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到100分就做卷子”
在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一个7岁的男孩凯凯,让人心疼又心酸。
他看起来很是内向,不太敢说话,也不敢表演节目。可是仔细观察就知道,他只是被“管”得畏惧的孩子。
别的同学可以大大方方做自我介绍,他却磕磕巴巴地不敢说话,憋了半天说出一句“我没名字”。
旁边活泼的孩子,在自我介绍,说自己喜欢交朋友时,凯凯惊讶转头,眼神也有些复杂。像是惊讶,也像是羡慕。
作为一个孩子,他明明和别的小朋友一样,活泼好动,有自己喜欢的兴趣。
可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就是“喜欢写作业”“想要把新华书店所有的试卷买下来做完”。
这个孩子就像一个矛盾体,他似乎有两副面孔,两个灵魂。
一个灵魂是孩子的童真与快乐,当他在别人表演完节目后,突然去找老师说自己想要表演,这是他“孩子”的一面。可是他还有一个灵魂是扮演安静好学的好孩子,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还要假装爱学习。
他甚至不会和别人相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孤独又渴望。
“分裂”的他,源于妈妈对他灵魂的“挤占”。妈妈太严格了,当父母以极高的要求入侵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时,孩子极易让自己变成两副面孔。
妈妈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就是要考一百分的,如果没有考到,那就要用卷子弥补。
光一个寒假,她就给凯凯布置了“基础卷子”,270份考卷,7本大题,50页自打卷。
如果做错题或者偷懒,那就再加一张试卷,直到不再偷懒或者不再做错为止。
妈妈殷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此高压、严格的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从凯凯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很多行为中,已经可以看出来,他缺乏一个孩子的敢闯敢拼,而更多的选择用逃避来自我防御。
所以,看起来他埋头于做试卷,但是那也可能是他躲避真实自己,逃避自己兴趣的一种方式。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内驱力的,如果鼓励他前行的动力只是“我妈让我这样”,那这个孩子将寸步难行。
随着孩子长大,妈妈想要侵占孩子灵魂的欲望越来越明显,那这个孩子可能会彻底丧失自我,活成父母的附属品。
父母的过度严厉,是内心的荒芜
父母对孩子严厉,说到底是父母自己的事。他们更多的是无法面对自己的平凡,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愿望“嫁接”到孩子身上,于是孩子成了帮他们“买单”的人。
首先,他们也许对自己不接纳。
也许觉得因为自己曾经不够努力,错过了很多机会和资源,所以他们把对自己的期待投射给孩子。
同时,这样的父母自己小时候往往憎恨学习,又不敢面对不爱学习的自己,就让孩子“代替”自己扮演不爱学习的小孩。
我有一个同事,从孩子三岁就开始训练孩子拿笔、练字,因为她说自己写字不好,吃过很多亏,所以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写字不好。
她自己没有去改变,于是逼迫孩子去改变。最后的结果是,她的儿子非常讨厌练字,虽然从小练习,字迹却非常潦草。
其次,他们也许对自己的错误不接纳。
期待孩子完美的父母存在一种“社会期许式完美主义”,他们潜意识觉得做错事会不被尊重,只有非常完美毫无瑕疵,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也许是原生家庭给予他们太多有条件的爱,让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事就会失去别人的爱。
所以他们不允许自己有错误,当然,孩子作为他们的“作品”,他们当然不能接受孩子的不足,同时也不能接受自己的教养方式有问题。
再次,父母的人格没有健全。
曾奇峰老师谈到中国“严父”的时候说过: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其实不只是父亲,母亲也是一样的。
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在异性面前“装模作样”,来证明自己的成熟,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在孩子面前严肃,和青春期的伪装异曲同工。
最后,父母用学习与孩子情感隔离。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越关注,越严肃,他们潜意识可能越害怕孩子学习好。
他们用督促孩子学习好,来掩盖自己的恐惧,他们恐惧孩子学习好了之后,就抛弃自己远走高飞。
严厉到了深处就是一种控制,而那些过于严厉的父母,会害怕人生失控的感觉。
高压之下的孩子,很难“成功”
就像《亲爱的小课桌》里的凯凯,在妈妈的严要求下,他畏首畏尾,远不如同龄孩子开朗大方。
也许在这种高压之下,孩子能被逼成一个会考试的“机器”,毕竟学习与应试是有迹可循的。
可是,这样的话,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的发展与成就,孩子就很难获得。
《二十不惑》中罗艳的妈妈是一名成功的律师,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女儿的要求同样很高。
约女儿出来,很官方地说“我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母女间的亲昵,上来就开始发问:大四的规划出来没有,考研还是出国想好了微信告诉我。
宿舍里别人的妈妈都送女儿名牌包包,罗艳的妈妈却送了她“考研大礼包”。
即使妈妈已经离开高校多年,为了女儿的“精英之路”,却依然能在女儿的复习资料上圈出重点。这样的行为和付出,也的确令人感动,但也无不夹杂着强势。
而罗艳呢?能成为像妈妈一样的精英吗?
