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哦,不然就看不到我了

让古老的鄂伦春族
被更多人看见
这个冬天,哈尔滨的旅游热席卷了全国。
冻梨切片摆盘、甜豆花出街、索菲亚大教堂上升起人造月亮,以及松花上的梦幻热气球,堪称“掏家底”式宠溺游客。
其中鄂伦春人的出现,尤其引人注目。
中央大街上手牵驯鹿,头戴“小鹿”样式帽子的巡游画面,被调侃道:“尔滨为了‘南方小土豆’,把鄂伦春人请出山?上次他们出来还是乾隆时期。”
虽然刚开始被拍到的巡游队伍,是网红模特所扮演的,可真的鄂伦春人也立刻热情喊话:“非常盼望游客们从哈尔滨出来,坐上一小时飞机到我们鄂伦春旗转转,我们族人的热情不会让你失望。”
有人好奇地问:“鄂伦春人生活在零下40度的森林不冷吗?”
也有人想购买同款:“他们戴的狍角帽能买到吗?”
谁也没想到,帮鄂伦春人为大家答疑解惑的,竟是位北京小伙子。
今年37岁的李京阳,曾是年薪百万的摄影师,跟张艺谋合作拍过纪录片。
如今,他头戴狍角帽,身着狍皮衣,生活在森林中,走访各个猎民村,记录这个神秘民族即将失传的文化。
被哈尔滨带火后,关注鄂伦春的人明显变多了。
1月以来,李京阳变得很忙。他的日常工作,从单纯拍摄转向科普宣传。
他也开始带着一些鄂伦春年轻人,前往全国各地,让这个神秘的民族,被更多人看见。
01
用9年时间
拍下即将消失的文明
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很多历史藏在老人们的记忆里。
每个老人的离世,都意味着一部分民族历史消失。
过去9年,李京阳寻访过近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想努力留住他们的声音和技艺。
80岁的内淑梅奶奶,唱出了即将失传的《森林之音》赞达仁。
这是一种即兴吟唱的音乐,能唱的人不到10个,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她清澈明朗的声音,宛如山林中流淌的清泉,触动人心。
有人把她的声音放给家里的猫听,没想到猫很快就安静下来,被自然的纯粹与灵动所感染。
每次出现在镜头前,内淑梅奶奶都会认真打扮一番,戴上13个手镯、3条项链、6个铃铛,涂上指甲油,做好美甲。
她大笑着,说自己“好像只小花鹿”。
李京阳还拍过吴玲芝奶奶,她也是非遗传承人,热衷于一针一线地缝制孢皮衣。
为了寻找天然染料,不惜翻山越岭。
另一位叫关扣尼的老奶奶,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她是鄂伦春“最后一个萨满”。所谓“萨满”,就是神和人之间的使者。
李京阳跟她一起生活了3天,通过她的口述,记录下其传奇一生。
现在,很多鄂伦春族人搬到了山下,生活习惯和汉族大同小异。
可还是会有少数老人,喜欢待在森林里。他们坚信万物有灵,小心翼翼地与自然相处。
有一次,李京阳跟一位老人去采野菜,天快黑了,老人立马提醒他说话声要小一点,因为“小草晚上要睡觉”。
冬天再冷,他们也不会砍树烧柴,而是捡掉在地上的树干,或者枯死的树。
为了拍好他们的日常,李京阳常常扛着机器穿梭在山里。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有时天空起雾,手机没信号。一旦下雨,车就会陷在河里,迷路是常态。不过,他依然甘之如饴。
02
从被质疑到接受
成为鄂伦春的一部分
在通古斯语中,“鄂伦春”的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或“山岭上的人”,他们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多年来以驯鹿和狩猎为生,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和“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
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下山。不过,也有人留在山上,维持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生活。
拍摄鄂伦春人以来,李京阳受到过不少质疑。
起初,就连当地人也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不肯配合他。可时间久了,人们看到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打完卡就走,才渐渐接受。
当地人对他的称呼,不知不觉间发生变化。以前,老人们会习惯性叫他“北京记者”,到后来是“寄养在北京的孙子”,现在直接叫“孙子”。
显然,老人们已经把他视作自己人,还会给他起外号,亲昵地称他是“给力豹”,即“小秃子”。
甚至有老人热情地邀请他把户口迁到自己家,当家里的长子。李京阳开玩笑道:“以后分遗产,长子优先吗?”
老人们很喜欢跟他聊天,有时一大早,就会打电话找他唠家常。还有老人把自己唱歌的视频发过来,说是要送给他,喊他起床。
一次,他生病了。有位老奶奶听说后,直接拿出一沓现金送给他,足足1万块钱。
他感动得泪流满面,老人忙碌一星期,可能才挣百十来块钱,这是她辛苦攒了很久的钱,“我们非亲非故,认识时间也不久,但已经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鄂伦春火了后,有人质疑李京阳是蹭热度。可实际上,他早已成为鄂伦春的一部分,只是今年碰巧被看见。
03
哪怕倒贴钱
也要拍下去
李京阳和鄂伦春人的结缘,源于一次意外。
2015年,他原本计划去非洲徒步,可因为妻子怀孕,便临时改成给鄂伦春族拍摄非遗纪录片。
没想到,这次拍摄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森林里的虫鸣鸟叫,鄂伦春人对自然的敬畏,都让他深深迷恋,也让他重新思考起工作的意义。
他想为鄂伦春人留下点什么,每年都会来拍两三个月。
可很快,他发现一些老人拍着拍着就去世了,于是内心有了一种紧迫感。
从2019年起,他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山里,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北京。
李京阳以前做时尚商业导演时,工资尚可。辞职后,不仅没有收入,还要倒贴钱。
他一度跟家人商量,想卖掉房子,退掉商业保险。
家人有过不解,也有过抱怨,可看到他做的事被更多人认可,还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
李京阳说,自己的这种人生选择,离不开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的爷爷是法学家,参与过我国多部法律的制定。姥爷是大学教授,从小就告诉他:“这世上有很多事,比挣钱更重要。”
李京阳觉得记录鄂伦春的历史,就比赚钱更有价值,“这条路很难,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坚持,真的是不忍心,看着文化就在眼前一点点消失。”
因为常年在外,他陪伴女儿的时间并不多。寒暑假时,女儿会来看他。
他给女儿唱鄂伦春语歌,还给女儿写信:“猪猪侠爸爸这次变成狍皮侠,和时间赛跑……”
“我们活着不能只为自己做事,我们也要为更多人做事。爸爸虽然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想要什么就能给你买什么,从不考虑钱,但现在爸爸可以给你比玩具更好的东西,我想成为你的榜样。”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鄂伦春族仅有9168人,是我国东北部地区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
李京阳想成为第9169颗种子,让这个民族不被遗忘。
明年,他自费拍摄的鄂伦春族纪录片预计会公映。当他为这部90分钟的长片定稿时,忍不住哭了很久。
他坦言:“我不在乎消耗的时间和金钱,但很怕以后老了,举不动摄像机。希望鄂伦春族古老的歌声,永远年轻。”

文、编辑/Silence欣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
点击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