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人民视觉 / 图)
全文共289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 事先告知学生,譬如在第一次授课环节,或答疑课环节,明晰表达部分看法,譬如:其一,“求捞”信息没有多大意义,不会从根本上左右我判分;其二,详细说明平时分的主要依据,如加分原则包括主动担任小组作业presenter,上课主动发言与互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选做作业;其三,主观题方面,明确表达更有机会拿高分的情况(以社会学为例),如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有第一手调查资料,重视身边及“附近”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姚华松
责任编辑|陈斌
本学期行将结束,于大学生而言,考试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各任课老师给学生评分与打分。这个时候,不少老师的企业微信里会有各种来自学生的消息如雪片般飞来,用学生的行话说就是“求捞”。
“求捞”,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学生我求求您,把我捞出来”,从学生期望达致的目标看,分两种情况:一是那些平日不怎么来上课,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一般般,然后期末作业的答题情况也不太好的差等生,他们就是想老师给他们及格,他们顺利拿到该门功课的学分。更普遍的情况是第二种人,即那些平日及期末均表现不错的优等生,他们想要尽量高的分数,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向老师明确表达其诉求,如索要95分甚至98分,类似措辞比如“希望老师能给个95以上的分数,球球(求求)了”。
从“求捞”的具体行文内容看,大体分三种情况:
其一,猛夸任课老师,譬如“听说老师您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提过绩点的人站成一列可以排到法国,相信您37度的双手一定不会打出冰冷的分数”,“在跟你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了很多”,“我觉得老师您的课讲的还是挺有意思的,有时候会讲一些比较冷的笑话”。
其二,猛打感情牌,过分关心老师,有些措辞让人哭笑不得,譬如“老师改试卷时注意少碰冷水,洗头发完了一定要立刻吹干,晚上记得按时睡觉按时吃饭,不要太劳累,不要吃生冷食物,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保暖,晚上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别着凉,忌喝冷饮,洗澡好最用淋浴,少吃油炸食品,少饮酒,希望您每天保证睡眠时长足八小时,少吃生冷寒辣咸的食物,衣服穿厚点,多吃点饭,别剧烈运动,改试卷期间大家不在老师身边,老师要照顾好自己”。
其三,直抒胸臆表达其缘由,譬如学生后续有保研、出国深造、评奖、评先、评优等需求,希望老师网开一面,给一个高分,譬如“我后续有想要出国深造的安排,然后申请国外的大学非常看重均分和绩点,这个会影响到申请学校的好坏,想麻烦老师您能不能在期末评分的时候,酌情加分”。
以上是学生在任课老师判分之前或期间与老师的“互动”,用意很明显,希望老师看到信息后,可以高抬贵手,酌情提高评分,此即事前的“求捞”。
还有一种情况是事后的“求捞”,也即学生看到老师的判分后,距离期望值有距离甚至相当距离,于是,他们对老师的判分表达了质疑,并义正辞严地给出了“申诉”的理由,认为老师的判分不够公平或合理,希望老师可以重新判分。譬如“我的期末论文是农村赌博现象剖析,个人认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因我有留学申请的规划,绩点对留学申请至关重要,所以想和您申请重新评估最终分数”。
对于上述各种“求捞”,老师们要么置之不理,直接忽略;要么认真严肃地进行回复,针对学生的答卷给出改善性建议或意见。其结果是,之前的判分被更变的概率极低。
面对学生的“求捞”或“申诉”,老师们的处置方式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
于答案相对固定的理科或工科而言,绝大部分题目是“死题目”,每个判分对应每个知识点或考点,进行“复盘”的可操作性相对强,因而,也不那么惧怕来自学生的所谓“申诉”或“挑战”。
但于社会学、人类学、公共管理等文科而言,考题中涉及较大比重的主观题,譬如材料分析题,很多题目不一定有明显的标准答案,很多时候,学生答题只要是忠于事实,忠于逻辑,忠于常识,忠于常理,言之成理,就可以拿到应得的分数。反之,如背离逻辑、常识与常理,分数当然会低一些。不能否认判分过程中存在部分程度的随意性,“复盘”的可操作性相对差,这对老师的判分能力无疑提出了较高要求。
关于给学生打分这件事,本质上体现为基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试卷是老师出的,评分标准是老师把握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空间相对有限,更多只是被动接受来自老师的评判。各种形式的“求捞”,尤其是“申诉”,算是学生对老师给定的分数有一个协商的机制与渠道。这个意义上,算是对既有师生不对等关系的某种调整与优化。
正常的合理化诉求当然可以表达,但不能否认,部分学生为了达致自己的私利,不惜采取举报甚至陷害相关任课老师的手段,譬如对老师在课堂上的部分言论进行录像,然后掐头去尾发布到网络上,或举报到学校教务处、考试中心、纪委等部门,其目的是为了打击或报复任课老师,损害老师的声誉,甚至影响其职称评审。
很显然,上述学生品德败坏,一心只想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不讲规矩。面对这一小撮学生,老师们需要擦亮眼睛,认清形势,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入坑里,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戴上“枉为人师”的帽子。
除了通过“求捞”“申诉”等方式反制老师,近年来的一个更加被普遍运用的方式是教学评价,且分量越来越重。教学评价,就是学生对任课老师进行打分及评价。笔者了解到,部分高校的老师在职称申报过程中,如当年的教学评价达不到所在学院全体老师的前25%,则剥夺其当年职称申报资格。
毋庸讳言,分数、绩点,是学生的命根子,职称则是老师的命根子,学生可以借由教学评价制衡老师,老师可以通过分数制衡学生,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怎么办?
部分老师会选择妥协、让步,选择彻底“躺平”,具体做法是,我只讲简单的,我严格做到不超纲,我只讲书本上的知识,我照本宣科,我四平八稳,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出试卷的题目超级简单,我让每个人都拿到90分以上的高分,我不得罪每一个人。然后,我希望学生也给我等量回馈,给我的教学评价打高分,在我日后职称评定方面助我一臂之力。结果显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这样的“和谐”与“默契”真的好吗?老师教了啥?学生又学了啥?老师躺平,学生躺平,大家都躺平,到学生毕业季就能立马发现问题的严重了,因为混日子,因为躺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非常浅薄,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学生遭殃,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也是脸面尽失。
之于“求捞”这个事,应该说很难有明晰的应对之策,但还是可以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进行一些明确,事先告知学生,譬如在第一次授课环节,或答疑课环节,明晰表达部分看法,譬如:其一,“求捞”信息没有多大意义,不会从根本上左右我判分;其二,详细说明平时分的主要依据,如加分原则包括主动担任小组作业presenter,上课主动发言与互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选做作业;其三,主观题方面,明确表达更有机会拿高分的情况(以社会学为例),如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有第一手调查资料,重视身边及“附近”的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总之,老师事先要明晰表达与传递一种基本价值观,学生想要高分,没有其他捷径,唯有凭借个人努力。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