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共识,也有差异
作者丨山核桃
美编丨渔   夫
前有用友,后有金蝶,曾经的ERP(企业资源管理)大哥们在大模型的热潮下,纷纷开始下场淘金。
8月8日,ERP龙头金蝶发布金蝶云·苍穹GPT,定位为最懂管理的企业级大模型平台,苍穹GPT也率先发布了财务大模型。无独有偶,就在一周前,用友也发布了业内首个企业服务大模型YonGPT。
业内流传一句话:“南金蝶,北用友”,两大国产ERP龙头均以财务软件起家,再通过转型云服务,逐步成为企服领域的SaaS龙头。
在过往的市场竞争中,用友与金蝶也形成了两套俨然不同的战略,前者稳健,后者激进。而此番入局大模型行业,并共同将企业服务作为“靶心”,ERP大哥们的用意何在?大模型能够为其带来新想象吗?
01

被大模型重构的企服领域,
究竟有何机遇?
用友与金蝶先后发布企业级大模型,并非偶然。
大模型确实为企服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AI+软件正在重塑这一行业。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此前就表示:“人工智能已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前沿和普适的科学技术之一。”
具体来说,首先,垂直而具象的企业级市场本就具备天然的场景优势,用友与金蝶在过往的企服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与数据沉淀,切入大模型,能够持续优化与迭代产品,本身是顺势而为。
其次,在实际应用场景中,AI大模型能力与SaaS企业自身结合,确实能够解决不少的痛点。
举一个例子。在企业财务场景中,一份企业财务报告的背后,往往涉及诸多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同时也涉及核算口径、币种汇率等问题,上述数据从非结构化走向结构化,往往花费较大的成本。而借助大模型能力,能够以“聊天”等更轻量化的形式促进上述数据的融合,从而降低数据使用的门槛,优化体验。
02

都是做企业服务大模型,
金蝶与用友的异同
用友与金蝶在发布企业服务大模型上,既有共识,也有差异。
首先,它们都选择了不做通用大语言模型,而是选择在闭源或开源的通用大模型之上,构建自己的企业服务大模型,实现跨模型适配。
金蝶所发布的“金蝶云·苍穹GPT”分为了技术层、模型层、服务层与能力层,在底层的通用大模型上选择了百度、阿里、华为、腾讯、智谱ChatGLM、Llama等实现跨模型开发,而用友发布的YonGPT中,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
跨模型开发本质上是为了降低成本以及模型企业因经营和政策所引发的潜在风险,此前,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研发平台总经理赵燕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金蝶定位为「适配器」「解析器」,不会依赖于某一个模型,和通用大模型厂商间不是相互绑定的关系。
图片来源:智东西
图片来源:用友官方
另一个共同点也在应用场景的交叉。如用友的YonGPT提供包括了企业经营洞察、智能订单生成、供应商风控、动态库存优化、智能人才发现、智能招聘、智能预算分析、智能商旅费控、代码生成等在内的数十种基于企业服务大模型赋能的智能应用。金蝶则是将场景装进了模型内,推出了财务大模型、HR大模型、供应链大模型、开发大模型等。
双方能力的同质化的原因,在于金蝶与用友在过去多年发展中所形成的“大而全”的规模优势。作为国产软件龙头,金蝶与用友均有着丰富的产品形态、转型经验与客户沉淀。
差异或许主要来自于战略方向与过往的优势领域。
对比金蝶与用友,国金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金蝶聚焦中小型企业,产品注重轻量型标准化,而拥有在大企业中占比较高,重视深入开发和集团项目。大B与小B在需求侧的差异在于,大B因为自有数据大,希望通过自动化手段去大批量解决复杂的业务场景的预测问题,而小B则更强调切实的体验。
而对金蝶与用友来说,从传统ERP到云化转型,再到如今踩中大模型的浪潮,同样也是讲述新故事的方式。在过去,国内SaaS行业的盈利能力一直饱受诟病,「增收不增利」是常态。根据用友发布的最新半年度业绩预告,2023年上半年,用友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在7亿元到9亿元,而金蝶在去年归母净利润为-3.892亿元,同比下滑28.72%。
能否借助大模型打开增长天花板,向资本市场讲出更好的回报故事,这可能是金蝶与用友长期的课题,毕竟大模型to B依旧是一门慢生意。至少从眼下来看,金蝶与用友在大模型对企服的改造上,更多是一种赋能,而非颠覆式创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