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一个月,开放床位不到1/3,这家医院日门诊量已突破1500人次。
撰文丨王   晓
每一个新院区的建立至少要历经五年的“拓荒期”,“来到这里的医护必须抱着创业者的心态,还多少得有点儿理想主义”。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的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孙湛这样认为。
“医学界”实地探访时,这家医院正式开业仅一周,但已经在试运行的半年时间里获得了诸多民众的关注,这也在业务量上有所体现。数据显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去年10月以来的日均门诊量已达1500人次,单日门诊量峰值超过2200人次。
拍摄/王晓

门诊量迅速攀升的背后,是“中山”强大的品牌和口碑效应。位于闵行区春申路2560号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同时也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据孙湛介绍,上海市政府早在十几年前就预见到了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健康需求,为避免“老无所依”可能引发的医疗及社会矛盾,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按同质化管理模式运营。2018年,医院开始施工建设。
按照市政府的部署,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要在全市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中承担重要引领作用,还要集治疗、康复、护理、教学、科研、公共服务、行业管理七大功能于一身。此前,即便是三甲综合医院,也大多只定位在“医教研融合”或“五位一体”。“起调高”让这家医院从建设之初就被各方赋予了较高期待。
在孙湛看来,老年医学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长远工程,而他作为医院的常务副院长,直言“压力巨大”。
如何突破眼前困境?为了承担各方赋予的使命与期望,医院有哪些针对性布局?在一个午后,“医学界”来到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与医院的两位管理者聊了聊。
缺人,但招聘标准不会放低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的核定床位有1000张,截至2023年11月29日,已经开放了300余张。各科室业务的全面铺开需要配齐人手,而缺人,是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孙湛坦言,对于中山医院这家顶级大三甲来说,管理一家新医院,人力调配其实存在很大困难。为了实现同质化管理的初衷,也为了让周边百姓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老年医学中心的管理层和临床专家都来自中山医院。
“医护在中山医院和老年医学中心‘两头跑’是目前的常态”。作为老年医学中心副院长的方浩,要对医院的医疗、科室发展负责,与此同时,身为麻醉科医生的他,还要在中山医院完成日常的科室工作。
“中山医院一直非常强调临床科室的综合质量,所以新医院建设初期,会将大量资源都投注在和医疗相关的领域。而在行政层面,人员则要尽量保持精简”方浩说道。
孙湛还向“医学界”透露,目前老年医学中心的医护总数大约为600人,面对越来越多的患者需求,医院在人员方面的确有些捉襟见肘,目前正在加快培训招录。
但缺人并不意味着用人标准的放低。据悉,老年医学中心的人才招聘,总院会全程参与。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老年医学中心在人才遴选方面的审核甚至到了严苛的程度。由总院和老年医学中心人事科、临床科主任、执行主任、管理层共同把关和审核。
“降低用人标准,团队的平均诊疗水平会受影响,难以和总院保持同质化水准。”孙湛说道。
试运营半年,
三、四级手术占比近80%
与同质化管理理念一并而来的,除了人才,还有先进的临床诊疗手段。
中山医院的心外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国内甚至国际心血管领域都享有盛誉。以心脏瓣膜手术为例,该项技术已经在中山医院广泛开展。心脏瓣膜手术具有创口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所需时间较短等优势,非常适宜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开展。
作为一家新医院,开展这样的高精尖手术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中山医院选择率先将这样的老年适宜技术引入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据统计,老年医学中心在2023年8月完成了40台心外手术,同年9月完成了58台,手术量仍在不断上升。孙湛说道,心脏瓣膜这种只需短时间住院,又是高水平的技术甚至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
此外,瓣膜手术目前已被纳入了医保支付的范畴,患者需要自费承担的钱相比以往更少了。综合优势下,心外科在老年医学中心迅速成为了“口碑科室”。
截至2023年11月21日,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的出院患者已超6100人次,手术量超1600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近80%。
对于医院未来的学科建设,方浩解释道,中山的优势学科可以在这里延伸,但也要在符合老年医学中心定位的基础上,做适当保留。同时,囿于规模、资源等限制,每家医院都无法成为门门满分的“六边形战士”。“即使不是中山的王牌学科,只要符合老年医学中心的定位,我们就竭力把它做成标杆。同质化管理,错位发展,这是老年医学中心的建设理念
以疾病为核心,以系统为单位,
将内、外科放在一个病区
人才和技术之外,老年医学中心在就诊空间的设计上也做了充分考虑。和传统内科、外科、专科检查分离的布局模式有所区别的是,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将诊区设置为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等综合诊疗病区。简而言之,就是把同一系统的内、外科放到一个病区里。
拍摄/王晓

综合诊疗病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的人力不足,更重要的是,这种设置还可以让患者在首诊环节“少跑路”。
方浩举例分析道,当一个患者出现心脏不适的症状,到底需要内科还是外科治疗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认,往往有一些患者进了内科后检查发现还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引发的弥漫性病变,需要外科开刀。不少医院需要患者重新挂号、排队。而根据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的安排,心外科就在同一层同一病区,如有需求,心外科医生可以立即介入。
拍摄/王晓

