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一直到春节前都已经没有什么能看的电影上映了,电视剧也兴趣寥寥,我们打算写一些和电影无关的社会话题,大家就当聊天和故事听听。
今晚聊聊最近从哈尔滨开始内卷起来的文旅热。
正文
整个舆论都是哈尔滨起头的,那就先聊聊我眼里的东北,我这几年因为工作和旅行全国大部分的省份都去过了,唯独东三省我一直都没到过。
除了怕冷和东北真的没有与我职业相关的出差机会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总觉得那里不是很陌生,想不起来要特意去。
这种熟悉的感觉稍微具象化一点,应该是我吃过的那些东北菜馆带来的。
我每在一座城市长期生活,都会在冥冥中遇到一家东北菜馆,自己老家有,读书的城市有,现在在的杭州也有。可能也是因为我吃东西贪图实惠,这些菜馆有着类似的好吃,类似的便宜,类似的量大,还有着一位性格类似的东北老板或者老板娘。
杭州那一家,在我下班饥肠辘辘的时候,因为我的一个电话破例晚关门一小时等我一个人;大学那一家,我毕业前最后一次去吃,送了我一瓶橙汁和一句东北口音的毕业快乐。
这两家还有一个完全一样的口头习惯,就是老板会对着年轻人称呼“孩子”。这声孩子对于上了班之后的人,真是能让菜都吃起来有滋味一些。
这些不约而同的善意和亲切感,会被我直接归结在东北人这三个字身上——一种朴素的热情和好客品质。以至于当生活中遇到别的东北人的时候,我会有更多的信任和好感。
但这种信任后来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意外,一次是年终扫除请的保洁阿姨,是个东北人,出于信任请她来的时候我自己并不在家里,事后发觉少了东西,查了家里常年开着的监控才发现对方的小偷小摸。还有一次是打车,被一个东北的师傅坐地加价,还听了一路他对着手机语音用东北话发各种不太尊重女性的粗鲁话。
类似的人和事情我当然不是第一次遇到,但因为有之前体验多年的东北人的“善意”在前,这两次便让我尤其惊愕。
也是这两次惊愕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不是东北人的问题,是自己因为前几年经历的善意,而陷入了“地域印象”的评价陷阱。
也就是个人记忆的社会性特质——人会因为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而对一个社会(地域)群体产生单一的认知,而忽视了群体的复杂性。
说白了就是我被善意围绕久了,便觉得所有东北人都有这样的品质了,忘了任何以地域细分的人群都有善良和恶意的混杂。
这甚至和是善还是恶无关,如果对调过来,让我先经历后面的,那可能就是另一种很多人很熟悉的不去东北的原因了,也就是刻板印象地域歧视。
所以从之前的淄博,到这次的哈尔滨,当那些短视频和热搜铺天盖地出来的时候,我是有些担心的,这种担心不是对哈尔滨本身文旅发展的意见,我当然是欣喜于那儿的老百姓在当下的环境里,能吃饱肚子赚到钱的(我依旧坚持所有思考应该基于对具体的同胞的关注,这是谈论一切主义的前提。)
我只是担心受众这一边,当下的这种走向极端的趋之若鹜,实在太像从那几家东北菜馆里出来的我了——见到好的便觉得某个城市什么都好,然后涌入之后,不谈城市本身的复杂,所有人都涌入这件事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必定到来的体验上的失望。
这种失望还有一个很危险的前情,就是现在太流行把一座城市当一个人去运营了,这是一种造神
表面看上去是在吸引游客破除刻板印象的手段,但这其实是一个评价陷阱——
它太统一了,自动抹去了一座城市必然有好人、有坏人、有光鲜的部分、也有灰暗的部分的可能性。
而旅行又是和城市的多维度接触,再发达的城市,出现负面体验依旧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对一座城市制造“好感狂热”之后,产生新的地域偏见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歧视的本质是偏见,刻板偏见和好感狂热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偏见又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东西。
这种失望和偏见,对苦心组织“款待”的本地人以及花钱涌入的游客来说,都是一种不公平和浪费。
我还有一种观察,我不确定对不对,写出来给大家参考一下。
我总觉得这种失望背后的逻辑,和这几年越来越盛行的景观化的打卡式旅行是有关系——因为失望的问题出在多维度接触,那就不让你多维度就好了嘛。
对于文旅的提供者来说,当失望一定会到来的时候,想要维持这种长期的热闹,最好的方式就是潜移默化中改变旅行消费者的需求,把本身需要服务的体验变成一张照片就能满足的打卡。
当旅行变成景观化的打卡,把城市变成“主题乐园”,要去哪里玩,所有人的路线都是固定的。
让大家从旅行是“为了见没见过的世界和故事”,变成旅行是为了“去网上大家都去的地方拍照”,回到流行刻“xxx到此一游”的陈年逻辑里。
当然,这肯定不是这几年文旅热才有的现象,回头倒几年你是能发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的——很多年前即使是被嘲笑土的“大冰”风旅行,也强调的是遇见想不到的故事和人,后来慢慢的就变成排队在“我在xx很想你”的假路牌底下拍照了。
所以这几年大家都爱骂这种打卡是土,是大众爱跟风的劣性,我倒觉得,根源是第一个放置这个假路牌的人。
这里面还有一个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工具无法回避,就是短视频
相比之前的照片和文字,它太能够在旅行建议这件事上给你带来一种迷惑性了,动态的场景,会让你误以为视频是你看世界的眼睛。但很显然,它并不是。
你记忆中对这座城市的印象里,什么东西被删除,被保留,被夸大都不是你自己决定的,是网络热点和短视频大数据决定的,这何尝不是一种隐性的权力在支配我们的选择。
这种支配也能和我们开头提到的城市造神、评价陷阱合围成一个闭环——网络热点的群聚性和单向性,决定了他只会对一个地方一边倒的夸赞,然后因为什么事情反转,陷入一边倒的嘲讽。
去年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和淄博热前后脚发生的河南迷笛偷窃事件,发生之前都夸河南办的好,发生后就是铺天盖地的地域歧视河南人。
前后脚,其实那片土地什么都没变化,但网络在两个极端都吵嚷过了。
好了,就写到这吧。
旅行是一件简单开心的事情,我走了这么些地方很多照片其实我已经不太会拿出来看了,但是很多遇到的人和故事,我都会写下来,记下来,在后来几年的各种朋友面前当好玩或者美的事情分享,都好像没有过去很久一样。
这是我理解的旅行的意义。
音乐/
配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