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关于小土豆这事,吵得越来越凶了。
原本话题还在讨论北方人叫南方人小土豆是没有边界感的表现,拿身高和体型玩梗没礼貌。
没过几天,小土豆又成了受虐狂的代名词,是SM情结的具象化,是恋童癖的隐秘狂欢。
还有文章专门打着哲学分析的旗号,力图证明小土豆这称呼多么十恶不赦、其心可诛。
“是身高上的自我矮化,
是精神上的自我贬低。”
我去看了全文,发现他们的逻辑很诡谲。
直接给南方小土豆赋予了性别,让其成为“被凝视的女性”,又把“小”关联到“幼女”,于是延伸出“性化视角”,定义为“幼女审美”。
从这个角度出发,后续变得不忍直视了。
北方人对南方人的热情好客,被解释为一种不动声色的驯化;而南方人对北方的向往,同时上升到了对父权的向往,对男子气概的臣服。
结论就是小土豆的本质就是“乱伦”
而且这也不算非常小众的观点,蛮多人支持这看法的,还跟着一起搞严肃批评。
左一个不能全员自我矮化,右一个抗议无底线谄媚,中间还拉起了警惕潜移默化的横幅。
反正看来看去,一个比一个扣的帽子大。
知道的明白这是在反对南方小土豆这个称呼,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抵制土豆当哈尔滨市长呢。
咋说呢。
你确实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是善意的,但是非要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一切,挑最有恶意的人来举例,那就没啥意思了。
归根究底,小土豆最早只是一些博主去了北方,看了这类情景,油然而生发的称呼。
很多时候,这个词是去北方的南方人用来打趣、自称的:“我们好像一个个小土豆啊。”
说实话,看这帮南方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地玩雪,我一个南方人也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一句——好多小土豆啊。
就算不像小土豆,也挺像小黄人的。
估计和我想法相似的人也挺多的,所以这个词也慢慢流传开,并且逐渐和哈尔滨旅游的热度关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互联网热词。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提到这个概念时,是没有恶意的,纯粹就是觉得好玩。
真要说的话,东北话里听起来寒碜人的称呼多了去了,什么小地缸子小铁蛋子之类的。
这么一比较,就能看出来小土豆挺可爱的。感觉就是另一种对“小孩”的昵称。
以前不是还会用I potato you来表示我喜欢你吗?这时候又不嫌弃土豆了?
而且土豆本身也没啥坏的啊。我身边有人不吃香菜,有人不吃辣椒,有人不吃羊肉,但所有人都爱吃土豆,可谓是统一南北口味的食材。
怎么看都不觉得小土豆这词不怀好意啊,而且谁说这土豆特指女性了。
说的人没有恶意,听的人也没恶意。
法律上我们还讲究一个主观恶意呢。
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媒体批判的声音,今天发投票,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这事没啥。
当然,有人不喜欢这个称呼也可以理解。
一来自己好好一个人,莫名其妙就突然被拟物贴标签了,好像确实有点被冒犯到。更别说有些南方人也确实不矮。
二来这次一开始也是南方人的自称,那就是一种自我打趣,换了其它人来说,总有点奇怪。
但不喜欢归不喜欢。不喜欢和用一堆大词来扣帽子是两码事。
实在没有必要无限度的上纲上线。
明明网络很多热词都是这样的,就是一个机缘巧合下开始流传起来的称呼,根本没什么深意,纯粹是因为大家觉得有趣好玩,还亲切。
非要把这称呼和性、和乱伦扯上关系,不就是弗洛伊德那套“万事万物都和性有关”的逻辑?
可问题是现在弗洛伊德那套都已经在心理学界被喷成筛子了,他的理论也不受业界认可,怎么还那么多人跟着他玩这套虚无缥缈的呢?
不得不说,有时候也挺感慨的,我国网友上纲上线能力真的一如既往的强。
看到个小土豆能想到乱伦。
看到个苹果女员工能想到辱华。
看到个英语课文说外国人征服珠峰的能想到中国人不行。
这联想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看到某个符号,就运用一连串百转千回的逻辑,给它附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价值观和额外解读,再自动化走完从评判到抵制的全流程。
这和饭圈靠加减乘除磕CP有什么区别?
至少人家磕CP还不打扰人呢,这上纲上线的还天天不知疲倦地追着人家骂。
觉得叫南方人小土豆就是恋童癖、受虐狂的人。

