个账号叫@AI新国辩。
他们统计了AI评审跟人类评审结果的重合度,总体上差异不大。
然而,在开头提到的F组那场,出现了比较好玩的局面。F组一共有三场比赛打这题,其中两场AI都判反方“大语言模型发展不该以对人类友善为前提”获胜。
只有人大与马来亚这场,AI判给了正方赢,还是大比分3:0。
我猜这里的变量,大概是因为反方暴言说要让AI退回2.0。
它果然在麻痹我。
设计/视觉 Elain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