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老校长纪念碑纪念的
不是权力,因为大学不是衙门

©文/叶克飞编辑:瑞秋的春天

☄ 老校长的石碑尽管长住此地,所倚仗的也非权力。
在一些旅行网站中,慕尼黑大学也被列为景点,我相信这误导了不少人。因为如果你想去找被围墙圈起来的大学校园,那肯定没有,全欧洲也没几个。不过,如果你真的要找,那么这座校舍散落于城中各处的德国最好大学,仍有一圈位于市中心的建筑,围成两个足球场左右大小的“校园”。
从慕尼黑老城的中心——玛丽安广场出发,沿宽阔大道前行,便可见到这个所谓的校园。
主楼是一栋略呈弧形的白色建筑,门前有弧形石板路,还有一片草地。从拱形长廊走进去,穿过这栋楼,便可见到内院。
这是一个由七八座建筑围绕的大院子,建筑兼容不同时代风格,既有老建筑,也有近年来充满设计感的新建筑,偶有学生从院子里穿过。
这座始建于1472年的大学,在19世纪初为了纪念学校创始人路德维希大公和后来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改名为Ludovico Maximilianes,后来又将这个拉丁文的名字更改为德文的Ludwig Maximilian Muenchen Unitversitaet,即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
这所大学曾走出36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13位为在校期间获得。仅仅是诺贝尔化学奖,从慕尼黑大学走出的便有14位,时间跨度从1902年到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同样有14位,时间跨度为1901年到2005年。此外,还有七位医学奖获得者。二战后的德国复兴之父、前总理阿登纳曾在法学院和经济学院学习,这里还诞生了三位前总统、一位前总理,此外还有一位前希腊总理、一位前立陶宛总理、一位前欧共体主席……
慕尼黑大学还曾培养出六位中科院院士,其中包括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郭爱克,分析化学家梁树权,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陈霖,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有机化学家、中国抗生素研究先驱汪猷。曾在二战初期拯救过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何凤山,中国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徐瑞云,也都是该校毕业生。
不过,在这个小小校园里,你见不到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以及政治家们的纪念碑或雕像,即使是阿登纳这位对当代德国影响最大的政治人物也没有任何痕迹。
在一块草地上,有一座小小的石碑,陈旧斑驳,无论头像还是字迹都有些模糊,全无修葺,是校园里唯一的纪念碑。
碑上的名字是“KARL GAYER”,孤陋寡闻如我,自然不知道他是谁。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这位卡尔·盖耶尔是“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创立者,德国林业科学先驱。
所谓近自然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模式,本质特征是自然林系统和人工林系统的生态平衡,这一理论是世界林业科学的基础。
欧洲工业革命一度造成生态危机和木材危机,到了18世纪末,德国森林资源蓄积量降到历史最低点,人们不得不反思固有观念。19世纪初,德国开始以人工造林的方法来恢复失去的森林资源,使森林面积不断增加,但树种单一又导致森林稳定性差、抗灾能力弱。19世纪80年代的风灾和大气污染曾导致德国近2/3的森林受到损害。因此,德国林学界认识到人类应该依照森林的原貌来保护和建设森林,要正视自然规律。1898年,卡尔·盖耶尔在对残存的天然林进行研究后,提出“近自然林业”理论。
盖耶尔出生于1822年,高中时成为孤儿,继承遗产后前往慕尼黑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和数学。1843年,由于经济原因,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成为一名护林员。
1945年,他成为一名林业精算师,1851年升任区林务官,1855年任巴伐利亚皇家林学院教授。1878年,他获得慕尼黑大学会计系名誉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负责林业生产教学的全职教授。1889年,盖耶尔开始担任慕尼黑大学校长,1892年退休后仍继续担任枢密院议员并完成了多部林业专著,直到1907年病逝于巴伐利亚。
当然,校长在德国大学里的权力可不像中国这般大。所以,老校长的石碑尽管长住此地,所倚仗的也非权力。
那时的慕尼黑大学已经是教授治校的典范。从十九世纪初起,慕尼黑大学逐步形成了民主管理的制度。目前,学校议事决策的权力机构是评议大会,其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在一届的与会代表中,教授代表为36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为12人,学生代表为12人,非学术人员代表为6人。校长等校务领导委员会的5名成员也是评议大会的成员。评议大会的成员每两年选举一次,其中学生代表每一年选举一次。
此外还有评议会,是评议大会休会期间所设的常务机构,其成员包括:教授代表12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4人,非学术人员代表2人,各团体都按评议大会代表1/3的名额选出评议会成员。此外,校务领导委员会5名成员,也是评议会的成员,参加日常会议。
各种人员在评议大会评议会中的比例,是根据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比例而设置的,教授多于其它人员的总和。即所谓“教授治校”。另一方面,让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学生的比例和其他学术人员相同,多于非学术人员大学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活动组织都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是“学生本位”制的体现。
校长的职能是领导校务委员会的工作,同时统筹、协调全校各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几百年来,当选的校长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学校校长不是纯行政职务,只是“兼职”,任职期间仍不放弃教学和科研,从职位上“退休”后,还回到学院或研究所去继续从事他的本行。
这样的大学,我们也曾有过,还会再有吗?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