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羊说,DIOR出的
中国区新年限定「龙」系列
,都是什么阴间设计啊?

尤其日本Otani工作室设计的呲着大牙的小恐龙,即使融入贴片、刺绣和印花元素,可看起来依然像个青黄不接的大萝卜…
虽然说恐龙也占个「」字吧,和我们中国风的生肖龙是一点不沾边呀…
网上不少人吐槽,DIOR既想蹭我们过年气氛卖货,又要去中国味的吃相太难看
真不怪大家对这个品牌敏感,毕竟有抄袭马面裙却拒不承认事件在先。
前不久DIOR总裁、LV长公主穿DIOR金色刺绣高定斗篷去凡尔赛宫参加国宴,也曾引起争议。
有人觉得斗篷上的工艺是中国风刺绣(疑似淮金绣,也有人指出是欧洲人自己的法式刺绣
但其实,是乌克兰的民间刺绣
这件专门为长公主定制的Dior秋冬高定,由乌克兰设计师以民族图腾「生命」之树为主题。
再融入本国民间刺绣元素,成品精巧华美,尽显优雅贵气。
不过被网友看成是中国刺绣也没错,真的太像了。普及一个冷知识:欧洲刺绣起源于中国。
刺绣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
后借着丝绸织品经由汉朝开通的古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他们再结合本土审美进行延伸,东西互鉴逐渐形成多种风格和派别。
中国古陆上丝绸之路的传播路径
而早在上世纪13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大陆,华流曾是风靡一时的最炫民族风。
欧洲王室贵族等上流社会对东方美学疯狂上头,由此盛行以「中式风」为主流的杂糅时尚风潮
他们不仅以收藏中国器物为兴趣,并且爱好将中国元素融入欧洲本土审美,甚至还热衷搞高仿,衍生出很多带有「中国味儿」的艺术创作。

这一历史文化艺术现象,有自己的专属派系,被称为「Chinoiserie风」
今天羊就带大家瞧瞧,我们东方美学在那些年是如何影响西方,爆改欧洲艺术史的
什么是Chinoiserie风
东方美学的欧洲本土化
Chinoiserie风,大白话就是欧洲本土化的中国风。
它兴起于13世纪晚期,以意大利友人马可·波罗到中国旅游为开端,17世纪风靡整个欧洲,18世纪达到巅峰。
佛朗索瓦·布歇《梳妆》 1742年 
出现中式屏风和团扇 人物姿态和画面构图仍偏西式
Chinoiserie一词,词根是China,源于法语单词Chinoise。
1823年由法国哲学家查尔斯·傅立叶创造。
1836年巴尔扎克在小说《禁治产》中再次提及,用来形容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艺术
后来被吸纳到英语中,来自中国、或依据中式审美模仿制作、想象出来的中式图案等,具有东方风韵的艺术品、服饰纹样、家具物件、建筑风格以及其他奇异珍品。
Chinoiserie风简单理解就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风
那一时期的欧洲大陆,对遥远东方的中式审美能有多上头呢?

工艺精湛的中国丝织刺绣经丝路进入欧洲后,立刻成为王室贵族的心头好,盛行于富贾豪门的上流社交圈。
伊丽莎白一世肖像中布满刺绣细节 1588年
法国皇帝路易十四,就是一位刺绣狂热爱好者。
他开办织锦厂,用大量巴洛克风刺绣装饰皇宫和自己的袍子,甚至还亲手为女儿挑选刺绣图案。
凡尔赛宫中路易十四的卧房 装饰繁复的刺绣

同时,控制欲很强的路易十四,对贵族着装有着严格要求。
他发明在蓝色紧身衣上用金丝和银丝绣成花饰,能穿上身的贵族需要申请国王签字批准。
而这种后来在欧洲宫廷流行的「金绣」技法,就是在中国刺绣上的发展。
卢兹伯爵路易·亚历山大少年肖像中的金丝刺绣

