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EDA企业超过50家,真正强大到领先全球的有几个?
作者 |  关牮 JamesG
最近EDA行业爆出一个大新闻,全球EDA行业龙头企业Synopsys宣布收购仿真巨头Ansys。一个85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兼并了一个30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在总共才几十亿美金的EDA市场里算是一个超级新闻了,简直是洗脚盆里扔砖头,激起的水花有点大……
我的一个在EDA领域深耕多年的学弟为此还特意写了一篇长文,详细介绍了两家公司的来龙去脉。文章内容非常详实,有兴趣的朋友务必通过以下链接参考一下:《EDA巨头开启新纪元!Synpsys350亿收购Ansys,千亿级巨无霸诞生!EDA历史动轮(转载)
最近几年,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不可谓不热火朝天。一二级市场里都是锣鼓喧天,把整个行业都细细篦了一遍,连个密封圈都不放过。
自然,作为供应链非常重要一环的EDA行业也成了投资人眼里的香饽饽了。我凑巧也一直收集整理EDA/IP行业的供应商数据。最近几年一路更新下来,已经是一个长长的列表了。
为了方便大家参考,我把中国大陆公司和非大陆公司用颜色做了区分。在把各家子公司合并到一起的前提下,我总共录得86家企业,其中中国大陆占了57家(详细见下图)
粗粗看起来,我们的EDA行业似乎已经很厉害了的样子了。

然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在我整理的却大多是行业里,目前国产供应商的名单都超过全球其它国家地区总和了,并非独EDA一家如此。但真正强大到领先全球的行业有几个?我不知道。
01.
关于EDA和EDA行业巨头们
EDA其实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工具,而是贯穿整个半导体设计制造链的所有环节里的辅助设计软件工具的集合。它是一个(或者说是多个)系统。
按照我上面表格的宏观分类,每个大分类下面我又做了一个相对细化的分类。当然这个分类方法还很粗糙,但大体可以帮助大家对电子领域的设计开发流程有一个初步了解。

下面表格里的每一个步骤,事实上都需要一个或者多个独立的软件工具来协助设计开发。

而目前全球的那三家龙头企业:Synopsys、Cadence、Siemens Mentor的产品线基本已经覆盖了所有这些领域。

下表里模拟设计部分我还没有收集整理,希望大家谅解。但这几家在模拟领域也有丰富产品布局。

能够给客户提供全流程完整产品和技术方案,并且在部分环节实现技术和市占率的绝对领先优势,为这几家巨头提供了难以逾越的安全壁垒。
02.
关于国产EDA的软肋
和上述的那几家巨头相比,国产EDA软件无论在生态和技术上都难以全面抗衡。虽然在有些点工具上,国产EDA确实有机会做出一些亮点和特色、部分技术指标也有赶超的可能。但面对御三家在全环节覆盖的优势面前,国产EDA的亮点也很难有抗衡的机会。
毕竟对于下游客户而言,能够提供全环节解决方案是有绝对诱惑力的,更何况巨头产品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上更有先发优势。

下图是我一个好朋友,此芯科技的石松华,整理提供的部分国产EDA公司产品线统计。相比那几家巨头公司,国产厂商的产品覆盖显得过于稀疏,甚至有些环节没有或者现有国产产品。
如此情况下,面对巨头国产厂商单打独斗确实缺少赢面。
1)EDA软件结果的可靠性是需要时间积累和足够多案例迭代验证的。在这块,巨头们拥有绝对的优势。毕竟如果设计结果的可靠性得不到充分保证,设计公司也不敢贸然把结果拿去流片的。毕竟万一出错,流片的损失远远超过EDA本身的价格了。

2)产品线如果不够丰富是大多数EDA供应商难以应对巨头的最大软肋。即便产品本身能够在某一环节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客户也很难同时应对和管理大量的点工具供应商,而且在品质管理和错误追踪上也容易导致灾难性后果。这种情况下,能够提供全环节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大公司自然有巨大优势。