在综合病区理念的孵化下,医院还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发性”的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会诊)。由于老年人群中有较多的“共病患者”,心内、心外、胸外、肺功能、呼吸科常有多方联动。
“经常是胸外科室今天任务重,肺功能就把他们的检查任务分担了。”孙湛补充道:“哪怕将来患者量大了,各科室被迫分开楼层也不怕,因为科室间医生的业务沟通已经形成了习惯。”
“老年人最不喜欢机械化的诊疗方式,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看起来能顺便解决的问题,非要他们重新挂个号,他们喜欢同一科室甚至同一个医生提供的连续性服务”。他进一步说道。
从去年4月底试运行时的2个内科综合病区和康复医学病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已逐步开放至目前的6个综合病区,21个临床科室,共307张病床。
病区设置之外,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对服务属性的强调,还体现在智慧医疗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和升级。
“医学界”观察到,在门诊的一站式自助机服务区,医院配置了10余台机器,6名专职导医服务人员指导老年患者使用。一个区域内能完成建卡、取号、缴费、就诊与检查报到、打印检验报告及电子病历、查询出诊信息等业务。在各个诊区内配置的自助机群,已经实现了在一个诊区内即可完成建卡、取号、缴费、就诊与检查报到等全流程业务。
孙湛表示,老年医学中心导医的配备量与就诊人次比,要比传统三甲医院高出很多。“导医会辅导老年病人在自助机上进行操作。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老年人能够体验进而享受智慧化就医生活,这件事非常具有社会意义。”
拍摄/王晓

康复,“七位一体”的重点之一
在上海市政府对老年医学中心“七位一体”的规划中,康复被提升至与医疗和护理并列的位置,这与其他医院有明显不同。
孙湛指出,此前全上海尚无设置康复病房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只有康复门诊和康复大厅,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目前核定的1000张床位中,有200张为康复护理示范床位。
“很多医院选择主动放弃设立康复病房。在部分医生和管理者看来,康复医疗与其他医疗活动相比,它的技术量级不是那么高。”
在长期从事医务管理工作的孙湛看来,康复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临床诊疗本身。他回忆道,自己身边有一位患过心梗的邻居,做了支架后怕血脂再升高,每天只喝青菜粥,蛋白质和脂肪严重缺乏,营养不均衡让50岁的人走路步态如同80岁。
没人给予康复指导,患者不知道术后如何锻炼、如何饮食、如何生活,很多“开刀”后的患者本可以达到100分的术后效果,最后只有60分。
孙湛认为,目前老年康复的需求已经大于供给,但很多医疗机构在转变上有一定困难,怎么办?必须要有一个牵头人。
为此,上海市卫健委同十几个部门在2022年9月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健康老龄化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文件中提到,“要建立以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为引领,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推动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这并不意味着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要在康复领域面面俱到。方浩表示,医院要做的是疾病早期康复的标杆。
他解释道,康复大致分为早期和慢性恢复期,早期康复非常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慢性恢复期康复的效果和质量。在现有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医院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不能不分主次地将早期康复和慢性恢复期康复“两手抓”,我们主要专注于早期康复,并且和医联体社区医院联动,安排他们做后期的恢复期康复,这样既能保证医院的良性运营,又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拍摄/王晓

按照上海市的部署,示范带头作用又该如何体现?孙湛表示,常规医疗里,老年医学中心主要为相对高龄的人群和老年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之后医院可以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康复方案。一系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案会逐渐形成规范,老年医学中心会争取将它沉淀为上海甚至全国性的指南。
去年10月,伴随医院的正式营业,由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复医老龄健康研究中心、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发起的“上海市老年友善·健康服务联盟”也同步成立。
4个跨行业的发起单位,将有助于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优化老年人群医疗服务、全周期健康服务、构建整合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老年健康服务的全面提升。
结语
2023年11月初,国新办就“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护佑人民健康”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要“推动国家区域老年医学中心和老年医院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要达到60%以上”。
交谈途中,孙湛不断强调,目前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对老年医学建设仍普遍缺乏积极性。“有技术、有水平的人不屑于做,有需求的人没能力做,老年医院建设变成了一个近乎公益性的事情。”
他坦言,面对媒体的询问,市、区领导的调研,自己一直压力很大,“这的确是一件长远且‘费力’的事情,需要热血也需要坚持,但十年后我也老了,如果这个路子铺好了,自己和身边人也能老有所依,想到这个就有了干下去的动力”。
专家简介
孙湛
孙湛,主任医师,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专家简介
方浩
方浩,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副院长、麻醉科执行主任。
4000+正版人卫电子书 免费阅读
点击下方公众号,立即免费领书
来源:医学界智库

责编:田栋梁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