在服饰领域,Chinoiserie风主要表现在纺织品纹样、款式和色彩。
法国织工会在织物上模仿中式纹样,他们从吐火的龙、欢快的狮子和展翅的凤凰开始模仿👇
《圣厄休拉和她的少女》1410年
画中女性圣徒所穿的长袍缀满凤凰纹样
到了16世纪,意大利纺织品中,莲花与藤蔓结合的花卉装饰纹样十分常见。
这种纹饰也是源于东亚设计的改良👇
《埃莱奥诺拉·托莱多肖像》木板油画 1545年
这幅路易十四时期的“中国皇帝”系列挂毯中的「天学传概」👇
描绘了汤若望和南怀仁在清朝宫廷中的活动,里面的中国皇帝是康熙皇帝。
法国博韦挂毯厂生产 1688年
和它类似的这副挂毯《便宴》👇
描绘了1700年,路易十四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在凡尔赛宫身着中式服饰、坐着八抬大轿隆重出场。
约1697-1705年,美国盖蒂博物馆藏
这些欧产织物,无不传递着欧洲人的东方绮梦,都属于典型的Chinoiserie风。
众所周知,西方人喜欢China(中国)必喜欢china(瓷器)。
元代霁蓝釉白龙梅瓶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全球仅三件

16世纪中国瓷器经丝路大量出口到欧洲。
王室贵族不惜高价收藏以作为尊贵身份象征👇
德国柏林夏洛腾堡宫的瓷器屋 2700多件中国瓷器
艺术家也会把中国的瓷器融入绘画创作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诸神之宴》,很多姐妹都熟悉吧?
画中众神手上的青花瓷盘和瓷碗,看得出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的主流地位。
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 1514年创作
这幅油画中的瓷器从器形、风格、纹饰来看,有明代宣德至成化年间的青花瓷(下图左边)
也有意大利按照青花瓷在本土仿制的钴蓝软瓷(下图右边)
是的,仅仅是拥有,已经不能满足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渴望。
他们还自己动手建厂,山寨中国瓷器。
乳白玻璃仿瓷陶器 威尼斯制造 约1510-1520年
但我们老祖宗传承千年的硬质瓷手艺,想复制可没那么容易。
例如法国,就没成功
,不过意外开发了一种名为「软瓷」的仿瓷👇
美第奇模仿青花瓷制造的朝圣者烧瓶 15世纪80年代
这些欧产瓷器除了中国的青花元素,也会融入古典主义的视觉效果,包括装扮的怪人、缠绕的树枝和精致的插花。
法国之后,荷兰设立代尔夫特窑厂,德国也在德累斯顿设立皇家瓷窑…
欧洲各国掀起了制瓷热,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传世瓷器。
代尔夫特仿青花瓷陶盘 17世纪晚期
而对瓷器的热爱,也延伸到了欧式建筑风格上
最早的Chinoiserie风建筑,是路易十四的大特里亚农宫主体屋顶装饰大量青白釉瓷瓦,又称「瓷宫」。
可惜因无法适应法国寒冷的气候,不久就拆掉了。
特里亚农宫的青白釉瓷瓦屋顶 1670年
不过这一大胆尝试,倒是打开了欧洲人进一步将中式审美融入生活的新思路。
枫丹白露宫 法国国王的行宫
也充满大量雍容华贵的中国风装饰及家具
德国慕尼黑宁芬堡宫是巴伐利亚历代王室的夏宫。
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特意聘请宫廷建筑师,在宁芬堡公园兴建一处中式宝塔楼。
虽然从外部看,仍然是巴洛克式古典建筑。但室内装饰和陈设上,一楼大厅以青花瓷的蓝白为主色调👇
二楼的房间,也以清代的漆柜、花鸟画壁纸和顶棚为主题👇
勾勒出无限东方意境,素雅又显大气。
德国皮尔尼茨宫的水景楼,屋顶弧形坡类似中式建筑的反宇。
凹弧装饰有仙鹤、凤凰、宝塔,以及穿着官服、举着宝伞的东方人形象彩绘。
内饰中国古代人物、花鸟、山水画像,还摆放了很多外销屏风、挂屏。
在欧洲
不止王室贵族,
Chinoiserie风的
家具十分普遍👇

