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宫本
眼看着距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空气里年味渐浓。街上涌动的人潮,各大卖场里堆成山的年货礼盒,小区开始张罗的灯笼、中国结等火红的布景和道具,整座城市主打一个喜庆劲儿。
厨房里袅袅的烟火气,家中不停歇的拜年电话和来串门的亲朋,在一声声“过年好”中,我们构建了对春节真实的感知。
这个腊八,一些朋友接到了一通特殊来电。“真的要过年了。”他们说。
01
萦绕耳畔的年味
以听觉为纽带和线索,我们牢记着对某个情境的体验、感知和表达,比如上学课间的广播体操、人生中第一场大型演唱会、家中小猫打盹发出的咕噜声……这些或高或低的分贝,让我们得以认真投入到生活的秩序中。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过年,总得弄出点儿动静才算得上圆满。
不同于现代人买年货的便捷,在古人眼中,赶集可以吊足一整年的胃口。清朝时,民间形成了专门办年货的集市,唤作“年集”或“年市”。文人让廉所著的《京都风俗志》中记载道:“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堆积满道,各处皆然。”工笔细刻的描绘,足可让人听见卖货郎吆喝的声音。
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 卷5-31
在火药还未发明前,古人怎样迎接新年?答案是用真的“爆竹”,也就是把竹子扔到火盆里发出毕毕剥剥的钝响,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如《通俗编排优》中所写:“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当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划破空寂,对来年之盼望也在家家户户中传递。
和大集上的吆喝声、除夕夜的烟花爆竹等比起来,当代青年更常想到的过年提示音,是冯巩的一句“我想死你们啦”,还有微信群“相亲相爱一家人”里不停歇的短信轰炸。
有个佛山的朋友,告诉我广东人刻在DNA里的贺年歌,不是《难忘今宵》,而是刘德华(《恭喜发财》)、Twins(《迎春花》)、汪明荃(《欢乐年年》)等湾区明星演唱的神曲。熟悉的前奏响起,过年气氛便拉满了。
前些年,她去海外读研究生,第一次过了个离家的春节。在唐人街买年货时,她冷不丁在中超里听到“拜年天团”的歌声飘出,眼前倏地掠过和父母推着购物车拣选的样子,心头顿感熨帖,连同思乡的情愫也滋长了几分。
对方富有画面感的讲述,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重庆,对待过年这件事,亦有着西南特色的遗风,那就是搓麻将。特别是每年除夕,小孩们外出放烟花、点炮仗时,父母辈的人便要在麻将桌上血战到后半夜。
童年时,“哗啦啦”的麻将声,和着嗑瓜子的“咔咔”声和电视里的春晚,组成了我对过年最深刻的记忆。当时还不解其中意义的我,如今领会了过节要与家人和朋友作伴、说些体己话的重要性。
02
伴着BGM,打个共鸣的响指
如果说在春节专属的BGM上,全国各地的土壤培植了迥然的风格素材,那么,必然有些共性的经验,能在人们心头搅动起同一阵涟漪。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春运期间填满火车站、机场的广播提示音,还有行李箱滚轮和水泥地摩擦的声音。有时候,透过声波振动的频率,你甚至能读出一个人归乡的脚步有多急切。
所有活生生的细节,都印证着人们如何在跟外界的互动中,构建起对春节的眷恋和情感依存。这绝非抽象的寄托,正因有了那些“有意义”的声音,我们才能打开麻木多时的感官,召起回忆、调动情绪,驱走冬日的寒意和荒芜。
是的,要想“过好年”,不能仅落在口头,还得多花点热情去准备,比如一餐年夜饭,比如多一些过年的“仪式感”。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笔者写道:“如果没有节俗带来的仪式感,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
“不知不觉就过年了。” “真快啊,一年又过去了。”现代人对过年的感知越来越迟钝,且不说工作时只记得周几不记得日期;对于过年,他们更多是在朋友圈看见黄牛又活跃起来,才“恍然大悟”。
但今年有些不同,“年味”在腊八如期而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当日,不少网友接到了一通意外来电。电话那头“舌尖美食感召力”十足,更是与网友进行了一轮“年夜饭C位”讨论。“广东当然要吃盆菜,盆满钵满嘛”“我们自贡要吃粑粑肉”“京八件您知道吗?”有来有往的交流,让即将到来的春节真切了起来。
