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每天学点亲子|婚姻|个人成长,每天成长·进步·幸福
预约心理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心理咨询”
近期课程咨询(收费):请后台回复“课程”
当孩子的人生选项中只有固定答案,等待他们的,必定是窄化的人生路径和逐渐干涸的心灵。
——萨姐
作者:无恙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
刷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北大教授徐凯文的一项调查。
调查研究的主题 ,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做的“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
结果发现,排在前三名的,竟然是——
教师,医护、公务员。
尤其是教师行业,可谓“一骑绝尘”,让人不寒而栗!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子女的印象,都是成绩好的天之骄子。
他们何以成为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呢?
或许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01
孩子被赋予高期待
充当优秀范本
小时候,家长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很多孩子都会回答医生、老师。
这些职业,仿佛自带神圣光环,成为不少人心之所向。
然而,真正当上教师、做了医护的人才懂,那种责任感和高要求并存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我接诊过一个抑郁的孩子,名叫小鱼,她的妈妈是高中老师。
从她小学开始,妈妈就要求她不能掉下前三名,掉下就会打手心。
听起来有些“迂腐”的规则,小鱼竟然默默承受了11年,直到抑郁入院。
我接待小鱼妈妈时,她问得最多的不是“女儿病情怎么样”、“需要怎么治疗”,而是——
她什么时间可以恢复好?
具体多久可以重新复学?
落下的功课应该怎样补?
小鱼说,妈妈在乎的并不是她“这个人”,而是被当成“优秀范本”的女儿。
因为妈妈自己也很优秀,从小就是奖状挂满墙的模范标兵,她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落后。
“有段时间很难受,特别想死,但一想到妈妈,我只能忍着痛苦继续做题,我不能成为她的耻辱。”
调查显示,之所以教师家庭会成为杀死孩子的那把刀,是因为这一类家长,大都较为专制。
他们深知知识与前途的联系,甚至会放大这种联系,不自觉给予孩子高期待。
此外,他们习惯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自觉把这种角色代入到家中,养成比较苛刻的教养模式。
这种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在“我必须优秀”的环境中长大,一旦脱离这个评价体系,就会无比焦虑。
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孩子,大多时间只能配合家长的表演,努力成为优秀,做到完美。
02
孩子选择权降低
父母给予既定蓝本
知乎上有个讨论,关于“爸妈是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网友的评论可谓五花八门:
“体验就是,关于学习你什么都懂了,学习之外是一窍不通。”
“什么都要安排好!什么中考高考去哪个学校,选理科还是文科,我爸总能以他10年老教师经验拿捏你。”
“他们有一套人生蓝本,并自以为是相信把最好的给了你。”
诚然,不是所有教师的孩子都会有这种感受,但高赞确实代表了部分人的心声。
当自主选择权被剥夺,孩子的生命价值感大大降低。
家长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严重危害孩子心理健康。
其子女稳居自杀排行榜前三名,也就不足为奇。
特级教师黄侃的女儿,就是典型案例。
女儿一直是她的骄傲,中学就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在黄侃眼里,女儿“情商高、朋友多、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也因此,黄侃为女儿设计的人生蓝图,就是考上顶级名校,成为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
然而,所有的美梦,都在收到荷兰大使馆来信的瞬间破碎。
工作人员告诉黄侃,女儿在宿舍自尽了。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咬牙忍受,寻找调整的机会,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在遗书中,女儿告诉黄侃,自己已经受强迫症折磨了8年,实在受不了了。
妈妈怎么也没想到,曾经让她引以为傲的孩子,竟然在忍受这么多痛苦。
而作为母亲,她竟然没有丝毫的察觉,还在为自己给孩子的人生蓝本沾沾自喜。
这只是个例,并不能排除在教师家庭之外,没有这样“自以为是”的父母。
心理学上说,孩子一旦被给予既定规则,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掌控权,价值感和目标感也会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人生路径更容易窄化。
因为他们的答题范围,从来不是多选,而是固定的答案。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自杀率会排到第一。
原因其实很简单:
在高要求、高期待、固定化的培养模式下,孩子的人生比重已经失衡,自我价值感缺失。
过于看重孩子的社会价值,忽视孩子的个人价值,短期内或许可以见成效,但是却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关注孩子的生命状态。
03
孩子的出色
一定是建立在“身心健康”基础之上
董宇辉曾在直播时,谈到过自己的成长历程。
他上学那会儿,每次回到家里,母亲都会告诉他:“儿啊,我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年幼时的他不懂母亲的话究竟是何含义,也无法理解母亲为何会期待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后来母亲耐心地对他解释道:
“妈妈是希望你别失眠、好好吃饭、颈椎不疼.....当个快乐的傻子就挺好。”
细想来,或许这些期许也是天下大多数父母的心愿,祈盼孩子能够健康快乐。
所谓“出色”二字,一定是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早已学会了这4件小事,用爱和耐心好好陪伴孩子成长:
1. 戒掉任何形式的语言暴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请管好自己的“刀子嘴”,停止所有方式的“诛心”,好好说话,正确沟通,驱散孩子生命中的阴霾。
2.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别再打着“为你好”的名号,替孩子做完人生的所有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和不切实际的期许强加给孩子,不要当众辱骂殴打孩子。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记得多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3. 毫不吝啬口头的鼓励和赞扬:孩子成绩进步时,多一点赞许;孩子成长过程中,多一些肯定。
让孩子明白:“我们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在我们心里,你永远是最棒的。”
4. 教育孩子的同时,不忘自身的修行:教育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一场修行。
训斥孩子的同时,别忘了反思自身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唯有自身先成为合格的父母,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优秀,更没有哪个孩子会不珍惜生命。
父母是为孩子托底的力量,只有这股力量真的到位,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健康的大人。
点个在看,我们一起培养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END-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我们的视频号会有导师分享心理学内容视频!
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点击标题,查看近期课程安排: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欢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