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间,骨科医生郝跃峰开具了上万个“处方”,其中只有5%左右的病人从他那儿拿到了药,平均药费在5元左右,而其余95%的病人,均为“运动处方”。
郝跃峰是苏州市立医院副院长,长期从事运动医学、骨科、人工关节等领域的诊疗和科研工作。2018年,他牵头成立了全国三级综合医院中的第一家“科学健身指导门诊”,此后又首次提出、实践了“医学运动处方技术”,让上万名患者不吃药、不手术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过去都普遍依赖药物、手术等医疗干预,忽视了人体的主动修复能力。”郝跃峰希望,“运动处方”未来能作为医生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在临床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撰文丨汪航

郝跃峰为患者开具“运动处方”,受访者供图
“运动处方”怎么开?
带诊断功能的杠铃、反重力的跑步机、膝关节和肘关节运动训练仪、腰部训练器……如果不是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在旁指导,你可能会误认为自己走进了一家健身房。实际上,这是苏州市立医院康复医疗中心(苏州市康复医院)的诊疗专区。

康复医疗中心,汪航摄
医院副院长郝跃峰介绍,为了进一步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医学运动康复理念,苏州市立医院于去年9月成立了这家新院区,主要为市民开具“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指专业医师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量和运动进度等。
通俗来讲,西医大夫根据患者疾病史、检查报告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式,一般是用语言、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而“运动处方”医师则在体力活动水平、运动风险等筛查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运动指导方案。
目前,“运动处方”分为“健身运动处方”和“医疗运动处方”两类,前者以健康人群和慢病风险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后者则主要聚焦慢病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和围手术期人群。
这意味着,无论是健康人或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慢病人群,都能到医院开具这一处方。但问题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为什么还要专门要医院寻求“运动处方”的帮助?
郝跃峰解释称,运动不仅是体育概念,更是医疗概念,它能有效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多种慢病风险,还能使慢病患者症状改善,“大多数人都不会运动,运动不当和运动过量都会带来伤害,比如运动中的心血管事件和运动损伤的风险。”
他曾接诊过一位40岁的中年女性,对方腰背疼痛症状持续半年,坐立难安,还影响到了睡眠,听说游泳能改善就特地去学了游泳,结果没有任何效果。
在看了X光片等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习惯后,郝跃峰给她开了个“运动处方”:慢跑+快走,每天坚持20-30分钟,一周可以休息两到三次,坚持3个月。起初,该患者自述一跑步就喘气,郝跃峰又教她跑步技巧。
运动康复师指导患者运动,受访者供图
看似简单,但在郝跃峰这儿,制定每个“运动处方”都要花费1小时左右,因为他要问的事儿很多。
“有一个父亲打电话来向我咨询,说女儿太胖想减肥,有什么运动方法?”郝跃峰表示,“打电话解决不了问题,我要了解病人的整体状态,比如说肥胖有没有伴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她的呼吸状态、运动状态,身体的协调程度如何,乃至有没有平脚板。”
询问疾病史和运动史、体格检查、运动能力测试、医学影像和医学检验检查、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综合诊断、病因分析、确定目标、制定处方、说明注意事项,这是一份“运动处方”的完整制定流程。
也有患者对此不理解,说“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流程?给你拿一张X光片,看一看怎么处理就可以了。”郝跃峰强调,制定医疗运动处方需要明确的医学诊断,并且需要每两周随访一次,以便根据情况调整处方方案。
目前,郝跃峰及苏州市立医院的“运动处方”需求越来越大,年门诊量已达上万例。2021年2月,江苏省医保局、省卫健委等单位将“运动医学指导”正式纳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定价150元/次。
此举开创了“运动处方”收费的先河,郝跃峰的实践受到了官方认可。

为住院患者开具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很多患者是不需要吃药、手术的”
早在2016年,郝跃峰就开始在门诊中使用“运动处方”给患者看病。到2018年6月,全国首个科学健身指导门诊在苏州市立医院北区开诊,郝跃峰成为该门诊的首位坐诊专家。
谈及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门诊,郝跃峰从自己近三十年的骨科门诊讲起:“当年有很多病人因为腰腿痛、颈椎痛到骨科就诊,检查后并没有发现大的病症。为了缓解疼痛,骨科以前都是给病人开一些消炎止疼药、膏药,一时的疼痛缓解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苏州市立医院康复医疗中心(苏州市康复医院),汪航摄
大约在2006年,郝跃峰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那时,苏州市立医院北区附近的虎丘婚纱市场中有很多工人时常腰痛,经常来找他看病。经过长期观察、详细询问和调整治疗方案后,郝跃峰给他们开出了一道“运动处方”——跑步。
原来,郝跃峰发现,工人们长时间从事裁剪、缝纫等工作,每天8—10个小时的久坐导致运动量不足,腰背部的肌肉无法承受一种姿势,日积月累后导致积劳成疾,就出现了疼痛的症状。
这份最初的“运动处方”,包含跑步姿势、频率、呼吸方式、运动总量和强度等内容。经过指导,工人们的腰痛症状不仅缓解了,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不用吃药、不用贴膏药,就把病看好了。
这一诊疗经历使郝跃峰对运动的医学功能产生了新的认识。后来,他特意在骨科门诊中观察跑步的临床功效,进一步证实了其对颈、肩、腰腿疼痛患者的作用,“我自己也是跑步的获益者,当时体重增大、血压变高,跑步半年瘦了10斤,血压等指标又恢复正常了。”
此后,郝跃峰开始在门诊中大幅降低止痛药、膏药等药物的处方占比,增加跑步、慢走等运动方式的医疗建议。据他回忆,只要门诊患者病情是和运动相关的,都会给对方运动方案,并在随访中不断调整,因此患者都叫他“跑步医生”。
接触“运动处方”前,郝跃峰在门诊中开具的平均药费用为30、40元,后来逐步降低到5元左右,“5块钱基本就跟没开药一样,因为如果遇到一个关节感染的病人,他需要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导致一个患者的治疗费就大几百,把其他患者的平均费用拉上去了。”
不仅如此,曾有7年时间,他只给5%左右的病人开了药,其余患者拿到的均是“运动处方”。在外人看来,这一数字不可思议,但郝跃峰表示,运动本身是免费的,如果患者依从性好,一次门诊也许就能有效改善病情。
这么低的医药费,科室是否面临过经营压力?郝跃峰表示,医院一直是鼓励这件事的,因为国家重视药占比的考核,而“运动处方”能减少患者医疗花费,优化医保基金使用,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
在实践“运动处方”的过程中,郝跃峰还发现,很多患者是不需要吃药的,甚至连手术也可以完全避免,“在传统的医疗观念和大众认知里,人生病了就要赶紧进行医疗干预,又是药又是各种医疗检查和手术方式,实际上这是一个治疗误区。”
在他看来,大多数医生过度依赖医疗手段来干预病人,而这里的“病人”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病人,是需要打问号的,“随着医疗发展,病人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实际上有些病人根本就不是病人,过度治疗也就出现了。”

