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ID:ealiu_investment)
《资治通鉴》在关于魏文侯用人的时候,记录了魏文侯选取相国的一件事情,并引出了识人用人的五点原则。
魏文侯在任命谁为相国的时候犯难了,因为两个人选魏成和翟璜都很优秀贤明,也都给他推荐了很多人才,然后找到李克过来商量。李克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说了五点看人的原则:“居则视其所亲,富则视其所与,达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贫则视其所不取。”
这五点历来都为人所称道,放在现在仍然不过时。
看人不是仅仅从这个人的外表来看,虽然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因为“相由心生”,但是外表的提供的信息终究十分有限。所以需要从一个人的行为来看这个人。

居则视其所亲
这里的“居”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中,关键是对于“亲”的理解,包括亲近的人,也包括亲近的事物,全句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要看这个人喜欢跟什么样的人来往,喜欢做什么样的事情。
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于外部世界,所思所想都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周围人、周围事情的影响,一个人身上往往会有其他人的印记,也就是西晋傅玄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长期跟特定的人交往,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我们自己甚至会完全意识不到。
此外,人们做喜欢的事情,或者跟喜欢的人相处,是最放松的时候,因此也是最容易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富则视其所与

这里的“与”有好几个意思,既可以表示赠予、给予,又可以表示结交。两种意思都可以包括在内,甚至还可以引申为买卖行为,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富足的时候,要看这个人对其他人的赠予行为,看他借助于财力结交什么样的人,以及将钱财花在什么地方(事实上,前两者都是花钱的行为)。
花钱很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格、眼光、见识,尤其是在富足的时候,贫穷的时候花钱基本没得选,富足时候花钱是具有选择性的,而且富足的时候花钱更能够表现出本心,能够从心所欲。
花钱要么是享受类、品质类的消费,要么就是投资类的行为,要么则是社交类、慈善类的支出。透过这些花钱的方式,就能够在某种层面看出一个人内心重视和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达则视其所举

这条原则很容易理解,即显贵的时候要看推荐什么样的人。

推荐人才首先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眼光,要有识人之明,能够看到人的闪光点。
同样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格局,这里就要说两个反面例子了,一个是公叔痤,虽然知道商鞅很有才华,却一直不向魏惠王举荐(担心取代自己的权位),等到临死前才推荐他;还有一个则是范雎,范雎这个人恩怨分明、睚眦必报,他给秦昭襄王推荐的是郑安平、王稽,这两个人都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对范雎有恩,最后两个人都误事了。

穷则视其所不为
意思是处于穷途末路或者危难境遇的时候,要看一个人有哪些事情不会做。
在危难和困境的时候,往往能够看到一个人更真实的一面。穷困的时候,这个时候原则往往变得不重要,有时候人们会铤而走险,狠狠得赌一把,或者出卖别人的信任、或者低头哈腰,因此那些困难时候都能够坚持原则、守住底线的人就难能可贵了,也更值得交往。

贫则视其所不取
如果身处贫穷,那么就要看他不去拿什么好处。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贫穷的时候尤其能够体现出“道”,而且看这条主要是说评估这个人的为人底线。但是也不能说一概而论,比如管仲和鲍叔牙,因为管仲家境贫寒,而鲍叔牙比较富有,他们一起做生意的时候,管仲常常会多分一些利润,但是鲍叔牙并不觉得他贪婪。试想下,假如鲍叔牙或齐桓公吹毛求疵,不就错过了管仲这个大才了么。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