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启圣
来源:米宅资产严选
文章已获授权
2020年,韩国一部现象级政治电影上映,《南山的部长们》。
恰逢年初,新冠第一波肆虐,整个东亚十几亿人宕机,这样一部充斥着政治博弈、阴谋背叛的大戏,自然而然地冲上了话题榜榜首。
电影讲述了前韩国总统朴正熙被暗杀前后这段时间,青瓦台里的风云诡谲,人物群像相当饱满。
最经典的桥段,莫过于朴正熙在得知美国人在自己办公司私装窃听器之后,勃然大怒,指示手下:
“把美国驻韩大使找来,我要让他跪在着太极旗下!”
这是何等的怒发冲冠,威武霸气!
这一幕,也顺利入选了2020年韩国电影十佳镜头。
电影固然好看。
只可惜,梦境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平行世界里的韩国,活得可远没有银幕中那么洒脱。
2023年4月,美国国防部一批密件曝光。
其中一份文件显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长期对韩国总统府进行监听,包括国家安全办公室主任和外交部长在内的政府高级官员之间的谈话等都被泄露出来。
此事一出,在韩国民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就在韩国民众准备好无数面太极旗,只等美国下跪的时候。
韩国政府先跪了:
韩国官方第一时间发声——此事纯属媒体造谣,破坏韩美友好关系,韩国政府不会要求美方道歉。
在事态扩大之后,为了平息民愤,主动将事件描述为“无恶意窃听”,并且表示:“过去也曾多次发生类似的情况,但这不会影响美韩关系”。
此时,距离《南山的部长们》上映,也仅仅过去两年多的时间。
如此反差,不仅令本国国民大呼破防,还让韩国瞬间沦为东亚的笑柄。一时间,韩国内部弹劾尹锡悦的声音此起彼伏。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最后在多方势力的压制下,这件事清不了了之,尹锡悦大位尚稳。
这个结局算不意外。
大家都明白,美国一直以来都是韩国背后的太上皇,在美国的盟友体系里,韩国处在最不重要的那一档,可以随意拿捏,而不用考虑对方的反应。
韩国历史上,别说跟美国叫板了,就是仅仅敢于向美国说不的总统,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参考卢武铉。
21世纪前十五年,韩国的日子都还算好过,安心做美国的马前卒,就能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但是这一套行事逻辑,放在现在似乎有点不太好使了。
因为眼下的韩国,不只有一个“爹”了。
去年12月中旬我国开始对石墨进行出口管制,公文写的非常官方——“依据国际通行做法对特定石墨物项作出合理的管制。”
石墨,石墨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分为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前者主要用于大容量车用动力电池和中高端电子产品,后者则主要应用于小型锂离子电池和一般性电子产品。
就事论事,这是一次很普通的调整。(1月中旬已恢复供应)
但是骄傲的大韩民国,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韩国的王牌产业集中在消费电子产品、动力电池等领域,而石墨是这些产业的造血机。

2022年全年进口的所有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中,有93.7%来源于中国。
韩国部分媒体觉得这是针对韩国的定向敲打。
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
但是无论真假,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存在的:东方大国一旦动怒,韩国毫无招架之力。
腹黑一点说,“即便是真的,你辈又能奈何呢?”
事实上,不只是石墨这种工业型资源,现在连国民餐桌上的大米、白菜这种基础的生存资源,韩国都不具备绝对话语权。
这些东西里,有些是韩国压根产不出来的,有些则是不敢大肆扩产的。(比如大米,韩国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实行宏观控价控量,大米每年的产量不能多也不能少)
里外里那叫一个浑身难受。


根据韩联社的报道,韩国对特定国家依赖程度超过50%的产品共计1176种,其中584种产品主要自中国进口,约占一半。对特定国家进口依赖度超过75%的603种产品中,330种主要自中国进口。
这种程度的依赖,也让韩国经济遭受了重大挫折:2023年前11个月,韩国对华贸易出现了180亿美元的逆差。

要知道除中韩1992年建交当年韩国对华贸易出现过小规模逆差外,其余年份可都是顺差,这是31年来首度对华贸易出现逆差情况!

