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昨天的内容虽然唱响的是希望,但字里行间却承载着愁苦与心酸,不少朋友在后台留言:
“哪能就把局面搞成这个样子了?”
"何时能看到看弹甚至反转呢?"

反弹可能随时会来个脉冲式,但何时能反转,这很难说。盘点每次从熊市到牛市的转折点,都能看到政策层面推出过重大的改革举措。但这一轮已经三年的熊市行至现在,我还没看到股市有此类信号发出。
第一轮熊市:2001---2005年,最终以股权分置改革拉响牛市进军曲
最近热播的《繁花》,拍摄了中国股市成立之初的热闹景象,那种意气风发、干劲十足,真让人着迷。但电视剧对第一波真正的熊市却未有提及 ,那是2001--2005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长长的五年大熊市。
当时,由于市场低迷,发不出新股,配股、增发也都没有市场,公司不得不把我从投资银行部调到营业部。在某号称上海滩四小龙的券商中户室,做资金额至少是200-500万之间的客户服务工作。当时的券商,按客户资产数额的大小,分为散户、中户、大户、超大户,相应也配置了不同级别的服务内容。比如超大户一般有独属的大户室,装修豪华,房间里有电话、沙发,还可以直接到场内找红马甲下单;中户室就有点像现在的格子间,几个人配一个客户经理,服务内容只有讲讲盘面、打打成交单、发发饭票之类的。
那五年熊市,日成交不足百亿,营业部的同事们每月只拿800元底薪,要想有额外的提成,就得靠引导客户创造成交量,然后从交易手续费中来计算当月的提成。可这是熊市场啊,越交易不就越亏吗?客户经理们也知道这不是人该干的事,就多给客户提供情绪价值,比如陪打扑克牌之类的。最近朋友们打掼蛋,我勒个去,这不就是我们当时打过的吗?
哈哈哈哈,只不过当时我们陪营业部里的客户打,现在是基金经理、投资经理、甚至券商高管们自己打。这是不是说明现在和20年前的熊市已经一样惨了?
不,还是没有我们当年惨。由于没有成交量,好多初级同事一个月最低只能拿800元的最低工资,不靠家里支援的话,吃饭都成问题。好在大户中户们每天一顿的免费午餐必须提供,和客户把关系搞好,从他们那里混张饭票吃顿免费午餐还是不成问题的。
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渐渐地,大家失望的情绪越来越浓厚。要结婚、养家,这么等下去何时是个头呢。慢慢的,主动离职的员工越来越多。我记得我们投行部的领导去上海郊区做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会不会就是王家卫的男主阿宝?),一名高级经理回大学做了老师.....我呢,终于在2003年辞职,加入了路透社上海记者站。当时的同事们,现在都是好几家大私募或者券商的领导,劝我说,路透是电讯社,每天都要写新东西,太累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刚起步,现在遇到点挫折不影响以后的发展。还有位老公是警察的同事劝我,别去,国外的记者站都是间谍机构。

不过,也许是从小我的作文写得好,小说看得多,我对码字一直情有独中,最终还是彻底离开了证券行业。从此便成为路透社的财经记者,一干就16年,纪录了中国股市的发展、银行业的治理结构、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步步!要说有什么遗憾,就是当年采访过的、不少对中国金融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重要人物,怎么就在这两年变成腐败份子了?

言归正传,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被推高到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之后便开始掉头向下,股市进入长达五年的漫漫熊市。经过了998的历史最低点,直到2005年底,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刺激之下,市场才出现启动迹象。之后上证指数在一年的时间之内收复全部失地,并于2006年12月一举突破历史高点2245。自此之后,中国股市场成就了一轮从未有过的波澜壮阔行情。
第二轮熊市场:2007--2008年11月  监管推出降印花税及四万亿提振经济举措
经过了五年的大熊市后,市场迸发出极大的活力。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历史性地站上了6124点的高度,这个高度至今没有再度达到。但仅仅是一年后的2008年10月,沪综指盘中最低探至1664点。
这期间有大小非减持导致股票增量的巨大影响、也包括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直到奥运会之后,管理层终于坐不住了,“救经济,救股市”被提到战略高度,救市政策也由以前的证监会一个部门“维稳”和个别措施,转变为各部门协作和连续不断的组合拳。典型的如9月19日三大利好齐发,证券交易印花税只向出让方征收,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等。
此后,虽然市场指数曾经再创新低,但空头已经不再肆无忌惮了。11月9日,国务院公布保增长十条措施,推出4万亿元的发展经济政策,市场做多热情再次迸发。游资冲锋在前,小盘股、超跌股开始大涨。
后面几次熊转牛的原因,我就不总结了,发生的时间比较近,大家伙应该记忆深刻。总之,就是每次熊转牛,都有极强的政策信号出现。
可是,现在,我看不到!甚至在近期几次重要的金融工作上,“资本市场”都没有单独拎出来讲,我的观点:熊途仍漫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