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具有神奇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往往会长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即父母的语言所描述的样子。
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骂“笨死了”,他可能越来越笨;一个经常受到父母话语鼓励的孩子,往往更有自信,更具活力。
所以,父母的语言就像“先知”的“预言”,其中隐藏了孩子的“命运”。
会说话的父母
都明白语言中的“明示”和“暗示”
人类语言的魅力在于,同样的一句话可能包罗万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更神奇的是,在心理学上,人并不一定明确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说的话可能会揭示出和你通常认为的不一样的内容。
如当你表扬孩子成绩好的时候,你可能向孩子传达的是“只有好成绩才值得表扬”。
你为了关心孩子,告诉孩子“爸爸替你做”的时候,你其实在告诉孩子“以你的能力,你做不了这件事”。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你对孩子“到底说了什么”。
父母的语言
是孩子的心理营养
父母的积极语言会向孩子传递父母的绵绵爱意和脉脉关心。尤其是越幼小的孩子,父母的语言会成为孩子的早年观念,而早年观念几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性格养成的基础。
如果孩子小时候,父母常用鼓励性语言,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形成具有勇气的、开朗自信的性格。
不恰当的语言会对孩子性格养成和行为习惯造成负面影响。如有家长经常用“警察来抓你”吓唬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大概率不会对警察的职责有客观的认知,不会在关键时刻把警察当作求助对象。
久而久之,他的行为也会变得缩手缩脚,因为他潜意识里总是害怕“被抓”。
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批评”,还有的父母不敢表扬孩子,怕“孩子骄傲自满”,一开口就是打击,认为孩子会明白自己的“苦心”。
可孩子体会不到你的“话外音”,你表达了什么,孩子就会接收什么。
高明的父母
用语言的艺术塑造孩子
1.多用鼓励语言,帮助孩子鼓起勇气。
鼓励孩子也要把握好客观、适度的原则。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具体情况,上来就对孩子一番大大的鼓励,结果孩子没有受到激励,反而更沮丧,更没有信心。
如一个孩子数学考了60分,爸爸鼓励他说:爸爸相信你,下次一定考100分。
这种鼓励不仅会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还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
孩子心想,60离100那么远,爸爸觉得我很轻松就能做到,可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无法做到,那还不是因为我笨。
可当爸爸说,爸爸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时候,孩子就会树立追求进步的勇气。
所以,鼓励孩子,一定要贴近孩子实际情况,不要通过鼓励画大饼,施压力。
2.善用赞赏语言,激发孩子动力。
赞赏的话语如果说好,可能会比鼓励更能激发孩子内生动力。因为赞赏是对孩子言行的尊重、欣赏。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最希望获得的是他人的关注、认可、尊重。
当孩子的品格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由衷欣赏的时候,他会觉得“我可以”“我能行”“原来我这么厉害”,会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唤醒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热爱。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不让他积极都不行。
3.巧用表扬语言,增加孩子自我效能。
表扬会让孩子接收到外界对他的评价,会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是一个良性动作。
但表扬一个人,也要巧妙,表扬本身也是一种评价性语言,如果滥用表扬,等于时时刻刻在评价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当孩子的行为被时时刻刻评价的时候,孩子会感到窒息,这种做法反而削弱了孩子的心理能量。

另外,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夸奖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研究表明,过多或不恰当的夸奖会导致孩子脆弱。
当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了掌声和鲜花的时候,面对突然出现的挫折,他会不知所措。
4.精用批评语言,避免孩子产生挫败感。
批评在孩子的成长中必不可少,没有不犯错的孩子,而有些错误必须得到纠正,恰当的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
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的批评,不会把孩子的“行为问题”上升到“人格问题”,这样孩子会明白“是这件事情做错了”,而不是我“这个人错了”。
批评强调规则——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如一个孩子拿了别人东西,爸爸不由分说甩去一耳光。爸爸的行为并没有告诉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错的”,只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不要揪住不放——揪住孩子的一件错事不放,实际上堵死了孩子改正的机会。
作者 | Adele
授权转自 | 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20年专注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领域,20000+海量原创家庭教育案例,扫码关注我,了解更多教子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下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