看似是“健身器材”,实际上是“运动处方”评测设备,汪航摄
曾有运动损伤患者花费上千元开各种药膏也没能缓解病情,在郝跃峰这儿,“运动处方”就能解决;也有患者主动要求郝跃峰给自己开药,他会在评估后详细解释自己的医疗方案,能不开药的尽量都不开药。
郝跃峰这么做,并不是完全排斥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而是强调“运动处方”与药物、手术、理疗、心理治疗的同等地位,“谁也不去替代谁,而是把‘运动处方’加进来以后,其他的干预方案可以少用一点,该手术的还是要手术。”
让更多医生开出“运动处方”
很长一段时间,“运动处方”主要用在专业运动员身上,即便是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美国,也没有详细解释该如何运动、如何开处方等问题,更像是一种普惠式方案。
郝跃峰和苏州市立医院的实践,首次将“运动处方”从小部分人群、广泛化概念发展成面向大众的个性化诊疗方案。此后,随着“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运动处方”成为慢病防控、体医融合等领域的关键一环。
“从医学角度来说,它体现的是一种功能至上的医学理念,未来会逐步提高在医疗中的占比。”郝跃峰表示,“运动处方”是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运动损伤以及很多亚健康问题的有效方法,应该作为医生必备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
这意味着,“运动处方”并非骨科医生的专属,而应该将其扩大到其他科室,每个医生都可以取得“运动处方”培训合格证书,在临床中有能力、有条件开出这一处方。

郝跃峰为患者讲解,受访者供图
“医学界”了解到,在郝跃峰的推动下,目前苏州市立医院“运动处方”已与内分泌科、呼吸科、肿瘤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ICU等科室打通,康复医疗中心的医生也经常会到这些科室去参与会诊。
“比如具备‘运动处方’资质的医生会到内分泌科会诊,详细评估后如果具备处方条件,就会请患者来康复医疗中心锻炼,这不仅能改变就医流程,也能逐渐影响患者的就医观念。”郝跃峰说。
他还介绍,自己有次在外地出差,无意中发现一个血透病人,对方在隔一天做一次血透的情况下,竟然跑完了全程马拉松。这在临床中几乎难以想象,对此类患者而言,虽然医生也会建议适当运动,但患者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运动。
回到苏州后,郝跃峰开始查资料,并与医院肾内科医生一起讨论。他们认为,运动是调动患者主动性的康复疗法,可增强神经、免疫及体液调节系统的功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状态,其作用是药物治疗不能完全代替的。
“血透患者在‘运动处方’的帮助下掌握科学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抵抗力,防止肌肉萎缩等,但如果没有临床专业指导,很可能会因运动不当导致肾脏负担加重。”后来,苏州市立医院肾内科的血透患者在药物、手术治疗之外,额外加入了“运动处方”,患者预后效果显著。
这一例子很好地诠释了“运动处方”的医学理念——医生在为患者治疗方案设计和选择时,以治疗后的功能为导向,追求组织损伤最小化、治疗效果最大化、生物力学最合理、组织愈合最理想、治疗耗时最短、康复过程最快,以使患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为目标。
这件事也让郝跃峰愈发意识到,应该加快“运动处方”的临床普及。在国内首部《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中,郝跃峰与其他制定共识的专家表示,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催生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潜能,“运动处方”需求正呈井喷之势。
为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开始发力“运动处方”。
去年11月,贵州省首个“运动处方门诊”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白云院区)开诊;今年1月1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正式开科。
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揭牌,中心主任王蕾教授告诉“医学界”,今后将继续加强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在为广大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服务好的同时,也能为普通人群,例如慢性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设计科学的“运动处方”,助力全民健康。
未来,“运动处方”可能会和语言、药物、手术的地位一样,成为医生临床诊疗的第四件有力武器。
“价值医疗在中国”专栏
今天,全世界都在呼唤“价值医疗”,也在探索“价值医疗”的实现路径!“医学界”特推出“价值医疗在中国”专栏,通过挖掘符合“价值医疗”理念的鲜活案例,让这些创新实践被看见、被讨论、被弘扬!我们相信,“价值医疗”必然会成为未来医疗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若您所在单位/机构/科室,有“价值医疗”理念的鲜活案例,欢迎联系我们,共同推动实现“价值医疗”。
邮箱: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