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大明把藩王当猪养!
百姓:哪有那么多饲料?!

©文/三喵先生编辑:瑞秋的春天

☄ 明朝养藩王搞出了这么个结局,肯定是出乎朱元璋的意料,但这也是制度造就的必然后果。
讲到明朝的灭亡,有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财政破产,入不敷出,而细究大明的财政支出,供养宗室藩王是一项非常沉重的负担。
到明朝末年,宗室藩王们占据了全国最好的田产,不但不交赋税,朝廷还得花费巨额钱粮供养他们,而在农民军和满清席卷天下之时,这些藩王宗室虽然人数众多,但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做就基本被屠戮殆尽。那么,大明宗室之弊是如何造成的?他们在国难当头之时又为何是那样的表现?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明初藩王分封图
明朝的藩王制度是从太祖朱元璋那会儿确立的,当时他的设想的确是让朱家子孙带兵守卫边疆,拱卫皇室,没成想他死后没几年长孙朱允文就开始削藩,结果搞出了靖难之役,朱棣作为藩王直接取而代之。在此之后,为了防止别的藩王也学自己的样子,朱棣对藩王是严防死守,藩王们毫无自由,而且不可以参与士农工商的行业,连科考做官都不允许。
简单点说,就是做大明藩王们什么权力都没有,天下人好吃好喝供养着他们,不出事别乱来,那就万事大吉。
◇ 洪武朝藩王食禄
一开始藩王宗室人数并不多,如此养着他们也不至于给朝廷带来很大负担,但是那些个藩王们无所事事,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拼命造人,一个藩王几十个孩子那都是家常便饭,比如第一代庆成王朱济炫,一生光儿子就七十余人,导致家庭聚会的时候很多儿子都不认识。
这么一来,宗室人口发生爆炸性增长,永乐年间大明宗室一百二十七人,到了嘉靖三十二年增长为两万人,万历年间宗室人口突破八万,而到了明末,宗室人口到底多少,没有具体统计,保守估计二十万肯定是有了,甚至有些资料说这宗室人口上了百万。
◇ 图源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231页
这么多宗室成员按照规定都是要吃皇粮的,事实上朝廷很早就已经因为这些宗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万历初年,全国支出的银子是一千八百多万两银子,而宗室的银子支出就多达五百五十多万两,占总支出的三成。这还没完,这些皇亲国戚除了要消耗国家的大量银子禄米,还占了大量的田地。
万历初年河南地区九位亲王级别宗室藩王,占的土地是河南全省的十分之一,而四川成都附近,根据当时巡抚孔贞一的说法,十分田地七分是藩王私田,这些田地不上赋税,而剩下田地的赋税还要抽出相当多一些供养他们。
◇ 十六世纪明朝税收收入分配示意图 图源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234
以上这些只是常例,每次有册封新的藩王,大兴土木,赏赐无度,又是一笔大的开销,比如万历的三儿子福王朱常洵,他在洛阳建府邸就花了三十万两银子,如此下来,到明朝末年,光是养这些藩王,朝廷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面对如此窘境,大明朝廷也不是没想辙。比如嘉靖皇帝曾经试图限制藩王的妻妾数量,以此控制宗室人口,但收效甚微。而徐光启则直接建议藩王宗室们把自己的土地租出去收地租,用地租养活这些皇亲国戚,并且以后的宗室不再分土地。但在当时,宗室们根本不可能答应如此条件,而且已经没人租得起这些宗室的田地,所以这样的建议也就不了了之,宗室藩王们继续醉生梦死,繁衍人口,而哪里藩王多,哪里的老百姓苦难就尤为深重。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造反的重灾区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就是藩王扎堆,大家都没办法活下去的地方。
 明末桂王朱常瀛封地在衡州府,新建造的桂王府城墙高2丈许,周围3里有余,占据了当时衡州府城的中心位置和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图为清宣统元年衡阳城区图(局部)
等农民军的势力起来了,按理来说藩王钱粮什么都不缺,当农民军过来的时候断不至于坐以待毙,但明朝规定绝对禁止藩王带兵干政,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不行。比如被封在南阳的唐王朱聿键,崇祯五年时他听闻农民军要打过来,主动向朝廷表示愿意借兵三千前去镇压,遭到断然拒绝,情急之下朱聿键自行招募了几千兵马跟农民军作战,事后朝廷以违背祖制为由,将他的王位剥夺,囚于凤阳,这就是藩王试图力挽狂澜的下场。
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其他的藩王们就算想有所作为也没这个胆量,更何况绝大多数的藩王对于家国天下毫无概念,就想着死死守住自己的财产。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福王朱常洵。
 李自成怒斥朱常洵
在万历皇帝的偏爱之下,这位福王在洛阳王府聚集了巨额财富,但却一点都不分给底下作战的军士,弄得洛阳附近作战的官兵怨恨极大,到后来李自成破洛阳和福王府,朱常洵手底下的部队是一点都没抵抗就把福王给卖了,传说中李自成把福王怒斥了一番,把他的肉跟梅花鹿炖了一锅“福禄宴”。
甭管这传说是真是假,福王惨死于李自成之手是确定的事实,而且他这样的并非个例,农民军每攻下一地,就必然对当地的藩王宗室展开大屠杀,不管是否投降,王府之内一个不留那都是基本操作。被李自成杀掉的藩王有名有姓是十二位,而被张献忠杀掉的有七位之多,足见这些藩王平日里积攒下了多少民怨,说那老百姓恨不得生吃了他们的肉,绝非文学的夸张。
也正因为如此,明末天崩地裂的局势之下,藩王宗室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却毫无作为,不仅没能像朱元璋最开始设想的那样,拱卫大明江山,反而成了任人宰割的猪狗。
不仅如此,在后来的南明小朝廷当中,由于没有对继承顺序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还出现了好几次藩王们争夺皇位的事情,极大地削弱了南明的凝聚力,后世总结南明迅速败亡的原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弘光帝朱由崧
比如说崇祯皇帝上吊之后,福王之子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因为争夺帝位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斗争,最终朱由崧成为弘光皇帝,但也由此埋下了江北四镇和朝廷离心离德的祸根。再比如说隆武皇帝死后,宗室朱由榔和朱聿鐭几乎同时称帝,这就是永历帝和绍武帝,绍武帝登基之时甚至是用的唱戏的服装,而这二位旋即展开内战,给了清军机会南下广州,绍武帝当了四十多天皇帝就被俘身死,而永历朝廷也因为这次内乱被极大地削弱实力,埋下了日后被赶出国门,彻底覆亡的祸根。
 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永历帝
此时的满清已经大举入关,他们表面上打着为大明报仇的旗号,并发布谕旨,欢迎前明藩王来投,并且保证“仍给禄养”,继承前明香火,也的确有不少明朝藩王来投了满清,但满清会用很小的借口把他们给杀掉,比如“私藏印信”等等,从顺治三年到八年,被满清所杀的明朝藩王就有五十多位,他们的家属也全部被杀,株连达万人以上。
就这样,在短短几年间,曾经几十万的明朝藩王宗室基本上被屠杀殆尽,就算有侥幸逃脱屠杀的,也只能改名换姓,苟延残喘了,可谓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明朝养藩王搞出了这么个结局,肯定是出乎朱元璋的意料,但这也是制度造就的必然后果。既然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让这些宗室藩王只享受而不承担任何朝廷的义务,他们把大明朝吃垮,并且在危难之时宁可被杀也不愿意出来承担责任,也是自然的事情。所以说,这一切都是老朱家自己活该,怨不得别人。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