不,罗艳是出了名的咸鱼,爱打游戏爱看漫画,对未来充满迷茫。
她用行动在诉说着一件事:我就是不想成为精英,怎么了?
很多孩子都像罗艳一样,在父母的过度严厉之下,根本就不敢成功。
过度严厉的父母往往喜欢惩罚,孩子经常在高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就是父母的愤怒和惩罚。所以干脆别让自己成功,别让自己高兴
不敢成功的原因,是俄狄浦斯冲突——如果我成功了,就会受到惩罚。
所以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不能拥有自己意义上的成功。
就像罗艳曾经说过的:你不谈恋爱,就不会痛苦,就不会失恋。
游戏和漫画就像是她的“安全岛”,她干脆什么都不做,只有在那个岛上当“废物”才能感到安全。
成功,意味着惩罚,成功,也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
过度严厉的父母往往边界不清,分不清“自己的事”和“孩子的事”,会在有意无意中控制孩子。
孩子为了保持和父母“黏糊”的关系,只能剪断自己的羽翼,不让自己远走高飞,不让自己才能出众。
过度严厉的父母,往往会把孩子“养废”。
你是严厉的父母吗?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父母会觉得迷茫:自己到底算严厉父母,还是对孩子只是正常要求呢?
《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中提出了“五个信号”,可以进行自我对照:
①批评多,赞美少。
过分关注孩子哪里做错了,而不去关心他哪里做得好,让孩子一直觉得自己很失败。
②不要拿别人家孩子作比较。
总是说“谁谁谁每天练习4小时”或者“谁谁谁一直都是前十名”,会让孩子不停跟别人比较,不停否定自己。
③认为很多事能直接改变命运。
觉得童年时期,很多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有了,孩子必须绷紧神经,全力奋战。却没有跟孩子传达,来日方长,你有的是机会大放异彩。
④经常对孩子发火。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待,你会非常沮丧,并且冲孩子发脾气。这说明了你的压力和焦虑,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⑤对孩子事无巨细。
围着孩子打转,保证他做的每件事都“正确无比”,逼迫孩子做得完美。
其实我们应该对孩子有所期待,这样他们才能变得更好。
但是我们的合理期待应该是孩子的加油站,给他们相应的鼓励和动力,而不是抽着他们行走的鞭子。
应该希望孩子追求卓越,变得更好,但是每个人的能力有限,过于追求完美,会毁掉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这三个小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好,而又不至于要求过高:
● 记得问问自己,这到底是谁的期待,是孩子的还是自己的?
● 要注重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告诉孩子,我希望你能安静学习一小时,而不是我期待你必须考多少分。
● 当孩子变得不堪重负时,不妨后退一步。
其实,教育孩子和教育自己,真的是一件事。
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才能懂得如何认识孩子,接纳孩子。
无需对自己过于苛刻,更不要用过度严厉把孩子逼得“堕落”。
安利时刻
【2024社没共读会】开始报名,已经有200人加入。限时优惠和福利,会开放给读者群和社长朋友圈。
共读会报名限时优惠+福利倒计时2天!
1月21日即将涨到169元,同时不再赠送礼盒福利。
共读会倡导:一年12本书,向内自在成长。2024一起用读书和自由书写,对抗未知和焦虑。
一年深读12本书,每月一本。2024共读会以【自在成长】为主题,心力情绪自我管理社会洞察个体商业四大子主题,包括《蛤蟆先生去找心理医生》《当下的力量》《活出生命的意义》《打开心智》《始于极限》《我在北京送快递》《金钱心理学》《副业思维》等经典书籍。
如果你对【2024社没共读会】感兴趣,可以加入社没共读会交流群,第一时间了解共读会的最新进展,抢限时优惠和福利名额。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共读交流群,申请暗号:2024共读。
作者:妙黛有言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编辑:刀刀
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