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秋秋、吴洋洋
编辑:吴洋洋
Key Points
华为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9%,达7000亿元;
小米发布首款汽车SU7,并不面向年轻人;
京东赢得对阿里巴巴的反垄断诉讼,获赔10亿元;
英伟达更新面向中国市场的游戏芯片,但AI芯片的更新版本还没有消息;
《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违反版权法。
华为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9%,达7000亿元
12月29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华为心声社区发表2024年新年致辞。他在致辞中称:华为预计销售收入将从2022年的6420亿元增至2023年的7000亿元,增长约9%。

终端业务好于预期
在致辞中,胡厚崑表示,电信基础设施(ICT)业务保持稳健,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终端业务超过预期,智能设备恢复大规模出货。
新皮层曾报道,华为第三季度手机销量同比增长37%。其中,华为Mate 60系列上市两月内累计销量超过240万台。国庆节期间,华为手机的销量份额由Mate 60系列发布前的10%左右增长至19.4%,位居国内市场第一。
胡厚崑称,新的一年华为要加大在高端设备领域的努力。
云业务实现良好增长
根据新年致辞,华为将持续将华为云视作数字化的底座,并在未来将华为云落地到更多垂直领域。11月30日,华为云在「华为云行业高峰论坛2023」上推出业界首个「大模型混合云」,联合十余家政府企业客户开发垂直行业大模型。
此前,华为云已发布汽车大模型、医学大模型等多个行业大模型。
智能汽车追求从技术优势向商业成功的转化
胡厚崑在致辞中表示,将与伙伴共同努力,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成功。
新皮层曾报道,11月26日,华为宣布将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IAS)业务部门(即车BU)剥离,成立一家新公司,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华为智选车的4家合作车企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均收到加入新合资公司的邀请。
余承东的身份之一仍然是车BU董事长。
12月26日,华为在宣布上述拆分后发布新车问界M9。12月28日,鸿蒙智行宣布,该车型目前获得的订单累计突破2万辆。
小米发布首款汽车SU7
12月28日,小米在北京举办小米汽车发布会,推出首款小米汽车SU7,定位C级高性能轿跑,计划2024年上半年量产上市。
小米的第一台汽车有什么不同?
三电技术:
  • 电机方面,SU7的电机转速最高可达21000转,与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电机转速基本持平,但不敌华为永磁同步电机的25000转/分、最大功率250kW的表现。发布会上,雷军也表示小米汽车将发布V8s超级电机,最高转速可达27200转,但需要等到两年后,也就是2025年才能量产。
  • 电池方面,小米发布了与宁德时代共同研发的800V高压电池包,最高电压达871V。该电池最高可以实现充电15分钟、续航519公里的快充能力,但前提是需要配套设施中的充电桩也同样具备超充能力。此外,小米还自研了CTB一体化电池技术,即把电池包做成车身的一部分,然后用它来替代整个车身的底板
  • 电控方面,小米汽车表示2024年上市的SU7续航可以做到800公里。尽管已经量产上市的极氪007的续航达870公里,但雷军宣称,小米SU7将在明年上市后挑战「电动车冬季续航之王」的称号。
在一体化压铸的制造工艺上,小米强调自己的技术已经达到了9100吨的吨位,远超特斯拉上海工厂的6000吨和美国工厂的9000吨。
根据工信部此前发布的公告,SU7将提供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续航可达668公里,另一个版本的行驶里程可达800公里。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S的续航里程为650公里。
智能化技术
  • 澎湃OS:在发布会之前,雷军在微博宣布小米澎湃OS启动新标识,并称「人车家全生态」即将闭环。此次推出的SU7也将搭载澎湃OS系统,新皮层曾报道,该OS系统在今年10月17日发布,具有车手互联和IoT(物联网)等生态能力,从而实现「人、设备、智能服务之间的相互协作」。
  • 智能座舱:小米SU7采用了高通骁龙的8295车规级座舱芯片,实现了中控、HUD、仪表屏以及后排显示的五屏联动交互系统。不过该芯片已经在包括极氪007、吉利银河E8等众多已经量产的车型上完成上车
  •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小米汽车采用了「激光雷达 + BEV + Transformer + OCC占用网络」的技术路线,同时应用视觉和激光雷达两种技术。小米汽车搭载的「道路大模型」,能够实时生成道路拓扑和高精地图。雷军称,小米城区领航辅助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导航辅助驾驶)将在2024年年底实现100城覆盖支持。
    对于智能驾驶,小米的目标是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并在15至20年内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汽车厂商。根据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小米为自研智能驾驶技术第一期投资33亿元,目前对于智能驾驶的投资追加到47亿元。
小米SU7对标宝马,价格不会低
发布会中,小米并没有公布SU7的具体价格,但雷军在发布会中明确强调,小米的首款车不可能是9.9万,也不会是14.9万元,而是「可能有点贵」。雷军表示,小米SU7为一款高端车型,对标对象是宝马5系。
定位不再可能是「年轻人的第一款车」。
小米于2021年3月提出造车计划,当时预计10年投入100亿美元。半个月前,雷军接受采访时称,小米第一辆车已投入3400名工程师,整个研发投入超过了100亿元。
投资者对于此次发布会反响不够好。12月28日,小米集团港股早盘一度涨超2%,而在发布会之后回吐早前涨幅,最终收跌0.25%。
