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齐然
哈尔滨旅游最近火遍全网,越来越接近2023年淄博旅游的现象级地位。与之一同爆红的除了当地安排的各种游览项目和看点,还有对游客“南方小土豆”的昵称——无论是“东北大哥突然温柔” 的“反差萌”,还是无微不至的对游客照顾,都通过打破刻板印象,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当然,“小土豆”不是没有争议。就像一些网友说的,虽然是昵称,但是被叫作“土豆”,有些人还是会有意见。
总的来说,人们分得清什么是玩笑,什么是善意,什么是调侃。这里面倒是有个蛮有趣的现象 :“小土豆”走红以后,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全国地图”,里面把各省人民都变成了“小某某”。比如在一张图里,青海人成了“小虫草”,贵州人成了“小茅台”, 北京人成了“小烤鸭”。
被称为“小砂糖橘”的广西小朋友
这样的“图解”多了,难免令人莞尔,毕竟对一省人民来说,当地的文化、历史、美食、符号总是博大精深的。外地游客来,本地人也肯定希望带客人多欣赏其中的丰富,希望家乡的风物能被更深入、更多地介绍宣传。
类似这样的网图,倒是说明了我们社会正在发生的一个变化,那就是我们正在通过旅游和消费,来认识不同地方和区域,来认识不同的文化、风土和不同的人。比如说,在上面提到的这张图里,各省人民都变成了对方眼里的食物和消费品。这和前 几年网上因为地域产生矛盾和“互黑”的文化,形成了微妙反差。
把这种文化趋势放在世界历史里看,我们其实正在又一次经历许多工业国 20 世纪下半叶的“重组 地方身份”的状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迁徙和聚散,原先的地域身份出现了变化———以血缘家族、以居住范围,乃至以原有的文化传承所规定的身份(比如“李家村人”“皖南人”“石油人”)遭遇重新组合、构建。
在这些国家的经验里,新的身份和更大规模的市场化息息相关。比如在日本,农村地区在人口减少、在经济被城市吸收的过程中,为了重新寻找收入来源,就抓住旅游大潮组合了各种各样的文创旅游,设计、推广了各种基于本地传统的“乡村风物”,新的地方身份就此产生。我们今天看到的“熊本熊”又或是奈良的鹿,都是这样的例子。换句话说,在新的旅游商业和市场整合模式中,地方都有“建设IP”的动力和需求,好的 IP 也是一个地方被认识,经济长期发展的一条路径。
哈尔滨文旅
今天的国内游客,也开始通过“IP”来认识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无论是淄博烧烤,还是哈尔滨的“小土豆”,这些“IP”的精细化程度和差异化程度,都还只是处在起步不久的阶段,要形成沉淀和口碑,还有待时日。就目前而言,我们能看到的仍然是较为熟悉的“政府搭台”模式,这和以前的招商引资过程其实很像。
但正如淄博走红之后的后续故事所提醒我们的,在旅游业中,光是良好的服务体验和网红效益能够吸引到一时的游客流量,却不能带来长期的增长。这里面的区别,其实就是“打造网红”和“建设 IP”之间的不同。相比之下,后者需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符号,用什么样的故事来描绘地方风土,既吸引人,提供本地独特的吸引力,也不断可以产生出新意,可持续可期待?这里面更需要的既是整体的设计,也是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之间的良好协作,互动,共同创造,这些远非一日之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编辑 | 向治霖

新媒体编辑|非利亚
南风窗原创访谈节目
 《致敬实干家》 
人生如远征,致敬实干家。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2024年南风窗杂志全年订阅
点击图片即可直接订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