伊夫·圣罗兰 巴黎故居
就连如今一些酒店,也依然保留着这一装饰风格。
巴黎克劳德酒店 中国漆面装饰的大厅
除了无脑收藏中式器物,欧洲人对中国文化风尚和生活方式也相当痴迷。
例如画中的玛丽皇后和路易十六,正在跟着中国杂耍人学亮相👇
艺术领域方面,伏尔泰对《赵氏孤儿》赞美有加,特地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
玛丽·安·耶茨夫人出演《中国孤儿》的肖像 1765年 
还有安徒生童话《夜莺》,也绘声绘色描述了欧洲想象世界中,富丽的中国皇宫和园林景致。
安徒生童话《皇帝与夜莺》绘本
总得来说,中式花鸟鱼虫、松竹兰梅、人物图案,以及文化生活,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方人的审美趣味。
东方设计的奇幻靡丽和飘逸柔美,还为18世纪流行的洛可可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后面会展开讲)
随着19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到来,古典主义席卷之下Chinoiserie风渐趋退散,但富有中国味儿的各式元素依然长盛不衰。
这些中国风头号铁粉
促成东方美学爆改欧洲审美
在那些年的欧洲,能接触到中国进口奢侈品的,身份必然非富即贵。
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东方美学的沉迷和崇拜,促成和推动了Chinoiserie风的爆火和延续。
其中一位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皮杜夫人👇
她在承接巴洛克艺术的繁复与奢华形式之上,将中式审美融入宫廷装饰中,创造出更为柔美与轻盈的洛可可艺术。
在建筑风格上,洛可可强调装饰性、不对称性,追求画面的留白与意境之美。
注重材质,多以岩石花纹、贝壳等大自然为主题,描绘休闲的场景为重点。
线条的运用上也区别于巴洛克时期的扭曲与抽象,更加连贯和柔和。
正是中国艺术中对于流畅弧形的运用,和追求风韵、写意,给了当时流行直线的欧洲新灵感。
蓬巴杜夫人借此在法国推崇女性之美,结合优雅柔美、温润秀丽的中式线条,创造除了新的S型曲线。
弗朗索瓦·布歇 《德·蓬巴杜夫人》
不仅如此,蓬巴杜夫人多次举办有关中国文化的沙龙,推行刺绣、漆器、瓷器等。
这是1760年受她委托制作的大象花瓶,上面绘制了中国艺术场景👇
蓬巴杜夫人的推动下,中法审美不断碰撞,洛可可艺术得以发展扩大,影响着建筑、服饰、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
佛朗索瓦·布歇 《垂钓的中国人》1742年
佛朗索瓦·布歇 《中国花园》1767年
路易十五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 乾隆皇帝挂在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抢回欧洲
另一位是Coco Chanel女士
她的巴黎公寓里,摆放着各式雕刻着龙、凤、花、鸟、庭院、人物等中式元素的屏风👇
从18岁就喜欢中国屏风的Coco,一生更是收藏超过30面。
这些屏风里,最有名的乌木漆面屏风,来自18世纪Chinoiserie风盛行时期。
由赭红与金色角质构成,做工精巧,美妙非凡。
Coco把中国风的喜爱,投射到了CHANEL品牌运营上。
标志性LOGO山茶花,就是来自于中式屏风上的山茶花装饰。
并且将乌木屏风、中式窗棂与扇型结构融入高珠设计👇
还推出东方屏风眼影盘,以及混合琥珀和龙涎香的木质东方调性香水。
还有海盗爷John Galliano
他担任Dior艺术创意总监的首场中式大秀,融入旗袍、盘扣和纸伞,还大量运用织锦、云肩灯等一系列东方经典元素
结合西方夸张的色彩和性感的斜裁,描摹出了一个个神秘华美的东方魅影。
(ps.开创斜剪设计的那位老太太也很牛,羊正在写,记得来蹲)
为Dior设计的1997秋冬系列

而直到如今,什么法式中国风、复古南洋风,甚至是新中式风等等,多少都能从Chinoiserie风里找到痕迹。
这股从东方吹到西方,再从西方吹回来的中国风,是中华文化的自信彰显,也是对审美风格多元的包容与接纳。
正是因为经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转译,让Chinoiserie美学变化万千,更具魅力。
它可以是视觉上的装饰艺术,也可以是艺术作品中的那些含混不清的符号。
但无论如何变身和融合,说到底,还是老祖宗的审美够硬核,华流才是永远的顶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