参考链接: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china-smartphone-maker-xiaomi-unveils-first-electric-vehicle-2023-12-28/
京东赢得对阿里巴巴的反垄断诉讼,获赔10亿元
12月29日,京东宣布赢得对阿里巴巴的反垄断诉讼,后者因在「商家二选一」中的垄断行为,需赔偿京东10亿元。
京东于2017年起诉阿里巴巴「二选一」垄断市场
2017年11月28日,京东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针对天猫、阿里巴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诉讼,主张阿里巴巴滥用了在中国内地B2C网上零售平台市场的支配地位,其实施的商家「二选一」政策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项下的「限定交易行为」。该案于2017年12月8日在北京高院立案。
根据京东提供的时间线,2015年双11前夕,「木林森」品牌官方致函京东称,「由于受到某平台压力,该品牌将撤掉京东的会场资源」。随后,京东实名举报阿里「逼迫」商家「二选一」,严重扰乱了电商市场秩序。
因为「二选一」,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已对阿里巴巴罚款182.28亿元
2020年12月,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开始依据《反垄断法》立案调查阿里巴巴。
调查结果认为,阿里巴巴自2015年起,滥用其在国内的市场支配地位,对平台内商家提出「二选一」的要求,禁止这些商家到其他平台开店或参加促销活动,由此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2021年4月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做出罚款182.28亿元的决定,该金额为阿里巴巴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的4%,总罚款额度是中国《反垄断法》历来案件中最高。
做出行政罚款的同时,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向阿里巴巴发出行政指导书,要求其全面整改,并连续3年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因垄断行为受处罚的不止阿里巴巴
2020年12月,对阿里巴巴投资收购银泰商业股权、阅文集团收购新丽传媒股权、丰巢网络收购中邮智递股权等3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分别处以50万元罚款。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6uiZp6CM-qrUOx8JugeN4Q
英伟达更新面向中国市场的游戏芯片,但AI芯片的更新版本还没有消息
12月28日,英伟达推出一款先进游戏芯片的修改版本,型号为GeForce RTX 4090 D,以遵守美国针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制。英伟达发言人称,与被禁止的RTX 4090相比,新推出的RTX 4090 D「在游戏和创作方面慢了5%」。
该芯片将于2024年1月开始向中国客户提供。
美国10月更新了芯片出口禁令
10月17日,美国提出芯片出口新政,进一步降低允许出口到中国的高端芯片效能。上述芯片是英伟达自该出口新政提出以来正式推出的首款专供中国市场的芯片。
新皮层曾报道10月17日更新的新政使得英伟达此前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两款AI芯片A800和H800被禁止销售,同样受影响的还有一款顶级游戏芯片RTX 4090。
两款AI芯片的推出时间已推迟
为应对10月的出口新政,英伟达被爆料原预计最早在11月16日发布针对中国市场的三款新AI芯片(H20、L20以及L2,三款芯片都改良自H00)。
11月底的消息称,英伟达已告知其中国客户,由于服务器制造商在集成芯片方面遇到问题,基于H100开发的AI芯片H20的推出时间,将推迟至2024年第一季度,具体时间可能是2024年2月或3月;而剩下的两款芯片(L20L2)还没有出现在英伟达的中国网站上。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价值70亿美元,英伟达占据该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参考链接: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nvidia-launches-new-gaming-chip-china-comply-with-us-export-controls-2023-12-29/
《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违反版权法
12月2日,《纽约时报》向曼哈顿联邦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起诉OpenAI和微软侵犯版权,称其发表的数百万篇文章,未经授权就被OpenAI和微软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技术。该诉讼并没有明确需要赔偿的金额,但声称「非法复制和使用时报独特有价值的作品」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法定和实际损失」。
《纽约时报》要求OpenAI和微软销毁任何使用《纽约时报》版权材料的聊天机器人模型和训练数据。今年4月,《纽约时报》表示曾联系过OpenAI和微软寻求「友好解决方案」,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
对此,OpenAI发言人Lindsey Held表示,OpenAI在与《纽约时报》的对话中一直在「建设性地向前推进」,并对这起诉讼感到「惊讶和失望」。而微软方面并没有对此案发表评论。
参考链接:
https://www.nytimes.com/2023/12/27/business/media/new-york-times-open-ai-microsoft-lawsuit.html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