韩国的恐惧,绝不是杞人忧天。
坦白来说,韩国目前遇到的困境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货币贬值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汇率稳定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风险,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流动,减少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降低国家风险和金融风险。
经常看韩剧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惑,韩元不是一直都不值钱嘛,《请回答1988》里吃顿炒年糕就得用上千元大钞。
确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尽快实现经济腾飞,韩元经历了一波主动贬值,以便于刺激出口。但是产业升级成功之后,韩元汇率整体上就比较稳定了。
不过主动贬值,跟被迫贬值是不一样的。
韩国已经在被动贬值的路上走了好久,因为美联储加息,韩国本国货币一路走低,2022年一度跌到了历史最低。
货币贬值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通胀、比如企业个人财富利润缩水,比如资本外流等等。
韩国过去两年,一直在承受着这套组合拳的连环打击。
好在是美联储踩了刹车,可以让韩国稍微喘口气,但是对经济面的打击绝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恢复元气。
第二,支柱产业优势消减、利润暴跌
韩国的支柱产业不算多,但是体量都很大:比如消费电子、汽车、造船、医美、娱乐等等。
这些产业一度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军功章,因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行业都拥有着绝对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下可以大赚特赚。
但是现在,尤其是这两年,韩国的老牌支柱产业里,还能稳定盈利的企业在锐减。
以占韩国GDP超过20%的三星为例。2023年第一季度,三星电子营收63万亿韩元,下跌19%,利润6000亿韩元,下跌96%。
汽车行业状态尚可,去年韩国汽车出口额同比增加31.1%,为709亿美元,首次超过700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但是优势也集中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去年韩国出口新能源汽车72.9万辆,而我们的数据是522万。
造船业也是类似的光景,2023年3季度HD韩国造船海洋公布营收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营业利润下降了63.5%。
中日韩船舶订单量涨跌对比
整体来看,韩国的优势产业依然有,但不多了。
第三,市场在丢失
现在不仅是中国人不怎么买韩货,全球范围内认可韩国制造的人群也在减少。
2022年,韩国全年贸易逆差472亿美元,历史首次。
眼下能够拉韩国一把的,恐怕也就剩下中国市场了。
当然,前提是我们如果愿意的话。
14亿意味着什么?那些跨国大企业们再清楚不过了。
尽管我们都不愿意把地缘政治这么严肃的话题,给伦理化。
但是,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原材料、商品都被另外一个国家深深影响的时候,这种关系究竟该称之为朋友还是父子呢?
最后聊一个敏感,且关键的问题。
评论区肯定会有人问的:
“韩国都这样了,他们的收入依然很高,吃的用的都很不错,生活的很幸福,这是为何?”
因为衰落,是一个过程。
不管怎么说,韩国现在依然是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是它的门脸,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垮塌。
经济腾飞四五十年,就是吃老本也足够吃个十年八年的。
吃的用的也很不错,大体上是因为那些国际知名的“洋牌子”,有很多都是韩国本土的,韩国人对国货的拥护是有历史沿袭的。
如果褪去这层滤镜,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相当于我在国内吃着老干妈,用着小米,我觉得我活的很幸福。
在了解其他国家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认识到差距,但也不能太自我作践,该挺直腰板的时候,要支棱支棱。
2024年,世界格局可能会加速重置,不知道韩国能不能顺利渡劫。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韩民国需要看的脸色,也许不再是美国一个的了。
最后,关于收入问题,想再多说两句。
韩国年轻人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实跟劳动性收入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的折腾。
根据新华社的消息,韩国八成二三十岁年轻人投资理财,涉及股票、基金、加密货币等。
赚钱的,和赔钱的基本五五开,投资这玩意儿本身就是实力和运气的结合。
贪心的,运气差的,去炒币,那赔的自然就多。
稳健的,运气好的,就只从银行赚钱,国内国外来回倒腾,那一年的利润可真不低。
这些门路,我们其实也有,只是大部分人不关注,不知道罢了。
今年年初,一个热词“特种兵存钱”火了好一阵子,什么意思呢?
就是打着飞的全国跑,寻找存款利率高的银行,哪儿高就去哪里存。
香港就是其中人气最高的一站。
一开始,我也很懵逼,为那点苍蝇腿值得吗?
后来才知道,香港的部分银行直接把存款的综合利率干掉了8以上。
所以说,安全赚钱的路子一直都有,只是我们对打工赚工资的执念太深了,不愿意主动了解罢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