和觉得用苹果就是不爱国的人。

其实是同一类人,特别热爱用各种大词上纲上线。

奈何这两种人还互相看不上。
大可以想象,要是这种上纲上线的风气毫不节制地流传开来,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贴上标签。
你听父母的话,是被家庭驯化!
你不听父母的话,是被社会洗脑!
你遵守交通规则,是被社会驯化!
你不遵守交通规则,200元扣3分!
你战战兢兢上班,是被资本家驯化!
你不上班,是自由主义过了头!
。。。
还有。
你出门打扮一下,是性缘脑!
你和异性吃饭说话,是性缘脑!
你看恋爱剧小视频,是性缘脑!
。。。
乃至于。
你不看主旋律电影,就是不爱国!

你不喝中药,就是不爱国!
你不开国产车,就是不爱国!
。。。

用放大镜盯着别人的只言片语、独立行为,无限引申,无限放大,然后“审判”这个人思想是否先进、立场是否独立...既幼稚,又不负责任。
而且频繁用某些小事,关联这些“大词”,容易导致思考上的倦怠。结果就是,等到真正需要这些大词出场的时候,人们反而不敏感不积极了。
那不是更糟糕吗?
这两年东北乃至全国经济都不好。一个数据是虽然M2一直在增加,但因为大家对未来预期一般,不太敢花钱,所以消费一直起不来。

哈尔滨由于年轻人口外流严重,如今的经济更无所依仗,发展不上去。
这种状态下,当地旅游能热起来,很不容易。
这中间,哈尔滨付出了很多。
他们用最快的时间,建立起最恢宏最有特色的冰雪世界,筑起了最长521米的14条冰雪滑梯。
在冰封的江面上修了个“大摆锤”,坐上去能像旋风一样刮过地面,想想就觉得刺激。
还有气垫床,可以载着大家风一样飞驰。
松花江上腾空飞起的热气球,街头传统又浪漫的打铁花表演,都直接把氛围感拉满了。
更别提这颗直接升起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顶上的月亮了。确实很有“天涯共此时”的风味。
不止如此。
他们还请来了久不下山的鄂伦春族老人,穿着民族服饰,在中央大街巡街。
让鄂温克族人带着驯鹿潇洒出街。
借来了鹤岗唯一一只丹顶鹤,充当吉祥物。
特意给去旅游的朋友们搭了取暖的温室,支起了暖手用的大火炉,甚至有配套的BGM,生怕冷下的温度浇灭了大家一颗颗火热玩耍的心。
交响乐团都被薅出来当街演奏了,这样的表演原来是大家不花钱就能看的啊。
以前都说东北买菜全部按斤算,你单买一个大红薯,人家都不乐意做生意。
现在不同了。
马路上的小摊贩,不仅愿意买单个的水果,还能给游客细心地切成小份,配上单独的餐具。
这场面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没见过。
感觉他们全省上上下下都在想办法,想要留住这些来旅游的客人,想要当地重新好起来。
游客玩得开心,文旅也发展起来了,两全其美,大家都开开心心不好嘛。
或许这其中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也有一些缺少边界感的行为,但这好像也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在豪放粗粝中带着亲切。
也因为这些看似用力其实贴心的行为,游客玩得开心,哈尔滨旅游业创收,完全是双赢。
所以网友们何必大词一个接着一个,帽子一顶接着一顶,非把对方批成十恶不赦的混蛋呢?
一起乐乐呵呵地等着过年,不挺好的吗?
最后多说两句。
有些称呼,网友乐呵乐呵叫着玩也就算了。
但官媒们还是得好好说话,有些话网友说是一回事,你们说是另一回事。
就像现在这个称呼,背后虽然没有过多的恶意,却也无法避免地导致一个群体陷入被娱乐化、被符号化的处境。
某些官媒跟风造势,属实有些欠缺分寸感。
尤其是在话题已经引发争议的情况下,官媒宁可规矩些、严肃些,也不该为了流量或者热度,赤裸地追逐热梗和娱乐。
否则只会导致社会情绪愈发泛滥。
要知道你们毕竟是官方态度的输出口啊,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说什么话表什么态都容易被当成参考和标杆,更需要慎重考量。
你们要做的,不该是迎合所有人的喜恶。
而是去讲真实发生的,讲客观存在的。
这才是身为媒体的意义,不是吗?
-END-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
后台回复“投胎模拟器”
我把投胎模拟器的地址回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