3)EDA市场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单一点工具的市场规模都太小了。很多环节甚至不足以养活一个公司。所以即便是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单一点工具的EDA供应商也会面临发展的困难,甚至连生存下去都会成为问题。
如果以上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第一张表格里的57家国产EDA供应商在未来的几年后不知还能剩多少?
03.
国产EDA如何突破?
前面说了一大堆,归根结底是要有一个解决方案的。否则国产EDA未来怎么办?
技术上的不断提升自然是必要的。但技术的发展和迭代需要极长的周期,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有任何预期外的突破。

而且针对我前面提出的问题,单纯的点工具的技术提升也无法解决商业上的壁垒。纵观EDA行业的发展史,其就是一个并购史。几家巨头公司都是一路兼并收购各种小公司最终形成大型平台公司,而众多的小公司也是通过被收购实现资本化退出的。国产EDA公司的发展应该也逃不过这一步。
简单一句话,在EDA软件行业,无平台、难得活!
然而通过并购众多小公司来形成平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国产EDA的发展却是时不我待。想海外巨头那样持续几十年的一路发展,时间上是来不及的。要及早形成国产化EDA平台,还需要另辟蹊径。而在短期做到这一点,或许只有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通过第三方的商业平台整合资源来实现了。
对于EDA软件而言,平台化的最好办法是上云:把各家的EDA工具产品都统一放到一个云平台上,由一个第三方的服务平台进行商业化运营管理。

这个话题听起来挺不错吧?但也只是听起来不错而已。其实,第三方的EDA平台这个想法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很早以前我就想到过,而且实际上当时已经有人在做了:多年以来,各个地方就有各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但大多缺少良好的商业模式。维持至今,很难说哪家特别成功。
2020年的时候,我和亚马逊云的人就交流过这个问题。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推出相关的云方案。技术上早就不是问题了 -- 在海外,当时亚马逊云的EDA上云方案已经在一些客户那里成功落地了。所以,技术上(安全问题、保密问题、性能问题、经济效益问题...)应该都不是问题。但在国内,这几年好像一直没有进展。

国内的阿里云这几年在不断在推广他们的EDA上云方案,似乎也鲜见突破。
针对这个问题,我好几次都和不同的EDA公司和设计公司人员讨论过这个问题,EDA上云是否是个好主意。从反馈来看,那些设计公司的朋友对这个创意的观点都偏负面,主要原因总结下来有两个:

1)数据安全问题:传统上设计公司都是把自己的设计结果放在自有服务器上。如果未来放到云上,大家都担心数据信息泄露的问题。虽然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容易在IT技术层面就得到解决,但用户依旧还有担心。我尝试用“你的钱放在微信里不也很安全”的理由说服对方,但对方虽然无法反驳,表情却依旧暴露了他的担心。
2)商业盈利问题:
站在EDA供应商角度,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收费,或者说是如何盈利。如果设计公司通过账号登录云端服务器来使用EDA工具,那原来传统的软件买断制收费模式是否依旧合适?供应商如何监控自己产品,确保不被盗用导致经济损失?

各种交流以后,暴露了大量问题。除了以上两个最共同的,还有其它林林总总各种担心和顾虑。补过归根结底,目前所有的问题基本都是针对商业问题而非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有空间的:
1)基于第三方的EDA服务平台必须是商业化的,有合理的盈利模式,这样才能交由专业人士管理运营。而基于政府补贴的服务模式走不通。
2)前期必须有EDA巨头参与支持,单纯靠集合中小供应商的攒鸡毛凑掸子的做法肯定不可行。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流量生意,前期没有巨头支持,就不会有用户流量。单纯的经济补贴没有用处。
3)针对用户的收费方式有巨大的改革空间。原本买断制的收费方式显然不适合云平台。按照使用资源多少收费或许是一个更优解决方案。甚至可以更加激进一些,平台整合晶圆代工厂和封装厂资源,实现EDA/IP免费使用,量产阶段根据实际出货量按比例收费(不过这个需要EDA原厂支持,并且平台有下游代工厂资源能力)。

目前这些想法我也和很多朋友交流过,可惜至今想法依旧只是想法,还停留在纸面上。蹭了Synopsys收购Ansys的行业热度,我顺便随口说两句,和大家分享一下,供大家参考。
平台的事情确实不好搞,但或许有一天,当国产EDA行业在发展中真正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时,EDA云平台的方案才会顺其自然地应运而生吧。

我们拭目以待就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