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国债资金投入使用以后,也会积极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中房报记者 许倩丨北京报道
1万亿元巨额国债即将投向市场!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
按此测算,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万亿元增加到4.16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国债资金投入使用以后,也会积极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表示。
市场关心的是,中央增发2023年国债目的何在?1万亿元国债资金将用于何处?资金如何管理?10月25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
全部给地方,中央还本付息
“这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客观上也会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朱忠明表示。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较大,地方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比较重。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为此,国务院提出议案,建议增发2023年国债。关于资金规模,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财政承受能力,决定在今年四季度增加发行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
“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朱忠明表示。
在资金使用安排上,分今明两年安排使用。当前已进入四季度10月下旬,根据相关工作进展和项目储备等情况,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能够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工作落实。
为减轻地方财政配套压力,还将一次性适当提高相关领域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或补助比例,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同时,单设转移支付项目。为保持预算年度间衔接,将参照以往做法,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单设“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项目,与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并列,集中反映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考虑到本次增发的国债是纳入中央财政赤字管理,我们将采取公开发行方式发行,和已经确定的年度国债发行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债券市场情况,合理把握国债发行节奏,使国债发行和资金使用进度相匹配,确保顺利发行并避免资金闲置。”朱忠明强调。
━━━━
1万亿元国债怎么花?
“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是1万亿元国债资金的主要投放方向。具体体现在:
一是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恢复到灾前的水平。
二是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支持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防洪治理、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大中型水库建设以及蓄滞洪区围堤建设,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三是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实施预警指挥工程、救援能力工程、巨灾防范工程和基层防灾工程,加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提升防灾避险能力。
四是其他重点防洪工程。支持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和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小型水库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安全监测,海堤治理,整体提升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
五是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支持灌区建设改造修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灌溉供水、排水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六是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支持构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推动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七是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八是用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
哪些项目优先得到资金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表示,为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本次增发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落实“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与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统筹推进国债项目安排实施各项工作。
对此,有媒体提问:“此次增发国债对项目主要有哪些要求?哪些项目是能够得到资金支持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表示,一是符合规划或实施方案,优先支持“十四五”规划,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复的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以及地方重点规划中明确的项目,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实际需求,避免超标准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是满足投向领域要求。精准聚焦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优先支持建设需求迫切、投资效果明显的项目,坚决避免安排一般竞争性产业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把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是前期工作比较成熟。对于在建项目,要求各项手续完备;对于新开工项目,要求前期研究论证比较充分、具备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能够尽快开工建设,特别是一些急需项目能够在明年汛期前建成投用。对于部分前期工作较为复杂的重大项目,原则上也不得晚于明年6月底开工建设。
“此次国债主要安排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项目,更要高度重视前期工作质量,在开工前对地质条件、生态风险、工程难度、建设方案、群众需要等研究到位,避免仓促上马,导致建设实施中遇到重大困难问题,造成资金无法使用、严重影响工期,甚至影响经济社会效益等问题的出现。”罗国三特别强调道。
四是资金需求与建设进度相匹配。项目的国债资金需求要根据国债资金支持标准,结合项目建设进度合理提出,确保资金拨付到位后能够尽快投入使用,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将国债资金落实到符合投向、条件成熟、质量较高的项目,加快推动国债项目建设实施,充分发挥国债资金使用效益。”罗国三表示。
有记者注意到,此次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支持重点之一,是以经济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有哪些具体的支持项目?
张世昕表示,一是优先支持水毁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在中央财政应急救灾资金等各项资金支持下,已优先开展损毁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增发国债将重点加快医院学校、养老托育、公共体育文化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加快水毁农田修复,尽快改善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确保在2024年主汛期前高标准完成水毁工程修复重建任务,重建美好新家园。
二是同步支持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子牙河、漳卫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骨干河道疏浚、重要堤防加固,蓄滞洪区达标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坚持一城一策,系统推进城市排涝能力建设,加大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更新改造力度,开展低洼易涝路段综合整治。
三是大力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在灾害易发区、雷达观测盲区和重点保护区域,加密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站,雨量、水文、水位站,提升极端天气短临预报和预警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布局,推进基层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区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值班编委:马
责任编辑:马琳  刘亚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