这通“电话”来自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与京东云的一次年货节智能外呼活动。说到李立宏曾献声过的项目,最出圈的无疑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少人听了片中的解说才发现,原来只要有简单的旁白加持、做辅料,就能激荡出原始的口腹之欲。听觉和嗅觉、味觉在此刻擦出了无比微妙而默契的火花。
实际上,这番挑逗味蕾的绝技,既源于在生活中扎根的力道和智慧,也离不开多年的技术打磨。凭《舌尖》系列走红后,李立宏浑厚而有磁性的名嗓,成了人们心中“下饭”的代名词。也被一度盖章为饮食界最具“商业价值”的声音。声音,成了他和观众灵犀互通的密码。
《舌尖上的新年》剧照
在李立宏的理解中,春节最引人留恋的,当然要属一桌子年夜饭。他至今记得,小时候物质匮乏,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能改善下伙食,妈妈在灶台边淘米、烹饪的声音堪比仙曲般入耳。后来离家奔波和打拼,那段住在心底的节拍,充当了他质朴情感的寄托。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如果让李老师向网友发出过年的讯号,岂不是能增加更多节庆感?怀抱这样的初衷,京东云团队提出了活动构想。在所有人的通力配合下,活动卡着腊八上线,将新春的第一个提示音及时投递到了每位用户耳畔。
03
舌尖体祝福,敲响春节倒计时
就像以往春晚设置的观众来电环节,可极大提高场外的参与感,习惯了短信拜年的现代人,接到李老师的电话时,少不了本能又鲜活的互动。
有些用户是李老师的铁粉,听到外呼的第一秒,便认出了“老朋友”的声音。还有些人被李老师的解说馋得不行,却又迫于减肥的计划,只能暗自抓心挠肺。
在微博等平台上,这通电话也引起了#南北方年俗差别有多大#的话题讨论。有的朋友感慨道:“北方人过年是顿顿离不开饺子,南方人肯定不会吧。”有的则从派红包等礼节入手,分析南北方人对此不同的心态。玩梗背后,大家都能确定的是:龙年春节,真的要来了。
京东云言犀团队揭秘时说,这通电话其实是基于言犀大模型借助AI实现的智能外呼。“我们都是《舌尖》的粉丝,有这个契机,希望有更多粉丝可以和李老师互动。让李老师一个个打电话显然不现实,通过智能外呼可以批量‘送祝福’。”在京东云的理念企划中,技术不仅是这次外呼活动得以顺利推进的支撑和底座,感性地说,它更像是陌生人之间、平台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粘合剂。
放在整个人文技术观的视角下来看,AI的升级,指向了一个触感敏锐的课题:让人与人之间重拾更紧密、更温暖的连接。
“情感是技术的底色。” 负责TTS语音合成的工程师小袁说,技术岗的每个人都希望,用户和AI语音系统间的信息流动,能从单一输出走向情感的交织共鸣,为数字时代带来更多全新的可能。
为此,京东云言犀团队反复通过真人对话场景的模拟,强化对AI理解能力的训练,包括对不同情绪种类的识别、判断,以便使其在对人声的反应上更加灵活,懂得何时停顿,何时接话。光TTS就经历了从1.0到6.0的迭代,算法经验也日渐变得成熟。目前,言犀已经可以识别7种情绪。
京东云言犀团队告诉笔者,情感识别是言犀的核心技术优势之一,情感识别的难点是数据源,情绪数据无法像其他数据可以制造,而是需要真实积累。“我们会设置情绪维度的种子数据,去京东客服长期积累下来的对话数据库中匹配,通过不断自学习、迭代,实现情感识别分类和高颗粒度”。
好在,所有埋头耕耘都是值得的。过去几年来,团队积累了不少亮眼的服务案例,让人看到AI对话理应是聪敏的,拥有拟人化的温度。
2018年,京东打造了业内首个大规模商用情感智能客服系统;2020年,一位用户咨询时的负面情绪,触发了京东智能系统的预警。随着危机专员的介入,该用户得到了人为干预,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同年,“京东智能情感客服生命通道”设立。
而在2021年,针对天津20万人的养老需求,京东云与河西区合作搭建“天津市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每天早上9点,平台就会自动给近5000名独居老人拨打问候电话,一旦电话无人接听,AI就会通知家属和社区网格员上门。家住河西区广顺园社区的翁淑琴奶奶,在接受《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对我们独居老人来说,吃了一个定心丸,突发情况会有人知道,给我帮助,这就是一个虚拟养老院。”
这些个暖心的小故事,像是在告诉人们,AI技术的运用并不会令原有的关系基础松动和瓦解,反而让人文关怀寓于专业性之中,塑造了现代生活丰裕的质感。
以此为前提来看,这通电话用声音作媒介,提醒人们在在为前途挣扎之余,别忘了停下脚步,去给亲友拨通电话,聊一聊各自饭桌上的吃食,寻回掩埋在琐碎日常中、绵长而深厚的情感慰藉。
因为生活,本就是一场慷慨的交响乐,无论新春与否,都值得郑重对待。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宫   本
编辑 | 木   土
统筹 | 黄嘉翔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